田穎
(湖南農業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簡析農村特崗教師心理壓力的形成原因
——基于馬斯洛需求理論
田穎
(湖南農業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十年“特崗計劃”的實施,各種問題顯現,其中特崗教師所面臨的各種心理壓力不可忽視。如何面對這些問題進而解決這些問題,關系到我國農村教育的發展,直接影響我國農村教育的質量。農村特崗教師心理壓力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薪酬低與工作量大;住房及就醫得不到保障;人際關系淡薄;缺乏被尊重感;學校管理制度落后;入編的不確定性;枯燥的日常生活等。
特崗教師;心理問題;壓力
2006年5月15日,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中央編辦聯合發布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實施方案》規定:“‘特崗計劃’從2006年起,用5年的時間實施,特崗教師聘期3年。”2010年5月,國務院審議并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吸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教。”持續近十年的對特崗教師的招聘為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事業注入了一股新鮮的力量,也為更多高校畢業生的擇業就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但是,特崗教師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近幾年的調查研究發現,特崗教師的不到崗和中途離崗率較高。這些特崗教師大部分剛剛從學校畢業,就要面臨農村艱苦惡劣的環境,有的難以適應,選擇了退崗;有的僅僅為了暫時解決就業問題,對教師這個行業并沒有多少熱情,在工作中往往消極對待;有的因為并非畢業于師范院校,對農村一線教育事業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消磨了積極性。這些出現在特崗教師中的專業上或生活中的負面問題勢必會影響特崗教師的心理狀態,也勢必會對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通過查詢文獻發現,當前我國對特崗教師的關注較少,而且大部分局限于對這一群體的生存現狀描述,學者大多從社會層面的宏觀視角去討論這一人群,討論他們對農村基礎教育的影響機制;較少研究他們的自身生存現狀及未來發展,特別是他們所面臨的心理壓力。而大量研究發現,教師的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心理狀態能對學生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幫助學生在青少年時期塑造完整人格。而反之,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消極狀態會對學生產生相應的負面影響。關注特崗教師的心理狀況不僅僅是出于對這一群體的關心,也能間接影響農村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而推進我國農村教育事業的正向發展。因此,對農村特崗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的討論是十分有必要的。
李艷等人于2011年的調查顯示:四川地區56.68%的特崗教師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存在輕度心理問題的占40.24%,存在中度心理問題的占11.12%,存在重度心理問題的占5.32%[1]。李艷等人認為,我國特崗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2013年張曉丹等人對安徽省農村特崗教師的調查研究發現,農村特崗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其中焦慮、恐懼、精神病性因子上顯著高于中國青年常模[2]。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我國農村特崗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相較于普通中國青年存在一定的問題。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由下往上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每個層次的需求都不會因為其他需求的滿足而消失。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假定,人們被激勵去滿足一項或多項對他們重要的需求,而且,在實現這些需求的同時實現自我發展。任何一種需求的強烈程度取決于它在需求層次中的地位,越底層的需求實現的動力越大,也只有在底層需求得到基本實現的情況下,人才會去追求實現更高一層的需求。
2.1 生理需求的缺失
賈濤等人對貴州省特崗教師心理現狀的調查研究顯示,特崗教師越來越年輕化、高學歷化,他們大部分在農村學校擔任主科的教學工作,但是,與此同時,部分特崗教師還需要額外擔任別的學科的教學任務,如音樂、體育等[3]。由此可見,我國農村特崗教師的教學任務普遍繁重,而根據李曉玲等人的調查結果,大部分特崗教師睡眠時間較少,僅為6小時左右,長期維持高負荷工作狀態,特別是負責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主科的特崗老師[4]。所以說,在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任務的同時,特崗教師普遍只能拿到相對較低的薪酬。雖然說,這種因為收獲與付出嚴重不等而造成的心理落差不會破壞特崗教師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劣勢的經濟狀態和大量的工作勢必會影響特崗老師的生理需求滿足程度。
2.2 安全需求的缺失
一是住房安全問題。賈濤等人調查發現,特崗教師大多并非來自學校所在地,需要學校解決住宿問題。因為中西部農村的經濟條件有限,所以很多學校出于客觀條件和經濟因素都無法在學校附近提供環境較好的住宅,大多只能幾個人擠在一間宿舍,更甚者只能住在破舊的危房。這些學校提供的宿舍普遍離學校有一定的距離,較為偏僻,山路崎嶇,往返于學校和宿舍之間十分不方便。有些甚至還會帶來安全問題。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讓許多老師對安全問題都有著一定程度的擔憂。
二是就醫得不到保障。農村醫療條件較為惡劣,許多農村學校離醫療條件較好的城鎮又有一定的距離。許多特崗教師在需要看病就醫時往往因為繁重的工作任務無暇分身,只能選擇條件較差的學校所在地就醫。而學校所在地醫療條件有限,容易耽誤病情。再者,特崗教師因為尚未納入正式編制,而農村學校也由于經濟負擔較重,無法為他們配備基本醫療保險。而經濟上的劣勢也勢必會加重他們的就醫壓力。這樣一來,看病就醫上存在的潛在問題勢必會削弱他們的安全感,從而造成安全需求的缺失。
2.3 愛與歸屬需求的缺失
謝國秀等人研究發現,特崗教師的人際關系與孤獨感顯著正相關。特崗教師孤獨感水平較高,并且顯著高于非特崗教師[5]。特崗教師一般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正處在強烈需求愛和歸屬的時期。但是,他們一般來自外地,本來就在當地缺乏一定的人際關系,曾經的朋友、親人、同學都不在身邊。而每個人對環境的適應程度都有所區別,加之特崗教師的特殊性,他們并不能確定自己的未來是不是就在這里,因此,容易對所在單位、地區缺乏一定的歸屬感,自然也容易失去進行人際交往的動力。長此以往,成為了異鄉的邊緣人。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之外,特崗教師的社交方式十分匱乏。而農村學校一般比較偏遠,離縣城有一定的距離,交通的不便讓豐富日常生活變得更加困難。劉郁等人調查發現,學校的基礎設施很差,沒有籃球場、乒乓球臺等體育娛樂設施。有的農村學校由于經濟條件或客觀限制,沒有網絡[6],讓很多剛從學校畢業的特崗老師十分不適應。而網絡的缺失和社交方式的單調無疑讓特崗老師的人際交往生活更加匱乏。此外,在婚姻上他們也容易遇到問題。對于已經結婚的特崗教師來說,工作的繁重與經濟的弱勢,讓他們難免疏于照顧家庭,長期如此會對家庭關系產生或多或少的負面影響。而對于那些還沒有步入婚姻的特崗老師來說,雖然他們已經到了婚戀年齡,但由于編制問題,往往不能確定以后是否還會留在當地,對當地缺乏一定的歸屬感,因此不愿意與異性交往,更不愿意在當地談婚論嫁。
2.4 尊重需求的缺失
特崗教師大部分在較為偏遠的農村中小學任教,而這些學校的學生其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孩子由祖輩隔代撫養。父母的長期缺位容易讓隔代撫養出現一些弊端,例如過分溺愛或者疏于管教。總體來說,農村祖輩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因此,農村學生群體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相較于城市家庭教育來說質量較低。而高質量的家庭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相較于低質量家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而言,往往更加尊重老師。而特崗教師所面對的農村中小學生由于家庭教育質量較低或者家長對教育不夠重視,更容易讓他們在工作中有挫敗感,進而更容易加重他們的心理壓力。
2.5 自我實現需求的缺失
一是學校管理制度較為落后。首先,大部分特崗教師所處的農村鄉鎮學校管理制度比較死板,沒有以人為本,缺乏合理性,特別是在對特崗老師的考核與升遷上,幾乎只關注老師的出勤率和學生的升學率,沒有為教師的晉升提供合理公平的競爭環境。其次,特崗老師在工作前三年是沒有正式編制的,與有正式編制的教師相比,在經濟收入上存在一定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容易引起特崗教師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影響特崗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影響他們的自我實現需求,從而降低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入編的不確定性。雖然政策已經明確表示特崗老師3年聘期結束后可以納入當地編制,但是由于我國教育系統并沒有發放編制的權力,相關部門各自為政,有時因為編制緊張等原因,在解決特崗教師正式進入當地編制的問題上并不能達成一致。因此,近幾年也出現部分特崗教師在3年聘期結束后無法發放編制的問題。不能完全確保未來能夠入編,對未來的未知感會讓特崗教師對當下的生活缺乏穩定感,存在一定的焦慮感,更會阻礙他們的自我實現需求,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一,提升特崗教師的平均收入水平,盡量向普通在編教師收入水平靠近。第二,完善特崗教師的住房制度以及醫療保險制度。第三,學校應該重視和諧的人際關系對特崗教師的正面影響,在節假日組織聯歡等娛樂活動,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對集體更有歸屬感,對當下的生活更有歸屬感。第四,學校應該完善其管理與考核制度,使之更加人性化,讓特崗教師有更多的晉升機會,有更多更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各個部門應該加深統籌合作,更加合理地解決聘期已滿3年的特崗教師的編制問題,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第五,教育部門應該更加有針對性地注重對特崗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培訓,為他們提供及時疏導,提升他們自我調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抗壓能力。
[1] 李艷.四川地區特崗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1(4):103-106.
[2] 張曉丹,樊曉燕.安徽農村特崗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15(4):21-24.
[3] 賈濤.農村特崗教師計劃的實施: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3):3-5.
[4] 李曉玲,周曄.農村特崗教師,你們好嗎?——甘肅省K縣特崗教師現狀調查[J].中國教師,2009(20):16-18.
[5] 謝國秀,傅麗萍.農村特崗教師人際關系與孤獨感之相關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0(1):21-25.
[6] 劉郁,聶堯.貴州省農村特崗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支持研究[J].教育文化論壇,2015,7(5):51-55.
(責任校對 龍四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2.002
20160623
田穎(1991-),女,土家族,湖南張家界人,碩士生,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G451
A
1674-5884(2016)12-0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