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丁
(湖南理工學院 政法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社區管理特色研究
——以湖南理工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例
周四丁
(湖南理工學院 政法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為新興城市社區培養應用型管理人才,已成為高校公管專業建設新的生長點。湖南理工學院從專業特色的預期效益、專業特色定位、專業建設目標定位及其依據、知識能力素質體系的構建、課程設置體系的路徑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將社區管理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專業特色進行建設。
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社區管理;專業特色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積累了很多問題,大雜燴、沒有就業市場、沒有發展前途、沒有專業教師、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等都是該專業的問題標簽。“一些理工科院校開辦這類文科專業,多是出于形勢所需,是在師資、教學、專業基礎都比較薄弱的條件下起步的。”[1]隨著高等教育自主權的下放,各高校需根據自身情況發展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
1.1 湖南理工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社區管理特色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健康養老產業、休閑娛樂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由此可以判斷,“為新興城市社區培養應用型管理人才,已成為高校公管專業建設新的生長點。”[2]在2010年版培養方案的修訂過程中,湖南理工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將專業特色定為社區管理與服務,以社區為依托平臺,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加強實踐能力建設,培養服務意識;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在編教師目前基本形成以社區管理與服務為中心撰寫論文和申報項目的共識;將學生畢業論文選題范圍集中在社區,將畢業論文指導與教師科研、學科建設結合起來。
2016年培養方案突出社區矯正服務、社區養老服務。目前,社區矯正是社區新增的職能,但缺乏相關的專業人才和成熟的管理與服務模式,因而需要一定的專業人才加入到社區矯正的隊伍中去。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和社會生活水平的發展,社區養老由保障生活型過渡到生活照料型。需要解決老年人老年孤獨、缺乏生活照料等貼心問題,使其享受幸福晚年;社區養老是以社區為平臺引導社會力量從根本上滿足老年人幸福生活的需求。
1.2 湖南理工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社區管理特色的預期效益
1.2.1 社區養老服務特色的預期效益
第一,能夠帶動就業。社區老年人服務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管理者與從業者,這不僅能夠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還能夠推動社會就業的增加。第二,能夠促進老年人健康消費、文化娛樂消費的快速發展。擁有養老金的老年人不是一個負擔,而是拉動消費增長的重要力量。第三,能夠降低養老成本,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社區養老服務是以居家生活、社區活動、社區指導與規范、市場服務為基礎的,它能綜合利用家庭、社區、市場的現有資源提高養老服務,可以降低社區養老服務的成本投入,提高家庭、社區現有資源的使用效率。第四,能夠使老年人生活有照料、晚年有尊嚴。社區養老能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會極大地緩解老年孤獨、晚景凄涼的問題,老年人將生活得更舒適,更有尊嚴。
1.2.2 社區矯正特色的預期效益
第一,社區矯正改變對服刑人員的“標簽”式看法,讓社會變得更加公正、和諧。第二,社區矯正滿足了罪犯再社會化和實現自我發展的需求。社區矯正通過弱化監獄的封閉性、放寬罪犯自由度、增加罪犯與社會的聯系,促使罪犯掌握生活技能與相關社會知識、塑造罪犯符合社會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最終促成罪犯回歸社會。第三,從社區矯正的法律價值和正義的取向來看,它是以懲罰為基礎,以矯正(恢復)為主的刑罰制度,是以修復被犯罪破壞的社會關系、恢復公平正義、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作為基本價值目標。
2.1 高教發展的“新常態”:人才市場的需求驅動與內涵式發展
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改變以及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事業單位需要大量的具備管理與服務能力的從業者。同時,公共事業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使公共事業的外延不斷擴大,開拓了許多新的領域,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提供高質量的管理與服務,社區養老與矯正等公共事業的發展,需要高校培養大量的專門人才。
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需要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辦學瞄準公共事業發展的新趨勢凝煉特色,提高學生培養能力,尤其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需要在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服務意識、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等方面有自己的辦學特色。
2.2 地方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的需求和學校辦學發展的基本定位
“地方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要積極轉變觀念,要根據自身的類別與層次以及在區域社會公共事業發展中的作用堅定不移地走區域化、特色化發展之路。”[3]湖南理工學院所處的岳陽市是湖南GDP總值排名第二的城市,目前岳陽正在努力建設“一極三宜”的城市,公共事業的全面發展是實現“一極三宜”的重要基礎。湖南理工學院也提出要加快建設“有較高社會影響力的特色鮮明的地方大學”的辦學定位。因此,以社區管理與服務為專業特色,培養公共事業管理人才,改善人居生活環境,既可以服務于岳陽市公共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求,又符合湖南理工學院的辦學定位。
2.3 湖南理工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辦學歷史和現實條件
湖南理工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于2005年,辦學歷史較短,辦學規模較小,師資力量較弱,只有目標定位有特色才有利于揚長避短、異軍突起,在社區管理與服務等新興公共事業管理領域,我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已經有十多年的建設經驗,可以在學科建設方面取得比其他高校更好的成果。
2.4 學生就業崗位的現實需求
目前,我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約50%畢業生在基層政府和公共事業單位工作,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需要考慮學生就業崗位的現實需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不僅有貫穿四年的社區志愿服務、社區見習、社區實習等方式,還有校內模擬電子政務、摸擬政策辯論、摸擬政策質詢、社區創業競賽等環節,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大縮短畢業生適應工作的時間。
3.1 社區管理是公共事業管理領域新的增長點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社區發展進入快車道,社區承擔了很多社會化的職能和政府轉移職能,所以,社區管理與服務發展比較迅速;但是,人們對社區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學者們的研究也不夠深入,故而形成了一個公共事業管理的洼地。著名大學通常將研究特色確定為公共事業管理的前沿理論問題,湖南理工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將專業特色定為社區管理與服務,就能形成錯位優勢。
3.2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專業地位要與湖南理工學院的學校地位相稱
湖南理工學院是湖南最好的二本高校之一,湖南理工學院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也應該在湖南有一定的知名度。湖南理工學院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學科建設、碩士點建設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績,軟硬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些都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的基礎和平臺。
3.3 提升學歷或通過公務員與事業單位招考是進入相關領域工作的基礎
本專業的就業目標主要是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都需要通過相關考試才能獲得就業資格。通過十多年的努力,累計已經達到了40%左右的水平,通過強化公務員考試輔導培訓,爭取一次性通過率達到較高水平。近幾屆的考研通過率均超過了20%,具備了較好的基礎,通過提升管理水平,爭取考研通過率達到30%。
踐行“素質教育”教育理念,將培養目標的設定、課程體系的設置圍繞所有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較好的就業來展開,“只有最新和最前沿的知識與技能進入課程系統,才能說明一個學科或專業穩固地把握住了學科前沿。”[4]
4.1 以教育部教育指導委員會的指導精神為指導
教育部公共管理類教學指導委員會經過2001~2005年的摸底調查和研究,確定了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的公共基礎課(大平臺:管理學、公共管理學、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學)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小平臺:公共事業管理概論、公共組織財務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組織行為學),共8門核心課程,基本解決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教學的規范性問題。
4.2 以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模式為導向
所謂“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就是要求人才具有厚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體系、寬闊的專業方向口徑、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較高的自身素質。人才的基本能力結構主要包括獲取新知識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綜合創新能力、適應應變能力、工作實踐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我決策能力等。人才的基本素質結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
4.3 充分運用針對學生與就業單位的調查結果
2010年與2016年培養方案的修訂都對在校學生、畢業校友和用人單位做了抽樣調查,收集用人單位、學生對本專業課程開設、能力培養方面的建議。在校學生和畢業校友結合自己的學習工作情況,對課程設置提出建議:課程設置不能太散、重應用能力培養、提高教學質量等,這些都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參考建議。
4.4 落實湖南理工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辦學特色與理念
湖南理工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以社區管理與服務為辦學特色,開設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社區矯正等理論與實踐兼顧的課程;以社區為平臺搭建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全面鍛煉實踐能力的實習、見習、志愿服務;通過開設圍繞社區的創業課程、建設理論研討課、翻轉課堂,使學生均能得到充分鍛煉。
[1] 楊艷東.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專業建設中的問題與思考——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3(1):85-97.
[2] 郭宏斌.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面臨的困境與出路——一種基于“社區共建”視角的思考[J].雞西大學學報,2012(1):12-14.
[3] 龍興武.基于區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學應用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1(1):83-87.
[4] 崔運武.以專業基本課程建設為核心推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3(7):22-24.
(責任校對 莫秀珍)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2.019
20160811
周四丁(1978-),男,湖南隆回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從事公共管理研究。
G643
A
1674-5884(2016)12-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