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芬
摘 要:財經類高職院校學生數學基礎薄弱、水平差異大,數學學習現狀令人擔憂。幫助數困生轉化,擺脫其學習現狀已經成為財經類高職教育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財經類教師要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歸因等方面進行分析,進行有針對性教學,提升數困生的學習水平。
關鍵詞:財經類高職數困生;學習動機;學習歸因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2-0350-128
在高職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財經類高職學生數學學習的成敗對其專業學習和終身學習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學生學習經濟數學的現狀確實令人擔憂。因此,分析學生的學習現狀,排查和整理出導致財經類高職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成因已經成為當今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不可回避的問題。
經調查分析可知,導致財經類高職數困生形成的原因有源自學生自身的狀況,也有外部環境的影響,即所謂的“內因”和“外因”,尋找轉變數困生的現狀的方法和策略,必須從形成的核心——內因出發。
一、知識基礎
任何一項學習活動均是在原有的知識、技能、策略的基礎上進行的,財經類高職數學學習同樣遵循這個原則。中學獲得的數學知識扎實與否,解題技能是否熟練,都直接影響著經濟數學的知識接受和掌握。數學知識問題出現過多或過久,就能夠造成前后知識銜接的斷層,這個斷層往往是數困生形成的直接原因。
由教學經驗可知,數困生知識薄弱主要有6個問題,分別是:數學事實不清、混淆數學概念、數學原理不明確、不能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思想方法參差不齊、數學技能欠缺。
二、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學習者的一種心理狀態,它不僅可以激發個體朝向學習目標努力,還可以維持已被引起的學習活動,它是學習活動的內部驅動力。由此可見,提高學習效率、達到教學目標、實現學生發展的前提和關鍵就是啟發學生強烈地、恰當的學習動機。每個心理活動都有相應的情感與之對應,良好的學習動機對應著端正的學習態度,不良的學習動機則對應著消極的學習態度。
不少學生相信“60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的觀點,不愿意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數學,嚴重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再怎么教授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對于自身缺乏學習動機的數困生而言都是無濟于事的。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動機的數困生在學習上舉步維艱,這樣的學習過程會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進而對自我評價會相應偏低,影響到自信心,對自己能夠學好經濟數學缺乏自信心。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就會形成惡性的循環。不良的學習態度最終會在數困生的心理上形成“學習就是痛苦的事情,毫無價值”的消極情緒反應,學生缺乏自覺性和積極性,表現出消極和被動的學習狀態。所以,學習動機不足和消極的學習態度是導致數困生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往往更多地受教師教學的影響,上課生動有趣、關心學生、賞罰分明的教師往往會引起學生的興趣。數困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高的原因有教學內容的枯燥無味、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自身的原因等。通過教學發現,數困生一般對數學沒有興趣,不愿主動學習;心理得不到滿足,抑制了學習興趣,如此這般形成惡性循環。
四、數學學習歸因
數學學習歸因是指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體驗到成功或失敗后,產生探尋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的心理傾向后,對成功或失敗做出自我分析。按照心理學觀點,歸因是一種認知活動,是人們通過內部信息(如知覺、思維、推理)等,把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或結果進行信息加工,最終確認該行為或結果的原因。不同類型的學生有不同的認知方式,而不同的認知方式就會進行不一樣的歸因。通過調查可知,多數數優生認為數學成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努力不夠,而數困生中僅有很少一部分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的原因。由此可知,數學歸因方式影響著學生對待數學學習的態度和行為。數學學習的歸因方式是一種人格因素,影響著數學學習的全過程。正確的歸因方式有利于學生發揮能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控制、調節個人學習活動。韋納的歸因理論指出:努力程度屬于可控的不穩定的內部因素。例如,在一次數學考試中,某學生取得較差成績,如果該學生在進行歸因分析時,認為是自己不努力的結果。那么,在后續學習過程中,他會主動根據學習內容的變化,調整學習方法和計劃,爭取在下次取得成功。
五、元認知
元認知是指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和結果的意識、調控和評價,也叫反省認知、超認知。數學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對自身數學學習活動的調節和控制的元認知的過程,是一個“模式識別”的過程。高職生的數學學習受其元認知發展水平的影響。數學學習比較盲目的學生元認知水平較低,他們不考慮如何靈活運用學習策略,不善于反思和總結學習的經驗教訓,針對數學學習做出的有效調整少之又少。具有適合自身需要、行之有效的數學學習策略的學生很少,這類學生元認知水平較高,能夠及時總結和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發現自己在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方面的不足之處,并及時糾正。研究證實:在元認知的整體水平上,數困生低于數優生。其表現為:在運用學習策略方面存在欠缺;缺乏對經濟數學學習的有效監控。
參考文獻:
[1] 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章志光.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徐芬.學業不良兒童的教育與矯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 史耀芳.二十世紀國內外學習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學,2001.
[5] 林文.數學學習的策略和方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2(2).
[6] 丁寶番.數學認知結構的特征[J].數學通報,1998(9).
[ 責任編輯 張景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