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豐榮,周宏偉,霍 苗,曹 畑,梁煜峰,林珂珂(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成都 610065)
“5·12”汶川地震導致汶川震區產生大量的崩塌、滑坡體等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導致震后災區泥石流頻發[1-4]。據“5·12”汶川大地震現場排查匯總結果可知,汶川地震后災區新增9 000個地質災害點,這些新增地質災害點以泥石流、滑坡為主,主要涵蓋8個重災區(江油、旺蒼、綿竹、崇州、彭州、都江堰、茂縣、廣元利州區)和重災縣39個,其中以汶川、北川、青川3個重災縣最為嚴重,災害點數量超過500處[4]。
現有的調查和研究分析表明,汶川地震前后,無論是泥石流的數量還是激發雨量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據不完全統計,2008-2012年5年間,汶川震區共爆發泥石流2 333處,約為震前5年間爆發泥石流總數(2003-2007年,共758處)的3倍[6]。唐川等[7]分析了北川區域泥石流震前震后泥石流發生的臨界雨量和雨強得出,震后泥石流啟動的前期雨量降低了14.8%~22.1%,小時雨強降低25.4%~31.6%。TANG C等[8]對比北川縣泥石流爆發的雨量數據表明,震后泥石流爆發的前期累積雨量和激發雨強較震前分別降低了15%~22%和5%~31%。馬超等[9]對汶川地震災區2008-2010年的暴雨泥石流雨量過程進行分析得出34.4 mm是震后短時間內泥石流暴發的特征雨量。
本文針對汶川地震9個地區共37條典型泥石流溝(汶川12條,清平6條,都江堰6條,北川4條,等)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災害事件及臨近典型泥石流溝地區的13條非泥石流溝的地形資料進行了分析,得到了汶川震后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的地形、雨量、雨型特征,并結合汶川震后泥石流溝地形特征,物源體結構松散,滲透性大,對降雨敏感性高的基礎上,認識了汶川震后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的誘發特性及成災機理,力求為泥石流預警預報以及防治等提供參考依據。
汶川地震后,震區內產生大量的山體崩塌滑坡、植被被毀、坡體組成物質異常松散,為震區溝道帶來大量的松散物質(泥石流物源體),并迫使許多處在衰退期的低頻泥石流溝轉變為高頻泥石流溝[10],小型泥石流溝轉變為大型泥石流溝,從未發生泥石流災害的溝道演變成為泥石流溝[11,12]。從而導致汶川震后泥石流分布密度大,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如震中汶川地區的映秀鎮、綿虒鎮,北川地區的擂鼓鎮、老縣城,綿竹市地區的清平鄉,距離震中較近的都江堰市龍池鎮龍溪河流域(該流域被龍門山前山、后山以及中央斷層穿過)以及彭州市龍門山鎮白水河流域(該流域處于龍門山斷裂帶中段與盆山的結合部,被映秀-北川斷裂帶穿過)[13-18]。為分析泥石流所在溝道的地形特點,選取汶川震后37條典型泥石流溝,臨近典型泥石流溝地區的13條非泥石流溝作為代表,具體地形資料見表1、表2。由表1,表2可看出75.68%的典型泥石流溝主溝長度均在2~3km左右,其中宗渠溝最長達11.1 km,茂縣的大白楊溝最短僅為0.98 km,而非泥石流溝主溝長度均在14 km以上,即長度較短的溝道易于泥石流的形成。此外,相對于非泥石流溝來說,除太平驛溝與簇頭溝外,泥石流溝道流域面積均較小,94.59%在15 km2以下。由此可見汶川震區擁有泥石流形成的天然地形條件。

表1 汶川震區典型泥石流溝地形資料表Tab.1 Wenchuan earthquake zone typical debris flow gully terrain data sheet

表2 汶川震區未發生泥石流溝道地形資料表Tab.2 Wenchuan earthquake zone no debris flow gully terrain data sheet
圖1顯示了典型泥流溝的溝道流域面積和主溝平均比降。由圖1可發現,泥石流溝道流域面積與主溝平均比降基本呈反向相關關系,即溝道平均比降越小,泥石流溝道流域面積越大,溝道平均比降越大,泥石流溝道流域面積越小,這表示溝道流域降雨量與相應溝道比降共同導致了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的產生。由表2、表3可知,震區內非泥石流溝比降84.61%低于10%,泥石流溝主溝比降72.97%都分布在20%~50%范圍內,與四川省泥石流爆發所需的溝床平均比降一般在10%以上[19]一致,其中以40%~50%范圍分布密度最大,占總量的27.03%,即汶川震區泥石流溝比降大,利于泥石流的誘發。
為分析汶川震后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災害的雨量特征,本文搜集了汶川震后18條典型泥石流溝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災害事件的雨量資料,具體見表3。由表4可以看出: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災害所在區域年平均降雨量均較大,在1 000 mm以上高達94.4%,災害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7-9月份,這與汶川震區降雨分布一致;84.6%的泥石流溝存在激發雨強小于最大1 h降雨量的現象,這表明降雨誘發型泥石流并不是小時雨強達到激發雨強便導致災害產生,而是與豐富的前期雨量密切相關,即前期累計降雨量越高,越容易引發泥石流。

圖1 汶川震區典型泥石流溝流域面積及主溝平均比降Fig.1 Wenchuan earthquake zone typical debris flow gully watershed area and main ditch average slope

表3 汶川震區典型泥石流溝分布與地形坡度的關系Tab.3 Wenchuan earthquake zone typical debris flow gully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with terrain slope

表4 汶川震后典型泥石流溝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災害雨量資料表Tab.4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typical debris flow ditch the rainfall data table of rainfall induced debris flow disaster
通過分析汶川震區震后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災害事件降雨過程雨量資料,依照雨型特征可將汶川震區降雨誘發型泥石流分為3類,即暴雨突發型、大中雨激發型及連續陰雨誘發型。
(1)暴雨突發型。此類降雨誘發型泥石流降雨歷時最短,約6~8 h,小時降雨量非常大而密集,多在40 mm/h以上,累計雨量在短時間迅速增大,泥石流爆發突然,歷時短、約在1 h左右,暴雨突發型泥石流的發生通常出現在最大小時雨強發生時或者緊隨最大小時雨強前后。此類泥石流如汶川震區的八一溝(2010-08-13)和銀廠溝(2012-08-18)泥石流,具體見圖2。

圖2 汶川震后暴雨突發型泥石流典型災害降雨過程Fig.2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storm burst type of debris flow disasters typical rainfall process
(2)大中雨激發型。此類降雨誘發型泥石流降雨歷時較連續陰雨誘發型短,較暴雨突發型長,約10~12 h,小時降雨量較大,多在30~40 mm/h,累計雨量增速較快,泥石流爆發突然,歷時較短約1~4 h,大中雨激發型泥石流的發生通常出現在最大小時雨強發生時或最大小時雨強后。此類泥石流如汶川震區的西山坡溝(2008-09-24)和文家溝(2010-08-13)泥石流,具體見圖3。

圖3 汶川震后大中雨激發型泥石流典型災害降雨過程Fig.3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big rain excitation type debris flow disasters typical rainfall process
(3)連續陰雨誘發型。此類降雨誘發型泥石流降雨歷時在三者中最長,約為2~5 d,小時降雨量小,多在20 mm/h以下,累計雨量增速緩慢但雨量較大,故泥石流歷時較長約6~8 h,連續陰雨誘發型泥石流的發生通常出現在最大小時雨強發生前后較長一段時間。此類泥石流如汶川震區的古溪溝(2013-07-10)和簇頭溝(2013-07-13)泥石流,具體見圖4。

圖4 汶川震后連續陰雨誘發型泥石流典型災害降雨過程Fig.4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continuous rain induced debris flow disasters in typical rainfall process
對于震后泥石流成災機理,目前研究成果較多,唐川等[7]認為暴雨過程形成的斜坡表層徑流導致懸掛于斜坡上的滑坡體表面和前緣松散物質向下輸移,進入溝道后轉化為泥石流;陳寧生等[20]通過實驗得出地震使高含水量的土體孔壓增加,強度迅速降低。泥石流易發性可通過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和BP神經網絡法做出較為準確的判別[20]。
影響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產生的主要因素包括:溝道地形地貌、形成區(物源區)的物源體的堆積形態與物質特性及降雨條件。由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災害地形特征分析可知汶川震區具備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條件,并且由于地震作用存在大量的松散物質。物源體的堆積形態主要受形成區地形影響,經分析,86.49%的泥石流溝形成區為“V”型河谷,89.43%泥石流溝形成區溝谷比降在25%以上,物源體堆積形態易于啟動。主要組成物質為地震造成的滑坡體、碎屑流及兩岸山體崩塌體,其結構松散,滲透性大,對降雨敏感性高。那么在誘發泥石流發生的眾多因素中,降雨應是最主要、最常見的誘發因素。“降雨誘發泥石流”僅僅是直觀的說法,嚴格來講,是降雨轉化的地下水及其與泥石流物源體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激發了泥石流。本文在汶川震后典型泥石流災害雨型特征分類、地形特征、物源體特征的基礎上,對三類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的成災機理進行分析。
若為暴雨突發型,降雨歷時短,小時降雨量大,累計降雨增速快。泥石流爆發以侵蝕為主,具體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暴雨降落到地面,將對地面產生降雨侵蝕力,形成三角形沖坑,造成泥石流物源體的加速形成和失穩破壞;來不及下滲的地表水在物原體表面形成較大積水區及滲入表層物源體使其重量增加,增大了物源體的下滑力,并且滲入的水使物源體軟化、潛蝕,導致其抗剪強度降低,最終致使松散的物源體在短時間內形成泥石流。見圖5。

圖5 汶川震后暴雨突發型泥石流成災機理Fig.5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type emergency mechanism of the storm burst type of debris flow
若為大中雨激發型,降雨歷時較短,小時降雨量較大,累計降雨增速較快。泥石流爆發以侵蝕和沖刷為主,具體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大中雨降雨降落到地面,將對地面產生降雨侵蝕力,形成圓弧形沖坑,降雨強度較大并未完全超過土體實際入滲能力,降雨部分滲入松散物源體,使其重量增加,增大了物源體的下滑力,并且滲入的水使物源體軟化、潛蝕,導致其抗剪強度降低;隨降雨時間延續,降雨形成的地表徑流對物源體表面進行沖刷,形成表面剪切力,增大了物源體下滑力,最終致使松散的物源體在較短時間內形成泥石流。 見圖6。

圖6 汶川震后大中雨激發型泥石流成災機理Fig.6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type emergency mechanism of the big rain excitation type debris flow
若為連續陰雨誘發型,降雨歷時較長,小時降雨量較小,累計降雨增速較慢。泥石流爆發以下滲為主,具體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泥石流爆發前一段時間,由于連續小雨持續下滲導致松散的物源體內部具有豐富的含水量,使其重量增加,增大了物源體的下滑力,并且滲入的水使物源體軟化、潛蝕,導致其抗剪強度降低;累計降雨的緩慢增加致使松散的物源體飽和程度較高,并促使浸潤線水位抬高,抬高的水位對物源體產生浮托力,利于泥石流的起動,從而致使松散的物源體在較長時間內形成歷時較長、規模較大的泥石流。見圖7。

圖7 汶川震后連續陰雨誘發型泥石流成災機理Fig.7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type emergency mechanism of the continuous rain induced debris flow
(1)通過對汶川震區37條典型泥石流溝和臨近典型泥石流溝地區的13條非泥石流溝的調查分析得出,相對于非泥石流溝而言,泥石流溝在主溝長度、流域面積、主溝平均比降均大于非泥石流溝,即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災害易發生在流域面積不大(94.59%在15 km2以下)、比降不小于15%的溝谷地區,泥石流溝主溝比降72.97%都分布在20%~50%范圍內,其中以40%~50%范圍分布密度最大,占總量的27.03%,泥石流溝道流域面積與主溝平均比降基本呈反向相關關系,泥石流溝道平均比降越大,溝道流域面積越小。
(2)汶川震區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災害所在區域年平均降雨量均較大,1 000 mm以上高達94.4%,災害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7-9月份,與汶川震區降雨分布一致;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的爆發與豐富的前期雨量密相關,約84.6%的泥石流災害激發雨強小于其最大1 h降雨量。
(3)通過雨型特征分析比較可將汶川震區降雨誘發型泥石流分為3大類,即暴雨突發型、大中雨激發型及連續陰雨誘發型。暴雨突發型泥石流具有降雨歷時短,約6~8 h、小時降雨量大,多在40 mm/h以上、累計降雨增速快,泥石流歷時短約在1 h左右的特點。大中雨激發型泥石流具有降雨歷時較短,約10~12 h、小時降雨量較大,多為30~40 mm/h、累計降雨增速較快、歷時較短約為1~4 h的特點。連續陰雨誘發型具有降雨歷時較長,約為2~5 d、小時降雨量較小,多在20 mm/h以下、累計降雨增速較慢、泥石流歷時較長約為6~8 h特點。
(4)通過分析降雨誘發型泥石流成災的3個影響因子:溝道地形地貌、形成區物源堆積形態與物質特性及降雨條件得出,物源體的堆積形態主要受形成區地形影響,86.49%的泥石流溝形成區為“V”型河谷,89.43%泥石流溝形成區溝谷比降在25%以上。堆積體物質結構松散,滲透性大,對降雨敏感性高。降雨是最重要的影響因子,通過進一步分析3種降雨誘發型泥石流的成災機理,得出暴雨突發型泥石流爆發以侵蝕為主,大中雨激發型泥石流爆發以侵蝕和沖刷為主,連續陰雨誘發型泥石流爆發以下滲為主。
□
[1] 馬 煜,余 斌,李彩俠,等. 汶川強震區群發性泥石流特征研究[J]. 災害學,2014,29(3):218-223.
[2] 李大鳴,呂會嬌. 山區暴雨泥石流預報數學模型的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1,(2):24-28.
[3] 崔 鵬,庒建琪,陳興長,等. 汶川震區泥石流活動特征與防治措施[J].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10,42(5):10-19.
[4] 雷發洪,胡凱衡,胡云華. 汶川地震災區震后泥石流激發雨量研究[J]. 災害學,2014,29(5):199-203.
[5] 丁 驄.汶川大地震觸發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剖析[J]. 有色金屬文摘,2015,30(2):31-32.
[6] Huang R Q,Fan X M. The langdslide story[J].Nature Geoscience,2013,(6):325-326.
[7] 唐 川,梁京濤. 汶川震區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08,16(6):751-758.
[8] Tang C,Zhu J LI W L,et al.Rainfall-triggered debris flows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J].Bull Eng. Geol. Environ,2009,68:187-194.
[9] 馬 超,胡凱衡,趙晉恒,等. 震后泥石流的激發雨量特征[J].災害學,2013,28(4):89-94.
[10] 阮文斌.汶川縣太平驛溝泥石流的形成機制及危險性分析[J]. 四川地質學報,2014,(增34):99-106.
[11] 黃 勛,唐 川,樂茂華,等. 汶川震區銀廠溝區域8·18暴雨泥石流災害成災機理與特征[J]. 工程地質學報,2013,21(5):761-769.
[12] 梁京濤,王 軍,宋 云,等. 汶川震區典型泥石流動態演變特征研究——以綿竹市走馬嶺泥石流為例[J]. 工程地質學報,2012,20(3):318-325.
[13] 張光慶,于賀艷,寇紅梅. 老街新村肖家溝泥石流形成條件與動力學特征分析[J]. 山西建筑,2015,41(24):71-72.
[14] 嚴 炎,葛永剛,張建強,等. 四川省汶川縣簇頭溝“7.10”泥石流災害成因與特征分析[J]. 災害學,2014,29(3):229-234.
[15] 鐵永波,唐 川. 四川省北川暴雨泥石流的發育與汶川地震的響應特征[J]. 災害學,2011,26(4):73-75.
[16] 趙學宏,常 鳴,黃翔超. 汶川震區清平鄉文家溝泥石流災害特征分析[J].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1,9(5):107-110.
[17] 張健楠,馬 煜,張惠惠,等. 四川都江堰市大干溝地震泥石流[J]. 山地學報,2010,28(5):623-627.
[18] 葛永剛,宋國虎,郭朝旭,等. 四川彭州市龍門山鎮8.18泥石流災害特征與成災模式分析[J]. 水利學報,2012,43:147-154.
[19] 四川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 四川省山洪防治規劃[R].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2004.
[20] 陳寧生,崔 鵬,王曉穎,等. 地震作用下泥石流源區礫石土體強度的衰減實驗[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16):2 743-2 747.
[21] 池春青,徐永年,劉卉芳,等. 泥石流危險性評價淺析[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8,(8):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