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2月22日下午,“2015中國電視年度掌聲·噓聲”在北京大學發布。共評選出六個“年度掌聲”,山東衛視《調查》欄目位列“年度掌聲“之一。
“中國電視掌聲·噓聲”是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主辦的、在每年的冬至時節、由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們,針對這一年中國電視媒體對當下公共事件的報道和節目傳播,以掌聲和噓聲的方式,表達自己獨立的立場,獨特的發現,獨到的評論。“中國電視掌聲·噓聲”已舉辦五屆,成為目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學院獎。
今年年初,新聞調查節目《調查》在山東衛視新生的“920時段”上線。從對“慶安旅客被鐵路公安擊斃”、“荷蘭肉身佛的回家路”的獨家調查到第一時間報道了“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哈爾濱大火致五名消防官兵死亡”、“南京寶馬撞飛馬自達”、“粵贛高速匝道橋垮塌”等重大新聞事件,《調查》以其嚴肅硬朗的新聞品質一掃衛視熒屏“娛樂至上”的風氣,在收視和口碑上成為2015年“920時段”最大的黑馬。
一個一定不能落下的“年度掌聲”
在為《調查》頒發“年度掌聲”稱號之前,論壇活動主持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主任俞虹說,有一個“掌聲”是電視研究中心研究員們反復討論,覺得是一定不能落下的掌聲,這個“掌聲”給予的是——山東衛視《調查》。
而在為《調查》頒發“年度掌聲”之后的對話環節當中,對話嘉賓、“年度掌聲”評委、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兼新聞學院院長劉昶說,《調查》這個節目是評委們討論力薦的一個節目。調查在中國很不容易,無論是中央電視臺的《調查手冊》的定義,或者是美國的IAIE調查記者編輯協會的定義,都說明調查的目的就是揭秘,揭露某些個人和組織有意遮蔽的事實的真相,肯定不是好事,肯定是批評性的報道。山東衛視的《調查》讓人看了以后非常振奮,調查不容易,調查記者很辛苦,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海外,做調查的記者不僅僅是辛苦,還冒著生命危險。
彰顯“新聞立臺”的價值
“做該做的事情”
“2015中國電視年度掌聲·噓聲”評委會認為山東衛視《調查》,在泛娛樂時代彰顯“新聞立臺”的價值,“做該做的事情。”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為《調查》宣讀的致掌詞是:
“在山東衛視《調查》欄目里,新聞即命令,記者即戰士。在紛繁的新聞事件中,他們力爭不缺位,不失語,有作為。在第一時間到現場,是他們的職業常態;敏感活躍是他們的職業形象。摸到跳動的脈搏,觸碰熱點的事件,紀錄世事的變化,反映多元的社會一一一這樣的調查實踐,在新聞弱化的背景下,凸顯出其價值,張揚了新聞是旗幟、是立臺之本的傳播理念。”
山東廣播電視臺臺長兼書記呂芃在“年度掌聲”發布現場與專家進行了對話交流。呂芃說,山東衛視《調查》每年播出將近300期,加上攝像,其實這個節目一共只有29個人,每天16分鐘,而這300期當中至少有295期是在沒有人配合、沒有人接待,甚至沒有人歡迎的情況下完成的,所以他們最不容易,我向他們表示敬意!
“年度掌聲”《調查》的對話嘉賓之一、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小華指出,這樣一個欄目獲獎,臺長親自到場,我不認為他是對獎項的重視,我認為他是對新聞立臺的重視。記者到了現場,發現了真相,他既是確認真相,也是以電視臺專業媒體人的眼光重新解讀事件,給人以啟迪。在今天一個娛樂化翻天覆地的時代,中國電視一個省級衛視有一個硬朗的節目。新聞是一個媒體的魂,發現真相、確認真相、傳播事實、解讀事實,實際上是傳遞價值觀,傳遞一個媒體人的價值觀,傳遞一個集體的價值觀,這才是給我們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前行的力量。
新聞節目照樣能做成“現象級”
作為目前省級衛視中唯一一檔調查性報道的新聞節目,《調查》以“深入事件現場、直擊社會熱點、承載社會責任、把握輿論導向”為己任。2015年,眾多國際、國內重大熱點事件的現場都可以看到《調查》的身影。
在“巴黎空襲事件”報道中,《調查》展示了團隊的超快速反應能力和深度挖掘水準。法國當地時間11月13日晚,巴黎爆炸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調查》團隊反應及時,在事件發生三個小時后,成立特別報道小組,制片人前沿指揮,兩名制片助理和一名骨干記者各帶領一個小組:設計節目框架、搜集視頻和信息、并聯系到了在法華人作為特約記者出鏡報道,先后制作了兩期節目,是省級衛視中的獨家報道。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認為省級衛視做新聞是弱項,權威性比不過央視,貼近性又拼不過地面頻道的民生新聞。而作為連接電視劇和大型綜藝節目之間的橋梁,年初“920節目帶”剛一推出,就被視為尷尬的“雞肋”時段。從生活服務類到紀實故事類,各衛視平臺面臨的選項不少,但普遍效果欠佳。多類型搭配組合成為共同的選擇,但山東衛視卻“反其道行之”,將新聞調查節目《調查》改版調檔至“920時段”,并將一周七天全部打通。
“一方面,基于媒介生態和信息傳播大格局,我們判斷新聞調查類節目有其固定的受眾、空間和市場,在920時段做新聞節目是一種差異化節目策略;另一方面,做新聞評論節目,省級衛視相比于央視雖然不夠權威,但是勝在角度不同并且反應快。央視可能更側重于從國家全局角度對國家政策、經濟走向等重大題材問題進行全景式分析。而地面頻道的民生新聞節目,雖然反應速度靈活輕快,但涉及題材相對瑣碎。這中間其實形成了一個新聞節目的斷層,”山東衛視常務副總監黃寶書告訴記者,“這就如同在一樓和三樓之間,找出一直隱藏著的二樓的空間來。”
《調差》節目開播后,收視一路走高:據CSM1月5曰50城收視數據顯示,當晚播出的《調查》欄目純節目收視1.01份額2.91,排名當晚同時段新聞節目收視率第一。2015年上半年,《調查》節目平均收視率0.45%,在全天(0700-2400)時段所有新聞類自辦節目中排名第一。開播十個月來,CSM50城衛收視數據中,《調查》多次獲得晚間自辦節目第一,取得了收視率位居省級衛視新聞節目第一、同時段排名第四的成績,這在省級衛視的新聞節目中極為罕見。“做得好,新聞節目照樣是現象級!”黃寶書說。
在《調查》制片人王曉峰看來,“到現場”是面對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最重要的三個字。今年,《調查》播出的260多期節目中,大多以社會熱點和突發事件為主。新聞事件,尤其是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記者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并以新聞現場出鏡的方式進行采訪調查,極大地增強了節目的現場感和可看性。不管是天津港爆炸事件還是黑龍江游客香港被毆事件,《調查》記者的快速反應不僅為觀眾帶來第一時間、第一手的獨家新聞報道,更贏得了業界同行的尊重。
“快速是新聞的生命,深度則是節目話語權和影響力的保證。”在山東衛視常務副總監黃寶書眼中,《調查》的獨門優勢不在其快,而在其巧。所謂“巧”,就是在追擊國際、國內熱點時間和重大突發事件時,站在節目固定收視人群立場去找尋獨家角度,用“剝洋蔥”式層層深入的分析邏輯,嫁接以“接地氣”的講述方式,從而形成《調查》節目獨有的調查新聞氣質。
不管是巴黎暴恐事件中,觀看球賽的法國總統奧朗德臉上伴隨三聲槍響的表情變化,還是天津港爆炸事件中,爆炸烈度的具象化表達,《調查》節目中對細節的把握和切八角度的選擇都成為其鮮明的調性標簽。
從“秸稈焚燒的阻燃點在哪里”到“旅游陋習何時休”,對于一檔調查性新聞節目而言,輿論監督是題中之義。從“南京城管圍毆食客、吃飯食客拿刀砍人”到“青島女孩失蹤案”,通過記者調查,澄清不實謠言、消除公眾緊張情緒、還原事件真相,《調查》體現出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專業主義。
“不光是綜藝節目,新聞節目也可以做成現象級。”黃寶書說,新聞是全年齡段的,“年輕化”不是年齡段的劃分,而是活力與狀態。青春永遠是向上的、鮮活的,其中就包括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理性的探索。“通過節目,我們希望呈現出中國社會轉型和高速發展期的進步與問題,也著力提供新事物的不同認知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