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歷史教學研究,課題,歷史課靈魂,建議
[中圖分類號]6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6)01-0015-05
在近年的中學歷史教學研究中,“歷史課靈魂”(簡稱“課魂’)研究以團隊強、推進快、成果多而引人注目。幾年前,當筆者最初接觸到相關材料時,即感到這是一個既重要又復雜的問題,不過當時對該課題的難度估計不足。隨著研究的開展,“課魂”的復雜性日漸顯露,諸多難以回答的問題讓筆者困惑。這里列出其中若干,向廣大同行請教。
一
第一,“課魂”的含義
一些老師對“歷史課靈魂”的含義作了解釋,但現階段的解釋基本停留在比喻層面上。比喻的方式大體是這樣者先,將歷史課(歷史教學)的某個東西比作“靈魂”。從公開發表的文章看,將“歷史教學立意”比喻為歷史課(歷史教學)“靈魂”的居多,也有將一節歷史課的“中心”“核心”“主線”“核心概念”等比喻為“靈魂”的。接著,再將“歷史課靈魂”比喻為另外的東西,如“神來之筆”“點睛之筆”“原點”“支點”“聚焦點”“紐帶”“令旗”“標靶”等??偠灾峭ㄟ^比喻(包括暗諭和明諭來解釋“歷史課靈魂”。比喻的長處是具體、生動和形象。但是,再恰當的比喻也有其局限性。所以,解釋一個歷史教學研究課題的核心概念,絕不能停留在比喻的層面上。當下,我們不是應給“歷史課靈魂”下一個相對精準的定義嗎?
第二,“課魂”的理論依據
作為重要概念和重要命題,尤其是作為歷史教學研究的課題,必須有理論支撐。那么,“歷史課靈魂”研究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呢?至今未見清晰的說明。還需強調的是,從來源看,“靈魂”本是神學、神靈學的重要概念,將其引入歷史教學研究,衍生出“歷史課靈魂”這一概念,并成為研究課題的名稱,想必是經過了脫胎換骨的改造的。那么,改造是怎樣進行和完成的?這也需要說明。廣東“中學歷史教學核心目標的研究”課題組明確說明,該課題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之一——支架式教學模式”。這一說明加深了我們對中學歷史教學核心目標研究這一課題的理解,值得借鑒。其實,這樣做也是課題研究的通例。
第三,“課魂”的演變
在我國中學歷史教學界,歷史課“靈魂”之說早已有之。20世紀50~80年代,當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將歷史課程目標定為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傳授歷史知識時,歷史教師一致認為,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是歷史課的靈魂。90年代,當歷史教學大綱將歷史課程目標擴充為思想教育、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時,大家一致認為思想教育是歷史課的靈魂。進入21世紀,歷史課程標準構建起“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后,大家公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歷史課的靈魂。這種說法,至今廣為流行。而現在一些老師研究的統攝全的“歷史課靈魂”顯然與上述靈魂不同。因為此靈魂非彼靈魂,就出現“新靈魂”與“老靈魂”的問題了。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今后使用會不會混淆和混亂?
第四,“課魂”的作用和地位
一些老師強調“歷史課靈魂”具有統攝全的作用,認為它決定著歷史課的質量和水平,甚至認為,無“魂”難成課,更不能成為好課。此說一旦成立,就帶來兩個問題。一是以往的歷史課都無統攝全課的“魂”,我們怎么評價?二是現階段廣大一線歷史教師所上之課,也基本無“魂”,我們怎么評價?看來,“歷史課靈魂”的作用和地位尚需進一步研究。
第五,“課魂”的種類
現階段討論研究的基本上是一節(堂)歷史課的靈魂,亦即課時靈魂。也有老師研究一個單元的歷史課的靈魂,即單元靈魂。推而廣之,是不是還要研究模塊靈魂、中國歷史靈魂和世界歷史靈魂,以及整個中學歷史課的靈魂呢?這樣一來,“歷史課靈魂”就有大、中、小之分了。今后,我們應如何處理各個層級的靈魂之間的關系?
第六,“課魂”的多少
一節歷史課有多少個靈魂?是一個還是多個好?如果是多個,可以多到什么程度?“課魂”主觀性極強,見仁見智,如果同一節課有數不清的“靈魂”,對歷史教育的開展與發展會有什么影響?
第七,“課魂”的檔次
“歷史課靈魂”的檔次有高有低。從現有資料來看,追求高檔次靈魂的老師比較多。一些老師確定的“課魂”往往具有思想深邃凝練、文字典雅華麗的特點。但高大上的“課魂”就一定好嗎?“平凡的真理”不是更令人信服嗎?初中和高中的“課魂”不是應該有所區別嗎?
第八,“課魂”的虛實
從現有資料來看,“歷史課靈魂”有實有虛,差異很大。如有的老師將《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的課時靈魂定為“以犁為代表的耕作工具的革新與作用”,很實,有的老師卻將本課的靈魂定位為“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精耕細作,自給自足”,較虛。當下,總的情況是“虛”多于“實”。如將《鴉片戰爭》的課魂定為“對鴉片戰爭的反思”,將《美國1787年憲法》的課魂定為“自由”二字,將《戰后科學技術革命》的課魂定為“創新的不可預知”,都比較虛。課魂是“實”好還是“虛”好?
第九,“課魂”的隱顯
“歷史課靈魂”有隱顯之別。所謂顯,是指歷史教師把課魂寫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案上,并在上課伊始即講給學生聽。所謂隱,是指歷史教師確定了一課之“魂”,并用之統攝全課,但從未將其呈現出來。近讀北京四中徐雁等的《“新文化運動”教學設計探討——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觀察》,文中未見“靈魂”之類字眼,但卻明顯地感到本課是以《新青年》促使一大批青年覺醒而成為“新青年”為課魂的。這就是典型的隱形課魂。顯者旗幟鮮明,隱者春風化雨。那么,課魂是顯形好還是隱形好?
第十,“課魂”的確定
一節歷史課的靈魂由誰來確定?從現有材料來看,論者傾向于教師確定。那么,學生應起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呢?教師預設的課魂,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因學生的作用而變化乃至生成新課魂呢?這個問題幾乎無人論及。
一節歷史課的靈魂根據什么確定?目前論及教師的感受、體驗、心靈感應等的較多,論及歷史課程標準、歷史教科書、歷史教師用書等的較少。實際上歷史課標和歷史教科書非常重要。比如講述農村革命根據開辟和發展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講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的轉折》、講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的力量》等課,課題不是已深刻和準確地捕捉到了該課的靈魂了嗎?如不充分利用,豈不可惜?
一節歷史課的靈魂何時確定?很多老師認為,備課伊始即應確定,然后在“課魂”引領下選擇材料,進行教學設計。這樣做便于操作,有其合理性,但也潛藏著危險,那就是很易出現“以論帶史”的現象。這種情況近年已屢見不鮮。更嚴重的是,為了滿足自己設定的課魂的需要,個別老師甚至虛擬、編造“史料”。那么,應如何防止和避免這種現象呢?
以上是“歷史課靈魂”這一課題困惑筆者的十個問題,但還不是全部問題,因篇幅有限,就不再列舉了。提出這些問題并不是要否定“歷史課靈魂”研究的成果。對該課題的進展和成果,本文開頭已作了充分肯定,而且,從一定意義上說,指出暴露的問題也是對該課題研究的一種特殊的肯定。事情很簡單,如果不是研究已經展開并取得很大進展,怎么會引出這一系列問題呢?當然,這是事情的一個方面,事情的另一個方面是,這么多問題亟須回答,說明“歷史課靈魂”研究遇到瓶頸,需要有新的突破。有鑒于此,筆者對該課題的推進提出幾點建議。
二
(一)對“歷史課靈魂”進行界定
從“歷史課靈魂”研究的過程看,目前還處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交織的知性認識階段。今后應在理性化科學化方面下更大的力氣。而當務之急則是給“歷史課靈魂”一個相對精確的定義。
與“歷史課靈魂”直接關聯的上位概念是“靈魂”。因此,要弄清“歷史課靈魂”的含義,首先必須弄清“靈魂”的含義?!冬F代漢語詞典》(1985年版)給出了“靈魂”的四義:1.迷信的人認為附在軀體上的作為主宰的非物質的東西:2.心靈、思想3.人格、良心4.比喻起指導的決定作用的因素。以上四義中,第1項為本義,第2、3、4項為引申義。綜合四義,我們知道理解“靈魂”的含義要把握三個要點,第一,“靈魂”是“非物質的東西”,可理解為思想、理念等。第二,在諸種思想、理念并存時,“靈魂”是起主宰、決定、指導作用的因素。第三,“靈魂”附在“軀體”之上,換句話說,“靈魂”必有其載體。依據以上理解,可作如下定義:歷史課靈魂是以史料(史實)、史法等為載體的主宰和指導歷史課堂教學的思想、理念或觀點。這個定義可能失之粗疏,寫出來的目的在于拋磚引玉。
㈢將“課魂”系統化
1.確定一套歷史教科書各課的靈魂。
2.確定一套歷史教科書各單元的靈魂。
3.確定一套歷史教科書各模塊的靈魂。
4.確定一套歷史教科書的中國歷史部分和世界歷史部分的靈魂。
5.確定整個中學歷史課的靈魂。
由于“課魂”是有層級的,因此在將其系統化時,要注意層級間的關系。如要反映單元靈魂統率課時靈魂、課時靈魂細化并落實單元靈魂的相互關系。
㈢加強“課魂”的比較研究
1.同課異魂之比較
如同一節(堂)課,有多種靈魂,應對其進行比較。如《鴉片戰爭》《明治維新》等課,已知的靈魂有很多種(見圖示1),有比較的必要。
2.異課同魂之比較
不同內容的課但都以同一個思想、理念或概念等為魂,哪一課恰當,哪一課不恰當?這就需要比較。如以下不同內容的課都以“夢”為魂,恰當與否就值得認真比較和研究了。(見圖示2)
圖示2
比較的目的在于“選優”,即從多個課魂中優選出最佳者,用之于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但在歷史教學中,只有最佳而無最好的課魂。最好的只有一個,而最佳的則可以有多個。適合學情、教情等主客觀條件者即是最佳,通行全國任何學校任何班級的最好課魂應該是不存在的。與選優相對應的是,通過比較,某些缺陷明顯的課魂會被淘汰(包括其提出者放棄自己的觀點,改用更佳的課魂)。從這個意義上說,比較課魂的過程是優勝劣汰的過程。
(四)加大“課魂”領航的歷史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踐的力度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歷史教學課題研究必須經受教學實踐的檢驗。因此,進行“課魂”領航的歷史教學設計,依據設計進行課堂教學,是“歷史課靈魂”研究的中心環節和重中之重。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資料。
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踐,可以“同課異魂”和“異課同魂”的設計和教學為重點。有比較才有鑒別。
(五)建立“課魂”評價標準
以上強調了對各課的“靈魂”,以及由“課魂”領航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進行比較。比較的結果必然是要區分長短高下好壞優劣。這就需要一個評價標準。在大量比較的基礎上,應建立“課魂”的評價標準。課魂是多樣的,又是統一的,是多樣性的統一。因此,標準既要鼓勵“課魂”的確立者(主要是歷史教炯張揚個性,標新立異,又要引導他們體現國家對歷史課程的要求,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㈥重視總結、交流和探討
要及時總結“課魂”研究方方面面的經驗,目前,首先應總結發掘、捕捉、確定課時靈魂的經驗和在“課魂”領航下進行教學設計的經驗。
“課魂”研究已在較大范圍展開,但發展不平衡,各地的研究者應多交流。除交流信息外,交流的重點應是對已暴露出來的主要問題進行研討。上述課魂定義、評價標準,以歷史課靈魂與軀體的關系等問題,憑一己之力或一個地方之力,恐難以解決,應集各地乃至全國之力,通過深入研討,逐漸走向真理。
(七)確定研究的中長期目標
要為“歷史課靈魂”研究確定一個中長期目標。筆者認為,這個目標可定為力爭將“歷史課靈魂”這一概念或提法納入中學歷史課程標準。這是一個很高的目標,但如做到了這一點,就表明本課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時,也獲得了巨大的推廣空間。
筆者真心希望“歷史課靈魂”這一課題的研究獲得豐碩的成果,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在結束本文時,還想說說心中的一點擔憂。實事求是地說,要將“歷史課靈魂”從比喻上升為歷史教育學的科學概念,難度太大,恐短期內難以完成。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考慮退后一步,忍痛割愛,放棄使用“靈魂”一詞和“歷史課靈魂”這一提法,改用其他同義近義的詞語和提法呢?其實,現階段也相當流行的“歷史教學立意”?!皻v史教學主旨”“歷史教學核心目標”等,其含義與“歷史課靈魂”應該沒有本質的差別。那么,能否從中選擇一個或另用其他詞語和提法代替“歷史課靈魂”呢?這樣的調整與變化并不影響原來課題的研究方向、方式和方法,但本文前述的很多困惑也許就不存在了。俗話說,退后一步自然寬,善于調整和變通也是一種智慧。
[作者簡介]馮一下,四川蓬溪人,成都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教育學和中國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