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在日益強大的西方和日益衰落的中國的大背景下,與西方語言相比,漢語被認為有兩個明顯的缺陷-_是漢字繁難,二是漢語言文分裂。清末語言學領域漢字漢語改革主要就是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其基本的方案就是創(chuàng)造切音字、簡字或快字等。清末語言學領域對漢字漢語改革的態(tài)度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保守的,主張在漢語文言文體系之外另建立一種漢語白話體系,在漢字之外另創(chuàng)立簡字:一種是激進的,主張廢除漢字和漢語,改用“萬國新語”。但不管是保守的方案還是激進的方案,都是理論上的,并且理論也是很粗淺的,很難實施。所以,五四白話文通行之后,新的國語即現(xiàn)代漢語建立起來之后,人們普遍放棄了這種思路,今天只保留了一個漢語拼音。清末語言學討論漢字漢語變革問題,已經(jīng)涉及白話文的問題,但遺憾的是并沒有深入討論。清末漢字漢事改革的主要方案是不否定文言文,在文言文之外試圖建立以白話文為中心的新的書面語,并且新的書面語不再用漢字進行書寫,而是用切音字進行書寫。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發(fā)起者認同他們的觀點,但認為這種改革非常困難,更現(xiàn)實更具有操作性的是過渡性、妥協(xié)性的方案,即保留漢字,但放棄文言文,改用白話并改造白話、發(fā)展白話,把白話建設成為一種具有包容性、規(guī)范性、現(xiàn)代性的國語,即現(xiàn)代漢語,這種方案更能夠被國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