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初期和中期,中共的地緣戰略主要由兩個層面的內容構成。第一,從發展方向來看,華北和華中是重點,而其他地區是輔助。第二,從不同類型地區的分工來看,抗日根據地的工作處于主要地位,淪陷區工作和國統區工作處于配合地位。其時,中共的地緣戰略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華北,由于國民黨勢力的衰微,中共成為與日軍分庭抗禮的強勁對手在華中,中共在長江以北多個區域占有局部優勢,中國國內政治格局逐漸呈現日本、國民黨、中共三元對峙、角逐的態勢。
進入1944年后國民黨軍在豫湘桂戰場出現大潰敗,中共對于國共和抗戰走向作出了新的判斷和評估:國共力量對比開始朝向對中共有利的方向發展,而抗戰要取得勝利,可能要更多地需要依靠中共領導的人民力量。由此,在地緣戰略布局上,中共開始作出調整第一,設置相關機構,從組織上加強對淪陷區城市工作的領導。第二,根據正面戰場發展形勢,分兵進軍國民黨正面戰場大潰敗后被日軍侵占的地區。第三,根據華中形勢變化及前景,指示新四軍把發展重點轉向江南。第四,要求各地加緊發展沿海的戰略支點并加強情報工,作準備配合美軍可能在中國東南沿海實施的登陸作戰。
到1945年初,中共的地緣戰略布局呈現出新的態勢。首先,華中地位明顯上升,特別是京(南前滬杭地區成為中共的重點發展區域。其次,從不同類型地區的分工來說,淪陷區工作的地位顯著提升,而且平津地區、京滬地區等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成為重點。從總體來看,中共的地緣戰略布局明顯地出現出了由北向南、由西向東、由內陸轉向沿海、由農村地區轉向城市地區的發展趨勢。到七大召開前夕,中共的發展正在面臨新的歷史性境況和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