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燕云
摘 要:粵劇是嶺南文化體系中的最大戲曲劇種。它具有納百川和博大的胸懷并且自具特色,是嶺南人民最喜歡的戲曲文化之一,一直輝煌至今。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在世界上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粵劇。"這體現了它的影響力與魅力。
關鍵詞:粵劇程式;遵循原則;改革
如果粵劇一直都是一成不變的狀態,不對它加以變革,那么它的觀眾將漸漸遠之,直至最終走向滅亡。如果在粵劇的變革上不遵循科學、客觀的途徑,那么,在變革過后的粵劇就不再稱之為粵劇,同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粵劇發展至今,應該選擇怎樣的路,才可以算得上是粵劇發展該走路?又該用什么樣的方式走路,才可以算得上是只屬于粵劇的一種方式呢?從粵劇發展歷史上來看,在多次經歷社會變化的過程中,粵劇有過不少抵御外來文化對它的沖擊并在之后能劫后重生的經歷,通過這些經驗傳達給我們的是,藝術個性或是文化個性在其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多年來,粵劇改革之聲不絕,
關于粵劇戲曲的各種論調此起彼伏。其中,就有人認為粵劇的傳統程式過于落后,不能將當代的社會生活表達出來,這與當代人們的審美觀念相脫節。也有人提出要將粵劇進行改革,把粵劇傳統程式的觀點徹底革除。無論是"革除說"還是"不合時宜說",這些都缺乏依據,也沒有科學性可言。然而,它在讓我們對這種現象反思的同時,也反應出了解決粵劇程式改革對于粵劇發展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一、我國戲曲藝術的主要表現形態是程式
對每一種藝術來說,都有其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形態特質,通常是一種藝術與另一種藝術區別的關鍵。同一藝術種類經過不同風格的形式表現,可以將不同的創作個性與藝術風格區分出來,各種藝術種類間,有著互相獨立的表現形態。所以,藝術種類的劃分,甚至能夠說就是藝術形式的劃分。
戲曲程式源于生活,通過藝術加工、提煉,使其概括、凝練,從而使其具備唯美、抽象的特征,在戲曲舞臺上應用廣泛。
戲曲的程式相對規范、固定,其中涵括戲曲藝術中的音樂、表演、文本、服裝等各個層面。它既能夠體現和其他戲劇形式不相同的特性,又對戲曲藝術的表現方式制約,對它發展創造的空間有影響,然而,正是這種帶有制約性的程式,讓它產生與其他藝術品種不可比擬的藝術魅力。
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人們對藝術鑒賞力不斷提高,傳統的戲曲程式卻仍然發揮著它的作用,在舞臺上依舊充當表現故事內容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觀眾們對戲曲鑒賞的一個重要評判標準。由此課件,在戲曲改革的過程中,程式本身的固然存在的變化發展需要,但并不是可有可無。
二、劇目內容陳舊
劇目內容能夠反映與概括社會生活。我們現在觀看的大多粵劇都是經由傳統劇目的改編,故事內容與古代的社會生活相對應,是古代人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的間接反應,是古代價值體系與倫理道德規范的載體。其大多都遵循著善終戰勝惡與大團圓結局的套路。反映在劇本中的題材內容和情節,也有一定模式化。雷同的情節結構,粵劇的劇目演出就沒辦法保持其鮮活的生命力,而逐漸凝固僵化。一些新改編的現代戲通常給觀眾只留下"話劇加唱"的感覺,這樣還不如看古裝戲。這些戲的內容主要結構是以"一人一事為主腦",它的主題不繁雜,被要求鮮明單純。人物性格顯得單一,它只側重揭示人物性格的某一個側面,并將它放大、突出、夸張。在封建社會李人民群眾知識較為匱乏,這種單一且簡單的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足夠滿足他們的審美要求。但由于當今社會資訊的發達,人們大多都受過高等的教育,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發寬廣,比如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的多樣化的多種影視作品應有盡有。粵劇的作品如果還是同之前一樣一成不變,觀眾將會離它越來越遠。
很多劇團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與市場經濟對其粗制濫造,為了掙快錢,不勞而獲,不抓其創作,對別的劇團排出來的好戲照著搬演,如同山寨般泛濫。打擊一些愿意花錢和精力去排演新戲的劇團,這種惡性循環之下,更加沒有人愿意去創編新劇目了。
三、粵劇程式是否需要改革
沒有任何一種藝術是在拒絕改革的基礎上獲得突破的,粵劇要進行突破,那么改革的問題是必須要面對的。
從戲曲形成及發展的歷史來看,程式從始至終都依照舞臺演出的要求、觀眾的審美以及藝人們的文化觀念而變化并發展著的,直到形成相對規范、完整的形式,逐漸被固定下來,而這種固定,也并非絕對。
對于一種綜合藝術不同門類的變革,有的觀眾會表現出不一致的寬容度。比如說,同樣是粵劇程式,相對于音樂,舞美、表演的變革更自由一些,觀眾對其變革也寬容一些,在粵劇尤其是如此。
最明顯的是音樂程式的變革。從對于表演來說,粵劇藝人們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對與運用程式的問題思考,也從實踐中對程式改革不斷地進行種種探索。比如說,有一種傳統表演程式"水波浪",它曾是很多老倌身段表演考核性程式之一,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現如今,如果每個戲不進行實際分析而濫用整套"水波浪",很容易造成觀眾的厭惡。再比如"三搭箭"、"鑼邊花"等一些程式,也存在類似問題。今天的觀眾,從藝術視野、鑒賞水平、時間觀念、生活方式到文化層次等方面,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程式的改革,是戲曲存在與發展的前提。但必須考慮遵循其原則
四、粵劇程式改革應遵循的原則
程式改革應遵從簡約、規范和靈活性原則。戲曲程式的功能,是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構建戲劇情景。在程式被使用過程中,如果對程式的理解不深入,把握不到位,會對程式造成吃力不討好、使用不準確的問題。特別當代戲劇舞臺時空的局限以及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對戲曲的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簡單的重復或者是機械性的程式使用,人們只會對其產生厭倦和不解,對戲曲發展沒有任何幫助。
所以,對與程式的創新與使用,我們應該更多的使用當代戲劇思維,使其融入進當代觀眾的審美心理因素中去,包括規范、簡約與靈活性的原則。
五、要避免程式臉譜化
臉譜化原本是戲曲程式的特征之一,如今戲曲程式改革要求要避免臉譜化,表面上來看這似乎有些矛盾,但實際并非如此,它們之間應是矛盾統一的。
程式臉譜化,實際上是程式傳統要求,它主要體現在使用對象與規范性方面,在這些方面有著較為嚴格的規定。但是在今天,這種限制使用范圍與規范性的問題,已逐步被打破。比如說,不同行當的演員唱腔曲牌搭配在以前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但現在是非常自由的,花臉唱平喉、甚至是花旦唱霸腔例子的
出現也沒有引起軒然大波,這是觀念上的進步,但僅僅限于此。倘若能摒棄臉譜化程式,而是以能否對其個性化來作為衡量程式的使用標準,粵劇的舞臺創作上將會有一個很大的飛躍。
長久以來,我們在粵劇舞臺上不難發現一種現象:不論演員演什么角色(尤其是傳統古裝戲),除了換套服裝之外,個性差異很難被看出來。在舞美、音樂使用程式上,這樣的問題也同樣存在。極少的考慮具體戲劇人物、主題、環境、格調等一些因素的創作,在粵劇劇目的上演中占大多數,除了偶爾能夠看到有一些演員棱角分明的表演之外,其他演員的表演總是這么一種狀態。
不同的作品、人物之間是應體現出其不同鮮明的個性特點,缺少個性的作品,嚴格來說,這是失敗的作品。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實現個性的塑造,而程式的運用,也是其中手段之一。
結語:
粵劇是一門綜合藝術。演出的核心是粵劇舞臺上演員的表演。在粵劇的舞臺上演員精湛的技藝一直都是最璀璨的明星。每個粵劇人都要各盡其能,靜心把粵劇做好。相信"功到自然成",發揚光大粵劇不光要靠是呼吁以及政府的扶持,每個粵劇人艱苦的磨練是更為重要的,努力的提高粵劇水平,踏踏實實的為粵劇事業添磚加瓦,粵劇將會迎來新的春天。
參考文獻:
[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等譯:《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英]威廉·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威尼斯商人》,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版。
科學與財富201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