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芳++謝云
【摘要】目前,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針對社會研究方法課程的特殊性,本文試圖將討論式教學法引入社會研究方法課程教學中,以期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
【關鍵詞】討論式教學法 社會研究方法課程 創新應用
【基金項目】本文為課題“教育國際化視野下中醫藥院校“十三五”發展規劃設計研究——以江西中醫藥大學為例”成果之一(2014jzzdxk013);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地方開放大學的學分管理機制研究”成果之一(12YB096)。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008-01
一、社會學研究方法課程現狀
社會學研究方法是從事社會學經驗研究的方法,是一種以經驗的方式對社會世界中人民的行為、態度、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種社會現象、社會產物所進行的科學的探究活動。[1]喬納森將問題分為良構問題和劣構問題兩大類型,劣構問題是以真實世界為情境的,存在多種對立的、矛盾的觀點和看法,具有多種解決方法。[2]社會中真實存在的問題多數屬于劣構問題,因此該課程的學習為劣構問題的解決提供方法指導。然而實踐教學中發現存在以下問題:(1)學生對該課程整體缺乏認識,學習興趣不高;(2)該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較難理解;(3)實踐內容在教學中耗時長,很難開展;(4)課程學完后還是不能熟練運用到實踐研究中。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滿足該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做到與學生的自身實際相結合、課程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教師適當啟發與學生自主探索相結合。
二、討論式教學法概述
詹姆斯·迪倫(James Dillon)認為討論是具有嚴格紀律性的、協調性的談話。討論式教學法是學生為研究某問題/主題而與教師共同討論的一種學術交流形式,通過充分挖掘學生和教師的學理潛能,最大限度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認識互動。
作為一種課堂教學方法,建構主義認為討論式教學法可以促進有意義學習。[3]既然是有意義學習,那么就能夠滿足主動性、建構性、意圖性、真實性和合作性這五個特性。[4]具體表現為(1)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能對學習過程或結果負責;(2)會闡釋和反思學習,并結合原有知識整合觀點;(3)有明確學習目標;(4)能夠利用知識解決復雜的或情景化環境當中的問題或疑惑;(5)接觸多樣化的觀點和視角促進更有效地學習。[5]討論式教學法課堂教學中參與的教學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將課堂形式 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 “以問題為中心”,將教師的角色由知識傳授者向引導者轉變。
三、討論式課堂教學設計
根據討論式教學法的定義,討論式教學課堂中討論的焦點就是問題/主題,教師和學生通過問題/主題的討論共同達到知識建構和問題求解。那么討論式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核心要素:教師、問題/主題和學生。ADDIE教學設計模型中將教學設計過程分為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五個階段。[4]筆者結合ADDIE教學設計模型以及討論式教學中核心要素建構了討論式課堂教學設計流程。
前期準備階段。教師需要確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所做的事情有制定并宣布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提煉本節課教學知識脈絡、重點和難點;針對專業課性質提出問題;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了解討論的形式。
討論及完善修改階段。首先教師宣布討論的問題,并提示討論的焦點。然后學生依次發言,將自己的資源與大家分享。接著學生針對討論的焦點,對前面的發言進行辯論與交流。在整個討論式課堂中,教師對討論進行點撥與反思,學生總結并修改完善。
四、《社會學研究方法》在討論式教學中的運用案例
《社會學研究方法》作為教育學專業基礎課程,根據討論式課程教學設計將其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了解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特點、意義及基本知識;(2)熟悉社會研究方法的過程;(3)掌握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和實地研究;(4)通過學習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樹立嚴謹的學術觀念;(5)通過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及創新的能力。第二,確定教學內容,本課程所選擇教材為風笑天的《社會研究方法》(第四版),并以“如何寫好畢業論文?”為基本問題,將教材按章節劃分為九大模塊,并對某一某塊設計單元問題,如社會研究的特點是什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特點各是什么?理論構成的要素是什么?如何理解“科學環”?什么是問題的明確化、概念操作化?如何進行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實地研究?等39個單元問題。第三,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根據教學安排課程實踐,將第一周大概介紹課程內容,并通過觀摩,熟悉討論的形式和流程。第四,教師提供2-5本有關參考書目和網絡資源:如歐陽康主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及勞倫斯·紐曼主編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社會研究方法》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則根據教師布置的問題,通過查找、搜集、整理和分析材料,并結合經驗和相關案例,形成自己的觀點。
討論及完善修改階段,首先由任課教師介紹這堂課討論的的問題。因為一堂課涉及的問題比較多,所以教師要按順序宣布討論的題目。(比如模塊一,教師先提問“社會研究的特點是什么?”,然后學生發言討論,討論完后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總結,之后再提問“闡述社會研究的過程?”)其次,學生發言。學生根據教師指定的題目進行發言。在學生發言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觀點,進行更深入的提問,或者通過舉反例來引導學生。接著,辯論與交流。經過互相分享各自觀點之后,學生們圍繞交流的主題,針對某一個或者幾個學生的發言以及教師提出的更深入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或者反駁別人的觀點。最后,總結與評點。教師對之前的發言進行總結和點評。 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反思,在討論后進行總結,對自己的觀點或內容進行修改和完善。
實踐證明,討論式教學法確實是一種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利用社會學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去研究問題。但是在教學中還是存在問題,比如說在討論單元問題時頗為順利,但是在開題報告研究中存在問題,其原因是選題不是很恰當,在概念界定和概念操作化中也存在一定困難等。而且在評價方面需要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但形成性評價需要一定的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風笑天.社會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3
[2]David H Jonassen.基于良構和劣構問題求解的教學設計模式(下)[J].鐘志賢,謝榕琴譯.電化教育研究,2003(11):61-66
[3]封明浩,基于新課程的“討論式教學法”——藝術學校語文教學法研究[D],2007,華東師范大學
[4]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革新:教學設計視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61.
[5]謝云等,基于問題求解的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5(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