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婧 楊定勝
?
《對外漢語教學法》的課程教學改革及其教學模式構建
◎張婧楊定勝
在漢語國際推廣的大背景下,對外漢語師資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2012年教育部把對外漢語本科專業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這對對外漢語師資培養的專業化、國際化、跨文化性、實踐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設置、課程教學改革等方面都面臨著新的探索與改革。如何把人才培養理念付諸于具體的課程教學成為目前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
《對外漢語教學法》是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一門核心主干課,也是體現專業特點的特色課程。其課程教學目標是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第二語言教學的規律和教學理念,掌握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相關知識和技巧,具備分析和解決對外漢語教學問題的能力。該課程屬于教學法類課程,很多高校尤其是師范類院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都開設了該課,然而由于條件限制或重視程度不夠,該課程大多存在著理論介紹多,觀摩示范性不強,實踐應用操作少的問題,其課程教學效果往往不太理想。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對課程教學進行了探索與實踐,探尋有實踐意義和推廣價值的課程教學實施模式,以期提升教學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呂必松先生(2006)指出:“所謂語言教學法,實際上就是把語言規律和語言學習規律統一起來的一種方法,就是根據語言規律和語言學習規律組成語言教學系統的一根紐帶,就是對語言規律和語言學習規律進行綜合應用而形成的一種應用理論。”“對外漢語教學法”就是在遵循語言教學規律和第二語言習得規律的基礎上,立足于漢語實際,跨文化地把教學理論應用于具體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因此這門課的教學體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強調對理論的綜合運用。
“怎樣把握《對外漢語教學法》課程教學中理論講解的深度和廣度,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學生才能夠更容易吸收所學的理論;如何把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的結合,使理論知識對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產生良好的指導性作用;什么樣的實踐方式才能更好地促進對所學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怎樣才能把人才培養理念付諸于具體的課程教學……”這一系列問題都成為我們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所要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在近六年的課程教學中,我們進行了嘗試與探索,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了改革,構建了一套符合學校實際、學生實際的“學、練、摩、研”的《對外漢語教學法》課程教學模式。
“學、練、摩、研”的《對外漢語教學法》課程教學模式是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把課程教學四大模塊——理論教學的“學”、實踐教學的“練”、課堂教學觀摩的“摩”、科學研究的“研”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加大了實踐教學的力度,讓該課程的學習既突出理論學習的專業性,又彌補了教學法類課程觀摩示范性不足的缺陷,讓學生切身體驗到跨文化對外漢語教學的實際,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探索與科學研究。“學、練、摩、研”教學模式的實施,又具體體現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方面。
(一)理論教學改革
本課程的理論教學主要涉及外語教學法理論,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漢字四大語言要素的教學方法與技巧相關理論,聽、說、讀、寫四大語言技能訓練的方法與技巧理論。傳統教學中,老師往往以單純的理論講授為主,即使舉一些例子也是“錦上添花”地作
為理論的補充說明,教師基本上成了課本知識的呈現者,忽視了學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教學變成了一個單向傳遞的過程,學生基本上是一種被動接收的狀態。
例如作為本課程核心教學內容的“國外第二語言教學法流派”一章的教學,傳統的做法是:根據教材把這些流派的產生背景、觀點主張、教學模式等逐一進行介紹,然后選擇比較有影響力的幾種流派進行比較,比較其異同,分析各自的優缺點。如果能舉一些實例也多集中在語法—翻譯法、聽說法等有限的幾種教學法。學完之后,學生對第二語言教學法流派的認知由于沒有感性的認識,所以基本都停留在機械記憶理論的層面,并不能對今后的對外漢語教學產生直接的影響,更談不上對這些教學法的綜合應用了。
我們在改革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搜集與教學方法的總結,對課程理論知識的教學方式進行了三大調整:
1.“學”、“摩”結合,以“摩”促“學”。理論學習與觀摩研習相結合,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認識,使理論更好地作用于今后的實踐。
2.廣泛采用“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研究。不再單純地按傳統模式教學,不再以“直接告訴學生它是什么,它好壞如何”的方式教學,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它是什么,它怎么樣,它怎么用”。學生主體在教師引導和啟發下通過獨立的“分析、探索、思考、質疑、創造”實現理論知識的學習。在這一認知過程中,學生體驗到自主學習、探索發現知識的成就感,以及完成任務的自信心。
3.“學”、“練”結合,學以致用。基于本課程強調實踐性這一要求,課堂教學就不能停留在單純理論知識學習的層面,而應以“致用”為目標。在理論學習的同時,教師設置有針對性的實踐訓練任務,讓學生完成。并適當引入漢語國際教育教師考試試題,作為理論教學的素材和思考練習。
以“國外第二語言教學法之聽說法”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改革為例,我們的教學過程涵蓋了教學視頻的觀摩學習、理論知識的學習總結、理論知識運用的教學設計、學習基礎上的思考與研究四個步驟:
步驟一,觀摩:教師先給學生看一個國外“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聽說法課堂教學視頻;
步驟二,研討:讓學生分析該教學的教學步驟,討論這種教學法的特點(與之前所學的語法翻譯法比較);
步驟三,總結:師生共同總結聽說法的特點,教師介紹該教學法的產生背景、觀點主張;師生共同討論其優缺點、適用范圍。
步驟四,運用:教師布置課外作業,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行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運用聽說法進行20分鐘的對外漢語教學設計,下一次課進行班級陳述及研討。
教師提供的教學視頻創設了單純理論學習所沒有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對聽說法有了最直觀的感性認知。在“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分析——師生共同總結”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對聽說法特點、教學步驟、教學理念等的理性認知。最后的教學設計和討論回歸到了對外漢語教學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教學實踐。班級討論促進學生對理論的再學習,提升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深入思考和科學鉆研的精神。用這樣的方式教學使理論學習不再枯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也不再僅僅停留于書面文字。
讓理論知識學習變得生動有趣,發揮理論知識對實踐的指導性作用,并通過實踐對理論知識進行檢驗和再學習,提升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科學研究的精神,這是我們《對外漢語教學法》課程理論教學改革的目標。
(二)實踐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是教學法類課程教學的核心部分,強調通過實踐訓練,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理論指導實踐,提升教學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外漢語教學法》課程的實踐教學大多是跟著理論走的,學完相關理論后,教師就所學內容布置練習,學生進行教學操練。實踐訓練大多成為理論學習的附庸,往往達不到預期目標,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詞匯教學”一章中對“漢語詞語釋義的方法和技巧”這個內容的學習為例,傳統教學的一般操作是:首先教師結合例子對十多種詞語釋義的方法一一作講解,然后列幾個詞語讓學生進行釋義練習,最后的作業要么選擇一篇對外漢語課文的課后生詞,要么選擇幾個詞語讓學生進行釋義。這樣的教學模式,看起來似乎也有不少實踐練習,但往往實踐效果不盡如人意。在實踐練習中學生常表現出對理論知識吸收不良,導致難以把握每種釋義法的精要,難以對每一個詞語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進行釋義,更不能用多種方法對一個詞語進行釋義。釋義過程中也難以把握該詞語的難度、需要講解的深度。由于缺乏對真正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觀摩和研習,教師很難把握對外國人進行教學的教學語言難度,以及在跨文化教學環境中如何進行詞語表層意思和深層含義的講解。
《對外漢語教學法》實踐教學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存在這樣幾個問題:一是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脫節,觀摩學習與實踐練習脫節,學生在課內外都沒有真實地對外漢語教學實踐體驗,難以把握對外漢語教學“對外”、“跨文化”的特點。二是對實踐
訓練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有針對性的訓練,難以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專業問題的能力。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的課程實踐教學圍繞著“摩”和“練”這兩個核心進行了改革。
1.結合學校實際搭建課內外觀摩研習平臺,提高學生專業教學意識
《對外漢語教學法》課程的觀摩研習課堂內、外相結合。課內觀摩對外漢語教師教學示范課視頻,課外觀摩校內對外漢語的真實課堂教學。課堂內外的雙軌研習模式,解決了課內、課外學習相脫節的問題。
課內視頻觀摩按以下幾個步驟完成:
步驟一:在相關理論的學習之后,讓學生先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設計,并由一個小組進行教學展示(教學內容與視頻教學內容一致,學生事先不知情)。
步驟二:觀摩教學視頻,再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和討論。
改變傳統的先“摩”再“練”的學習模式,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先進行自由發揮式練習,把問題暴露出來,再觀摩教學示范,進行對比與分析。實踐證明,這種有針對性的觀摩學習由于學生先有了自己的思考與實踐,再進行觀摩式學習的時候就更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也對教學實踐有更深刻地理解與認識。
觀摩研習只停留在有限的課內教學視頻的層面,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意識、提升教學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豐富的真實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觀摩研習與之配合。筆者校作為玉溪市面向東南亞開放的前沿高校,校內有豐富的留學生資源。留學生由國際文化學院進行教學和管理,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文學院,我們就聽課事宜進行了兩個學院的對接,在開設《對外漢語教學法》課程的學期安排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去聽課(聽課以綜合課為主),要求聽課時做詳細的聽課記錄,課間與留學生交流,課后寫聽課反思。作為課內學習的延續和補充,課外的校內觀摩讓學生未出國門就感受到了真實的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同時也更真切地認識到對外漢語教學的跨文化性、專業性。加深了對課程學習的理解,促進了對學科專業的認識。很多學生在這樣的觀摩研習中對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一些教學問題、語言問題、文化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并于后期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完成了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
2.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訓練,提升專業教學能力
筆者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經過選拔,90%以上都可以到筆者校的泰國中小學實習基地進行為期四個月左右的教學實習。學生從大二開始就開設泰語課和專業英語課。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法》課程在教學實踐改革的過程中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以“提升學生跨文化漢語教學能力”為目標,課內實踐訓練并不一概而論“以母語為英語的外國學生為教學對象”,我們也會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漢泰對比,進行對泰漢語教學操練等。
如“漢語語音教學”一章中“語音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內容的學習,我們就以學生赴泰實習即將會遇到的情況進行教學訓練:
步驟一,在“語音教學的方法和技巧”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教師播放泰國學生漢語口語測試的朗讀錄音(詞語),學生聽三遍。個人聽辨錄音中的語音錯誤,并做記錄。
步驟二,學習小組內部交流,辨別偏誤,分析偏誤,并針對具體的偏誤進行糾音設計。
步驟三,小組代表在全班進行匯報陳述,并選擇1-2個主要偏誤進行發音和糾音教學示范。
步驟四,教師點評與總結。
學生在教師設定的真實對外漢語教學環境中進行了以理論指導實踐的教學操練,對泰國學生的語音偏誤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為今后的赴泰實習打下了基礎。通過團隊協作,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實踐訓練的參與性。
《對外漢語教學法》“學、練、摩、研”的課程教學模式,是我們在漢語國際推廣大背景下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在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只有適時地結合學校實際進行人才培養和課程教學的改革,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我們《對外漢語教學法》課程教學的改革與探索還將繼續,為提高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促進學科專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法課程新議[C].全國高校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研討會論文精選,2010.
[2]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發展概要[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
[3]陳熹.對外漢語教學法課程作業的教學反思[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4]陳楓.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中華書局,2010.
(張婧楊定勝云南玉溪師范學院文學院653100)
[基金項目]本文為玉溪師范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415)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