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洪權
?
“少教多學”自讀課課型設計初探——以《喂,出來》為例
◎閔洪權
“少教多學”的內涵實質上是“精教多學”,它要求教師投入更多的智慧,提高教學質量,強調的是教學重點從教學內容的數量向質量的轉移。“少教”是強調“精心、精致、精彩”的有意義的教學,教師的精心才有教學內容、策略選擇上的精致,才會有課堂的精彩。“多學”是強調“視線、視角、視野”的深度學習,是從了解自我、熟悉他人,到認識世界的循序拓展過程。近年來,筆者進行的“先學后教”、“講學稿”、“教學案”等蘊含著少教多學的思想的研究,意在嘗試將教學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多講”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學”轉變,旨在拓展學生自主發揮的彈性空間,強化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各種課型的設計就是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學”的具體措施。
語文教讀課的“教”和自讀課的“自”,正是體現了這兩種課最大特色。處理好教讀課的教就是為了自讀課的不教,即還原自讀課的本來面目,讓學生從“學會”轉變到“會學”。對自讀課的教學,現在我們有兩個誤區。一種是“不忍割愛”,字詞句段、內容、中心、寫作什么內容都講。另一種是“不聞不問”,教師既不教,也不讓學生學。這兩種做法都忽略了自讀課的本質。以人教社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喂,出來》為例,筆者嘗試設計采用“課內預習(個人活動)—互助合作(小組活動)—交流展示(班級活動)”的少教多學自讀課課型教學。
設計的主要內容和具體做法:
首先,教師根據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目標,結合“自讀提示”及課后習題,理出自讀課文課內預習五個要點,并板書在黑板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此基礎上自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這五個要點是:(一)基礎積累,(二)重點掌握(人人預習),(三)合作探究,(四)質疑問難,(五)收獲體會。組長給每個組員分配任務,以7人小組為例,除第二要點每人都要求預習外,其它每個要點安排一人。組長可根據組內成員人數和語文學習實際情況,在人員分配上適當向第三或第五兩個要點傾斜,兩人完成一項內容,確保人人有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內,組長負責檢查完成情況,做好記錄。
教師整合學生依據五個要點提出的重點問題及答案如下:(一)基礎積累:(1)字詞的音和形;(2)科幻小說的特點;(3)作者介紹。(二)重點掌握:(1)寫作背景;(2)想像的作用;(3)將小說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情節分別擬一個小標題,如洞現、探洞、填洞、洞漏;(4)各個人物的性格:村民——目光短淺,商人——惟利是圖,新聞記者——裝模作樣等。
(三)合作探究:(1)本文主題。通常大家有下列幾種意見,你同意哪一種?提出了人類與自身生存環境的問題;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復雜性;闡釋了人對大自然的破壞總要遭到大自然的懲罰這一道理。引導學生明確為最后一點。(2)標題“喂出來”有什么含義?字面意思是說小青年扔下去的石子又出來了,深刻含義是人類遲早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只要時間一到,它就會出來。(3)作者為什么幻想那么一個深不可測的洞?人們通常處理垃圾的方法,都源于一種茍且心理,作者幻想出這么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正是集中表現了人們的幻想,諷刺了人們的幻想。作者假想有這么一個洞,既可以用來表現人們的幻想和可笑,也可以警醒世人——不積極治理環境污染,人類終將遭到滅頂之災。(4)在小說的結尾,那奇特的叫聲以及那塊小石頭是從哪里來的?小石頭掉下來以后,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叫聲和小石頭都從那個深不可測的黑洞里來。最初一個年輕人對著洞使勁地大叫了一聲“喂——出來!”后來,他撿了一塊小石頭扔進洞里,叫聲和他當初叫的一樣,小石頭也是他當初扔的。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來傾瀉進洞里的原子能反應堆廢料就要傾瀉到人們頭上,原先扔進去的機密文件就要扔到人們頭上,還有動物尸體和流浪者尸體,還有廢物和污水。還有日記本、照片、假鈔票、犯罪證據,都將要接二連三地傾瀉到人們頭上。
(四)質疑問難:(1)本文圍繞的話題是什么?(2)洞是真的無底嗎?(3)洞比喻什么?
(五)收獲體會:(1)讀了本文之后用一句話說說你的收獲?(2)本文結尾對我們的啟示。
自主預習時間約10分鐘。這一時間內,明確要求盡量不討論,要安靜,要給他們自主思考的時間。
其次,自主預習之后,在組內開展互助合作學習。按照組長的分工,五個要點每人只完成兩項,其余幾點通過互相講解的方式保證每人對每個知識點了解透徹。互助合作時間約10分鐘。在這一時間內,教師要全方位巡視各小組討論情況,也可以參與到某個組,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
最后,組內討論之后,學生依據老師在黑板上劃分的知識點展示區域,把各人設計的問題抄下來,提供簡要答案,并做好給全班同學講解的準備。如果同學之間設計的問題類似,沒有必要再抄在黑板上,可對講解人的講解隨時補充。交流展示環節約25分鐘,是本節課的核心。這一時間內教師要注意控制課堂節奏,適時點撥和引導其他學生的參與、補充、點評等。對問題設計新穎、答案獨到、參與人數多、補充及時、點評準確到位的小組或個人,教師要賞罰分明,要不斷激勵學生,甚至可以當場打分,評選優秀個人或小組。
這種課型設計試圖嘗試使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切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教師應恰當運用激勵的機制,使學生樂學,運用小組互助方式使學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充分合理利用早讀,課前閱讀全文,使得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預習、交流、展示,這是一節課成功的基礎。
我們的課堂教學要能吸引住學生首先就應在課型結構上有所創新。要盡量減少講讀課的時數,增加其他課型的教學時數,用創新的課型結構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自覺地有興趣地學習語文,把少教多學落到實處,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徐越化.中學語文教學法[M].上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閔洪權江蘇南京師范大學附中江寧分校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