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開泰 朱廣龍
?
談中職語文教學中對問題提出思路的把握
◎徐開泰朱廣龍
語文課堂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所有單個問題的提出都有它的鋪墊和歸屬,這些單個的知識點類似一個個支流,不斷彼此匯合,積攢能量,聚成課堂知識的整體結構,使得教學內容主題呈現。所以,教學過程中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要為教學主題的凸顯、教學目的的實現服務,都要有一個可以相互聚成課堂整體的思路。但在以往的中職語文課堂中,問題的提出是隨意分散的,教師并沒有對單個問題的提出做提前的策劃,不注重問題間的連接性,課堂看起來雖然豐富,但知識相互羅疊,雜亂松散,對課堂這一完整統一體的呈現不夠,且對課本內容的剖析也是“想當然”,沒有一個整體的思路框架。這不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所以,教師必須把握教學中提出知識點的思路,讓每一問題都有的放矢,都是邁進主題的不可刪減,不可隨意顛倒順序,最重要而無可替代的一步。
語文課堂教學如同構思一篇文章,每一個知識點的提出都類似于文章中的一個個細碎段落,這些段落秉持一個既定的目標,都在合力地對主題進行呼喚。問題也是如此,雖然將每一個問題單提出來,作用微乎其微,地位微不足道,但是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是為抵達對主題理解而做出的驚人努力,這些問題像一條條支流圍繞既定的目標匯聚在一起,互相建立聯系,產生巨大的能量,共同支撐教學活動,共同擺渡學生抵達文章的主題,共同維護課堂的整體效果。這樣一來,每一個問題都擲地有聲,學生的每一次思考都切中要害,有限的課堂時間得到有效利用,教學的重點、難點、疑點都滲透進既定的目標中,以知識提出的方式呈現,學生經過對問題的思考無意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和目標。這避免了被冠以教學目標、教學重難疑點的教學過程對學生學習造成的威懾和壓力,學生面對一個個問題過關斬將,無意識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例如,李煜這篇堪稱絕命詞的《虞美人》,使人讀來無不覺得這是一曲映照生命的哀歌,詞人以優美、清新的語言從問起,以答結,愁思貫穿詞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你能否自己概括或從詞中提煉一些關鍵詞,來表示詞人的內心世界?”“詞起時的問與詞末時的答有何關聯之處,又展現出詞人怎樣的感情?”這些問題都是圍繞著教學目標,教學難點、重點、疑點提出的,對這些問題的梳理也意味著在找尋一條路徑——讀懂整首詞。換句話說,這些問題與詞的主題關系密切,形如秧與瓜蒂的關系,學生順藤摸瓜,通過這些問題,找到主題。
一個個問題是支撐主題在層層覆蓋下脫穎而出的線索,是支撐物,這就要求具有支撐起主題的力量。這種力量如何呈現呢?大量的問題“一股腦”地齊頭并進,這勢必會讓學生在思考上顧此失彼,不能對問題進行有效的解答;也不能讓問題的提出沒有順序,難易顛倒,這會讓學生抓不住頭緒。教師要使提出的問題有先后之分。簡而言之,就是讓所提出的一個個問題排列起來,呈遞進、梯度的方式,逐層深入,絲絲入扣。就像樓梯的構造一樣,由低向高,由易向難,環環相接,層層遞進。在這種問題提出的形式下,學生才能一步一步隨著問題呈梯度遞進的方式,確定思考方向,集中精力地投入到學習中,抵達主題,并對主題做深入挖掘。
例如,在講解《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教師要考慮問題提出的先后順序,并使這些問題環環相接,層層遞進,牽引學生的思考,使其一步步抵達對主題的挖掘。在
這里,用“結構圖呈現賈府大量的人物關系”這一問題,教師要首先提出,這是學生具體認識個別人物的基礎,它是支撐主題呈現的源頭力量。此后,教師可將鏡頭扭轉方向確定接下來要討論的人物。如接下來要對王熙鳳這一人物做一番分析,教師可成梯度遞進的方式對問題進行先后有序地提出:“曹雪芹筆下的王熙鳳是怎樣的?從王熙鳳的說話方式上你認為她具有怎樣的性格?從整體上,你對王熙鳳這一人物有怎樣的看法?”
何為爆發力,有些學者用力量與速度的乘積去表示。瞬間的速度配以驚人的力量就是爆發力。問題的提出要有這樣的爆發力,使學生能瞬間抓住文章內容或主題的訊息,并以此獲得積極深入挖掘的力量,此種力量是一種牽引學生持久思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簡而言之,教師的問題是在對文章整體進行俯瞰之后提出的,這種問題不僅要緊緊圍繞課文整體,還要具有爆發力,即深層的意蘊和趣味。深層意蘊讓學生覺得問題是神秘的、有懸念的,瞬間,學生從中嗅到文章內容或主題的訊息;趣味讓學生有了親近和解決問題的欲望,這是一種主動獲得知識的神秘力量。
例如,在講胡適《我的母親》時,為了讓這一常說的話題充滿新鮮感,教師可讓問題的提出具有爆發力。“到底母愛是什么樣的?是由我們的感受決定,還是由母親愛的方式決定?”面對這一開放性的問題,學生陷入沉思,得到訊息,知道文章所涉及的是母愛的方式及母愛感受者“我”的感受。
在中職語文課堂上,問題的提出很重要,其提出方式更影響問題設置的成效,教師對此要重視起來。使問題建構在文章整體的框架之下,以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路進行問題設置。
(徐開泰朱廣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教師進修學校2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