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祥
?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快樂課堂的構建
◎胡正祥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實施的是教師“輸液式”教學模式,教師講解、剖析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學生處在被動聽講的地位,缺乏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課堂窒息沉悶,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影響了學習效率的提高。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構建快樂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快樂中完成知識的建構,有效提升語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提高。
朗讀是一種傳統而有效的閱讀手段,學生在朗讀中可以調動口、眼、腦多種感官,直擊文本,進入文本營造的唯美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筆者采取了范讀、齊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讀等多種形式,并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朗讀配以優美的背景音樂。然后教師讓學生自由選擇所喜歡的段落朗讀,要求根據課文的意境,讀出情調、讀出韻味,讀出作者對春天的熱愛,讀出春天的溫馨氣息。學生通過朗讀體味春天美麗的景致,感受作者富有色彩的精妙語言。在朗讀中,一幅幅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映入學生眼簾。最后,讓學生分組選擇段落進行朗讀比賽,評選出最佳朗誦小組。在朗讀中學生進入了課文的美妙情境,品嘗到了感受美的快樂,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并且具有很強的表現欲望。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融入快樂因子,激發學生興趣,滿足學生在快樂中獲取知識的欲望。例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筆者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給童話中的每個人物角色進行性格定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課本劇的改編需要對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進行創造性設計與表現。然后讓各個小組到教室前進行表演。學生在表演中注意通過人物的語言、神情、動作表現人物的性格,表演地惟妙惟肖,趣味橫生,也通過表演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師與學生組成評委,對各小組的表演進行評比計分。最后評選出最佳表演小組與最佳表演個人,并對表演進行點評和表揚鼓勵。表演過后,有的學生意猶未盡,要求老師再給一次機會表演,相信下次表演一定會更加生動、精彩。角色扮演深受學生的喜愛,滿足了初中學生樂于表現的心理訴求,也通過表演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近距離對話,使學生準確把握了文本意旨。
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解、剖析,占用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學生品嘗不到自主探究成功的快樂。所以,教師要切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享受探究的快樂。例如在學習了《孔乙己》后,教師讓學生將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與范進進行對比,對比兩個人物有什么不同,學生對范進與孔乙己這兩個人物都非常感興趣,他們暢所欲言,探究交流。最后,教師創設情境:假若穿越時空,孔乙己與范進相遇,彼此談起個人的經歷,他們會談論些什么內容?讓學生根據這一情境,創編一個孔乙己與范進的對話。學生們在小組內一邊探究交流,一邊編寫,然后讓各小組根據自己所創編的對話,在課堂進行孔乙己與范進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在表演中,表現了范進與孔乙己這兩個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他們不同的人生遭遇,可謂是妙趣橫生。學生們在快樂中加深了對小說人物性格的理解,提升了閱讀理解能力。
寫作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大可不必將閱讀與寫作割裂開來,可以進行有機的結合,以讀促寫,以寫深化閱讀,達到閱讀與寫作雙提高的目標。例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課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當菲利普夫婦看到落魄的于勒時,迅速逃離了現場。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菲利普先生逃離現場回家之后,會對此事繼續進行思考。夜里他不能入眠,起身寫了
一篇日記。同學們想一下,他的日記會是什么內容呢?請大家替菲利普寫一篇日記。幾分鐘后,教師讓學生讀自己替菲利普寫的日記,有的在日記中寫出了菲利普逃離現場后的愧疚之情,因為畢竟是兄弟,日記抒發了自己愧對兄弟的懺悔之意;有的在日記中抒發了對于勒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緒,表達了兄弟之間那種特有的愛憐,但迫于世俗不得不逃離現場的無奈情緒;有的認為逃離現場可以免受連累,認為于勒是一個不可造就的人,抒發了對于勒人生際遇反復無常的慨嘆,等等。學生們寫作交流,使人物的心理活動更加豐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水平,感受到了寫作與閱讀的快樂。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創新適合學生特點的充滿樂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饒有興致地學習,在快樂的學習中提升閱讀與寫作能力,這是對新課改學生主體理念的突出體現,也是提升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通過快樂的學習氛圍,學生可以身心放松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胡正祥甘肅省永登縣苦水鎮南峰初級中學7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