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興
摘 要: 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德育滲透,但在德育滲透活動中要明確目標、針對學生實際、把握好教育時機、營造合適的氛圍、有恰當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德育滲透 滲透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有關于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論述,指出“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認為,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有著熏陶感染作用,教學中要在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上,“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基于這樣的認識,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與方法值得重視。
一、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要有明確的目標
教科書選定的教材篇目大多文質兼美,傳統篇目雖經多次修訂但仍赫然在冊。它們產生的時代各有不同,德育滲透的目標因文而異,但它們融文、史、哲、自然科學等諸多學科內容為一體,其德育功能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因此,教學中必須明確每一篇課文的德育教育目標,既不能牽強附會,更不能張冠李戴。因此,在《語文學科德育資源開發與利用》課題研究中,我首先要求參研者將課文全部梳理一次,找到目標。
例如,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對于剛入初中的學生來講,我對該單元的德育目標作了這樣的表述:《散步》一文敘寫了祖孫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現出了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秋天的懷念》寫了在母親對身體殘疾的“我”的安慰、深切關懷,表達了“我”的愧疚,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羚羊木雕》,記敘了“我”和爸爸媽媽之間發生的一場矛盾,贊美了小朋友們真誠無私的友愛,含蓄地批評了父母輕義重財的行為,告誡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們純真的感情;《散文詩兩首》的第一首寫兒童與母親嬉戲的詩歌,表達的是兒童對母親的愛,第二首托荷贊母,歌頌了母親保護兒女成長的真摯感情。這些課文雖作者不同,還有國別之分,但都以家庭人物及家庭瑣事為依托,表達了尊老愛幼、母愛偉大的主題。
二、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要針對學生實際
任何教育都必須有的放矢,聯系生活實際,是語文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最有效的策略與方法,尤其是面對的問題學生。要有針對性,有實效,一要課前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分析產生這種思想狀況的各方面原因,二要日常工作中多收集整理一些德育問題案例,三要將挖掘的教材資源與學生的實際相聯系。今天的學生所面對的是鋪天蓋地的新事物、新思潮,教師必須以全新的觀點審視,用正確的方法引導。
例如,學習《藤野先生》時,有學生在探究“我們從這篇文章中應該學習哪些做人的品質”時,竟與其他同學爭論起來:“日本人對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還學他們?是不是想當漢奸了?乍一聽,似乎有點道理,學生也都蒙了。”我引導大家: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是1926年,抗日戰爭尚未爆發,不要搞錯了時間;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累累罪行,這與日本人民沒有關系,更與藤野教授沒有關系。并進一步講道:我們看待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個正確的立場和方法,既不能割裂歷史,又不能混淆歷史;既要歷史地看待我們的朋友,又要歷史地看待我們的“敵人”。聯系課堂實際,適時引領點撥。
三、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要把握好教育時機
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思維能力,他們時刻都在以自己的視角觀察和思考生活。因而,抓住課堂教學中的有利時機,在自然狀態下順勢引導,就會收到事半功倍、潤物無聲的效果。例如教學八年級下冊13課《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鎮關西作惡多端,該死!但如果我們今天也遇到像鎮關西一樣的人,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像魯提轄一樣,將他打死了事?”我組織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現代法制社會不是封建時代的人制社會,應該正確運用法律武器,合法維護正當的權益。
四、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需要營造合適的氛圍
我在赤南初級中學上過《安塞腰鼓》一文,對它里面的一段文字,我進行了以下處理:
【原文】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百十個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我讓學生放情地讀完以后,觀看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視頻資料。之后提問:你有什么感受?安塞腰鼓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于是,“一群茂騰騰的后生”、“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等祈使句就在舞蹈、歌曲、武術的放縱中,展示了陜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現象,文章所描述的“發狠,忘情,狂舞”和“壯闊、豪放、火烈”在綻放了安塞腰鼓的魅力中,更展現了人類生命力量的偉大。借助媒體資料,學生觀其人,聞其聲,臨其境,“濃烈的藝術享受”怎能不感染一顆顆充滿活力的年輕學子的心?
五、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更要有恰當的方法
1.用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凈化學生的心靈。人類文明的千年的歷史,是普通人民的歷史,更是無數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精神與思想發展的歷史,在他們身上所閃耀的東西正是學子應該學習繼承、發揚光大的寶貴財富。因此,在學習描寫這些人物的作品時,應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這些人物偉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品質,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掌握辨別是非曲直、真善美丑的本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
海倫·凱勒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她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為世界盲人,聾人謀利的事中,曾受到許多國家政府高等學院的贊揚;她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精神走完了人生的道路,并為人類作出貢獻,成為一個知識廣博、令人尊敬的人:這就是《再塑生命的人》給我們的教益。保爾·柯察金病愈后即將回基輔,他來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戰友,《生命的意義》文中從“人最寶貴的生命”到“都可以結束他的生命”的一段文字,是保爾一生恪守的人生原則,同時這段話也成為幾十年來代表革命青年精神追求的一種誓言。《我的信念》、《鄧稼先》、《儉以養德》、《誰是最可愛的人》等諸選文都是我們用以滲透的優秀篇章。
2.賞美景,提高審美情趣,陶冶美好情操。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以移步易景的記游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人跡罕至的小石潭環境景物的清幽靜謐之美;林嗣環的《口技》通過對口技表演中各種聲音的生動逼真的描摹,贊揚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藝,讓我們領略了古代口技藝人的智慧和才能;朱自清的《春》讓你在春姑娘的陪伴下感受到了生命的新、美、健;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讓我們第一次站在歷史的高度,感受到了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主宰歷史、大展宏圖的豪情壯志。學習這些課文,我們除開領悟、感受、賞析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學習他們用積極的心態觀察人物,體會事件,學習他們正確的觀察方法和描寫技巧,在賞析與學習的而同步發展中提高審美水平,增強熱愛祖國山水的真摯情感。
3.抓住今昔對比,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責任感。《故鄉》中有魯迅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那個由“機敏”而不斷變得“笨拙”的閏土,正是時代造就的農民典型;然而,今天的生活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留守兒童得到政府不遺余力的資助,養老保險、社會低保、保障房、敬老院等諸多惠農政策,讓中國農民徹底走出了“閏土”的陰影。同時要意識到,善于引導學生從歷史與現實的對比當中,看到今天我們在許多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也是必需的,這樣才能激發其強烈的現實責任感,并逐步落實到行動上。如此,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才能顯現出來。
4.學習科學知識,把熱愛與獻身科學的思想植根于學生心中。諸如《大自然的文字》、《氣候的威力》《漫話小行星》等科學小品文,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有的從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和堅強信心出發,表達了人類對未來的科學幻想。通過學習這些文章,學生一方面可以豐富知識,激發創造性思維,另一方面可以懂得善待自然的必要與必然,尊重人類不懈探索和追求所取得的各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