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瀝文
摘 要: 在一個孩子的精神發育和心靈成長中,語文扮演著保姆和導師的角色,它不僅教授語言和邏輯,而且傳遞價值觀和信仰,一個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和審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內心浪漫和詩意的誕生……這些任務,一直是由語文課默默承擔的。要使一堂語文課富有誘人魅力,讓學生愛學、樂學,在老師的引導下,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和語文世界的無窮奧妙,就必須強調教學的藝術性。
關鍵詞: 語言美 情感美 氛圍美 設計美 語文教學藝術
語文學科實在是一座風光無限的藝術之宮,語文,承載著太多“使命”: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言語能力、豐富精神世界、傳承民族文化……要使一堂語文課富有誘人的魅力,讓學生愛學、樂學,在老師的引導下,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和語文世界的無窮奧妙,就必須強調教學的藝術性。什么是教學的藝術性呢?著名法國藝術家羅丹說:藝術就是熱情,語文教學這門藝術是蘊含著深厚感情的。
課堂教學藝術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教無定法,它因文因人而異。十幾年來,我就語文老師如何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挖掘,教學設計及氛圍的營造,教師的語言和板書等途徑,滲透美學教育,從而優化課堂教學藝術,提高教學質量做了一些探索。
一、挖掘美的內容
古人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師的講課要充滿藝術魅力,必須首先對課文深入鉆研,從教材所蘊含的豐富的感情和潛在的精妙之處尋求教學的情趣,然后進行巧妙設計。語文課與任何一件藝術作品一樣,形式總是為內容服務的。因此,教師只有在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其美的內涵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因此,充分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是提高課堂教學藝術的基礎。
1.品味作品的語言美
作品是通過語言文字傳遞情和義的,語文課上,教師要有意識地抓住關鍵的字、詞、句、段,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方法,加以點撥,啟發學生細細咀嚼,引導他們進入作品美好的意境。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咀嚼品味。可采用比較替代法,讓學生思考、辨析。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一句中,把“鉆出”改為“長出”,把比喻句“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改為陳述句“有紅色的、粉色的、白色的”,那么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經過比較,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作者詩一樣的筆調,然后讓學生嘗試著讀出語調和感情。這樣,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語言這一文字載體,充分挖掘其美學內涵,使學生伴隨美的鑒賞,開啟美的心靈之窗,提高審美能力和運用文字的能力,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感悟而達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地。
2.體會作品的情感美
從古至今,一篇篇詩文佳作,之所以傳誦不衰,常讀常新,就是因為筆墨中飽蘸著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動而辭發,甚至凝聚著作者的心血和生命。像《黃山記》《三峽》等散文,充滿詩情畫意。作者通過對大自然之美的描述,抒發了對祖國錦繡河山的贊美及熱愛之情。小說《最后一片葉子》,情節生動感人,作者通過對貝爾曼這一人物形象的細膩刻畫,表達了對高尚情操、美好心靈的贊美。《留學巴黎》則表達了一代音樂家追夢路上的執著和強烈的愛國激情。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咬文嚼字,在字里行間領悟,感知作品描繪的那些生動具體的藝術畫面,使學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操守。
當然并非所有課都可如此,須因教材而異,因學生情況而異,靈活運用。
二、創造美的氛圍
課堂教學氛圍是指洋溢于課堂內的氣氛和情調。如何在45分鐘內,自始至終地在充滿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實是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要素之一。因為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推動學生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一旦把學習語文看成為一種樂趣,那么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就能得以充分發揮,他們就會主動愉快地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與教師“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樣,學生就學得“樂”,學得“活”,學得“實”。當然,營造美的氛圍既要符合教材特點,又要符合學生的心理要求,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每一環節,使整堂課內始終洋溢愉悅的氣氛和情調。
如我在教學李清照的《聲聲慢》時,課前播放一首優雅的古箏曲,首先讓學生沉浸在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中,然后設計如下導語:“在這首優美的古箏曲中,讓我們走進宋朝去了解當時一位‘詞壓江南,文蓋塞北的詞國皇后——李清照。”短短幾句,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學生在未學習課文之前,就對這位女詞人產生敬仰之情。
導語的設計,貴在巧而不在多。諸如短小的故事,有趣的新聞,謎語,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一張與課文有關的照片繪畫,都可以作為“課引子”,巧妙導入課文內容,啟開學生思維的門扉,讓學生在興致勃勃、情趣盎然中進入對新知識的求索過程,為教學全文打下良好基礎。
要想讓一堂課自始至終都充滿美的氛圍,讓學生學而不厭,事半而功倍,僅僅注意導入藝術是遠遠不夠的,講究提問的藝術以啟發思辨思維為極為重要的手段。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進步。”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再如教學《聲聲慢》,學生初讀質疑后,教師引導學生品讀釋疑,我精心設計如下問題:(1)讀詞的第一句,你體會到了什么?(2)詞的第二句,說的是什么?詞人的身體怎樣?究竟他在人生中遭遇了什么樣的坎坷?(穿播視頻加深了解)。(3)詞人借酒澆愁,仰首望天,為什么說“雁是舊時相識”?(4)如何理解“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境呢?(播放視頻)(5)心情悲苦到了極點的李清照,用哪一個字,將全詞的感情基調提向了高潮?這一系列問題層層深入,學生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活動的狀態之中,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在不斷求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入詞人的內心世界,讓他們在文章特有的深邃之處自己尋覓探索。一旦茅塞頓開,他們就感受到了“曲徑通幽”之妙,“柳暗花明”之樂。
三、講究美的語言
語言藝術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教學無不得力于教學語言的功力。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語言素質,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好的語言“不是蜜,但可以黏住一切”。的確,美的語言對學生來說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而且能讓他們“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像磁鐵一樣吸引他們,深入作品的美好意境,去探尋美,感知美。
四、設計美的板書
板書是一種綜合的教學藝術,它是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的一種藝術創作。就課堂教學的整體性而言,板書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語文課堂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傳導信息的,板書是語言的直觀形式。形式美的創造,給人以形象直觀的美的享受,是人們在美的藝術中自然而然地將感性和理性結合起來,有助于信息的接受。
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方法很多,教師盡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富有課堂教學藝術的語文課,必定給予學生美的享受。學生在語文課上學到的不僅是語文知識,而且培養了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志趣和能力,變得健康、積極、樂觀、高尚。
回顧十幾年來在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方面的實踐與探索,其成敗得失,的確給了我不少啟示,有待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