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珊
班級是學生學習個體和群體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重要陣地。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對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有巨大的教育作用。“新基礎教育”根據時代發展對“新人”素質的要求及對班級功能的重新認識,提出“把班級還給學生”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班級管理模式。結合經驗,我就談談在班級建設中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運用榜樣進行有效的德育,促進班級優良作風的形成
班風是班級中形成的一種共同習慣與風氣,總要歷經一個由點到面、由少數到多數、由壓力到動力、由不自在到習慣的發展過程。推動這個過程發展與前進的除班主任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外,還要靠榜樣的力量。任何優良風氣的形成總需要有人開風氣之先河,做優良班風建設的火車頭。這就要求班主任密切注意動向,發現好風氣的帶頭者,大力給予培養、教育、引導并不斷提高其認識,增強其行為穩定性,使其成為班集體的骨干與榜樣。如:我發現班上有一位男生,桌上總是擺著各種各樣學習工具書及課外書籍,而且他總能比別人“未卜先知”,積累了豐富的課外知識。于是,我交給他一個任務,讓他事先做好準備,課上再向同學們介紹自己是如何使用這些有益書本的。我獎勵他一顆“學習之星”,并授予他“知得多先生”稱號,號召全體同學向他學習。一段時間后,班級掀起了看課外書熱潮,愛看課外書籍的學生多了,課上總有學生有出乎意料的表現,我也堅持讓學生上臺推薦好書,介紹經驗。樹立榜樣要切記不能人為地炒作與包裝,要讓事實說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榜樣力量,再通過結對子,手拉手,合作競爭,促進本班優良作風的形成。
二、充分認識和努力開發學生潛能,讓人人都參與班級的各種管理與活動
“新基礎教育”提出要確立學生是班級的主人,班級是每個人的班級的觀念,讓人人參與班級管理和班級活動,乃是班級建設的重要前提。班集體建設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教育學生、塑造學生、鍛煉學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親自參與,才能使他們受到教育。
1.真正做到“民選干部”。每學期開學,我就把班隊干部的評選要求、條件和職責告訴學生,在學生中通過推薦與自薦選舉班隊干部。選出來的班隊干部,直接對全體學生負責,每周的班隊課都有一個固定項目,學生考評干部履行職責的情況。既激發了學生干部的工作熱情,又增強了學生對班干部工作的認同,增進了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
2.推進“輪流小老師”制。為全面加強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我推行了“輪流小老師”制度,每周舉任兩名學生當小老師主持一周班隊工作開展的計劃、組織、檢查、總結和評價。從一年級的“扶”,到二年級的“放”,讓學生真正走上講臺,真正獨立管理班級,是推行小老師制度的出發點和歸宿。
3.定期評定優秀干部、優秀組長和優秀少先隊員,及時鞏固學生取得的進步。每周都由小老師組織召開班隊干部會,評價一周來學生的行為習慣、文明禮貌、學習習慣和技能等,在此基礎上評選優秀干部、優秀組長和優秀少先隊員,并由小老師當場頒獎。
通過這些措施,學生潛能得到了開發,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滿足了學生社交和歸屬的需要,滿足了學生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更高了,他們把自己的健康成長視為對班級的一種責任,從而以更加積極的面貌接受學校教育。
三、創造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班級環境
“新基礎教育”指出:班級文化建設是從班級環境創造開始的,它能以生動活潑的形式,積極健康的內容,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寓于可感知的情景中,形成一種意境。環境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日常的思想行為。為此,我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進行班級環境的創造。
1.重視文化性物質環境的創造
文化性物質環境創造主要是指微觀物環境,如班級中的標語、圖畫、圖書資料,教具用品,等等。為了擴大學生知識面,我鼓勵學生節約零用錢,為班級添置了圖書櫥,并將自己的課外書籍放在里面與同學一起閱讀,分享知識,圖書櫥成了學生了解課外知識、拓展知識面的“窗口”;以展示學生的風采、特長為主的“誰最棒”中設立了“優秀作業欄”、“小作品”;有幫助學生之間形成競爭的“誰是冠軍”,各小組根據自己小組的特點取名,有“雛鷹小組”、“紀律先鋒”、“百靈小組”、“火炬小組”,在各方面進行小組比賽,比比誰拿到的紅旗最多為冠軍。還有“班級明星”(九種不同性質的“星”),主要是依據個人的平時表現,記載學生方方面面的成績與進步,人人之間又形成一種競爭力。隨著班級和個人的成長、變化,學生逐漸將這些視為自己學校生活的組成部分,產生認同感,成為師生團結進取、頑強拼搏的強大精神動力。
2.重視社會化環境的創造
社會性交往環境主要通過活動實現,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生存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社會規范,發展社會性交往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社會化。例如:我讓學生參加文化傳統的中秋節、元旦、清明節等活動,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創設具有社會仿真特征的“班級崗位輪換制”,使學生對社會性行為與社會角色獲得感性認識和真實體驗;讓學生參與具有勞動服務特性的“幫家人做件事”、“我為班級出份力”、“制作小禮品”等活動,使學生獲得各種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多種社會性情感的體驗等。這些教育活動的提供主題明確、健康、富有教育性,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與能力水平,有利于學生的社會化發展。
總之,我們只有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領會新基礎的理念,并把它變成指導教學活動的實際行動。在實踐中深化認識,并發現問題,共同探討解決問題,使實驗呈現出新的活力,培養出21世紀一代新人。我相信,只要我們繼續深化班級管理的改革,定能迎來班級管理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