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尊
《語文課程課標》(2011版)要求應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體驗式德育就是組織和引導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所謂體驗,就是讓學生在實踐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以生活實踐為基礎的一種重要教育形式。強調學生回歸生活,親自參與,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內化,提高思想認識,促進道德行為成長。課本劇這一獨特的學習表演形式,使“語—文—劇”陶冶靈性的人文功能與社會交往的工具性功能得到完美和諧的體現,使學生獲得心靈智力的啟迪和思想品德的凈化感染。
首先,語文課內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無所不包,有歌頌祖國美麗山川風物的詩文,有贊頌英雄模范人物高尚情操的故事,有謳歌光輝歷史事跡和風云人物的篇章。它們從不同角度體現出語言、藝術、自然、社會、心靈、行為、生活的美,包含深刻豐富的情感。作為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表演,課本劇的演出將這些富有形象性的義理用表演形式表現出來,把義理變成視覺形象、聽覺感知,通過這些視覺形象、聽覺感知的觀照,把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藝術”,并從中獲得新知識。同時,學生的情緒和多種感官得到調節,心里覺得舒暢、不厭倦,調劑了學生的精神生活,豐富了校園文化,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其次,課本劇的演出還使學生從再現作品的生動、真實的畫面中體會人、事、情、理、境的內在聯系及典型意義,受到美的陶冶和德的潛移默化,領略到感人的藝術境界,并在藝術美的熏陶下自我教育,培養真、善、美的道德情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格。再者,當前無數城市音樂、廣場、社區俱樂部等群眾文藝組織風起云涌,學會表演是新世紀新公民一項必不可少的素質,課本劇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因此,筆者嘗試走進課本劇,權將編演細分為選材與寫作、改編與排練、展示與觀摩、評價與感言四個環節。
1.選材與寫作:放手讓學生選適合改編為課本劇且適合舞臺表演的課文。選用的課文一般具備故事性強,情節波瀾起伏;人物不多,性格鮮明突出;時空較集中,矛盾沖突較尖銳等特點。主要通過對話刻畫人物特點,如《變色龍》、《羚羊木雕》;選用的課文如太長,可選取一個較典型場景改編,如《范進中舉》中的“中舉發瘋”這一情節等。當然,也可以讓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嘗試創作,如能這樣,豈不是語文老師之幸事?學生基本都喜歡課本劇,但要他們自己演部分學生就會打退堂鼓。他們或是本身就不善于主動表現,或怕自己表現不好,有畏難情緒。此時正是教師出馬進行德育的絕好機會,鼓勵他們抓住機會表現自己,“要自信,不自卑”,增強學生自信心的同時,適時引導學生正確深入地看待成功。
2.改編與排練:課本劇的題材來源于教材,但絕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對教材內容的再創造。把教材改編成課本劇的過程,實則是由再造想象向創造想象飛躍的過程。這時,老師可啟發學生想象,培養創新思維品質,引導學生在不背離原作品主題思想的前提下進行大膽想象、創造,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故事情節更引人入勝。如學生在排演話劇《變色龍》時,為了突出爀留金的可憐,特意增加了一個情節,即爀留金追狗時重重摔了一跤。這樣他不僅手被咬得血淋淋,連腳也是一瘸一拐的,著實讓人同情。扮演者雖是一個內向的小姑娘,但她如實逼真地演了這個細節,在場的人深受感動,而且這一跤成了舞臺的亮點。哲學家康德說:“想象力是一股強大的創造力量,能夠從實際自然提供的材料中創造出第二自然。”由此可見,課本劇確實為學生提供了培養想象力的空間,創造了學術上自由爭鳴的氣氛,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排練的學生往往具有極強的自覺性,為了表演成功,他們常會自覺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排練。為了演好劉蘭芝,演員陳雅好克服了許多困難,伴隨著一遍遍練習,逐漸掌握了動作,意志品質得到了培養。其次,群體中各個同學的表演能力各有不同,對待表演的態度多少有些差異,由此產生的矛盾給排演帶來障礙。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只有正確認識自己,分工合作,才能排演下去,才能取得表演的成功。最后,重在參與,理性看待結果的教育是教師可以滲透的德育內容。如果有學生沒有好好排練,則正好提供教師進行“成功來自準備和勤奮”、“機遇偏愛有準備的人”等教育的機會。
3.展示與觀摩:表演是最令人矚目的環節。演員的表演、舞臺的布置、道具的應用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演出效果。演員要重視觀眾,舉止大方,懂得觀眾的合理需要,如介紹清楚人物,便于觀眾理解劇情等。觀眾要尊重演員,注意傾聽,對演員的表演做出適當反應,如精彩處掌聲喝彩,尷尬處掌聲鼓勵等。其實,許多具有故事性的課文內容本身就具有顯性的德育因素資源,如演《羚羊木雕》時,學生就受益匪淺:子女應多和父母溝通,避免不必要的紛爭;父母應尊重子女,而不應以家長自居,動輒批評訓斥。演《散步》后,學生深受教育,無形中在他們心靈里播下尊老愛幼的種子,并自覺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實踐。不知不覺中語文的德育滲透水到渠成地凸顯出來,真可謂“潤物細無聲”。
4.評價與感言:這是課本劇表演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表演結束后,教師以平等的一員創造民主的氛圍讓觀眾和演員交流,觀眾可以點評,可以發表感言,也可以提出建議指出不足;演員可以說說自己的體驗,談談表演的感受。讓演員學會面對成功或承受失敗,讓觀眾學會發現和欣賞,讓學生在評比中學會競爭和團結等。正如話劇表演賽《孔雀東南飛》,學生的發言異常熱烈,他們各抒己見,交流內容既有深度又有廣度,還有很多精辟見解和獨到體驗。
課本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既作用于視覺,又作用于聽覺、嗅覺等感官,融語言藝術、形體藝術、時空藝術于一體,其影響不是單靠書面文字能達到的。“有聲畫譜描人物,無字文章寫古今”,一篇課文編成課本劇演出,受到生動形象感染和教育的不止幾人,而是全校師生。與課本劇“握手”是實踐新課標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精神的集中體現;是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獨立人格和負責態度的最佳方式。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課本劇理應占有語文課改的一席之地,成為校園中一道矚目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北師大,等.教育學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2004.
[2]福建師大.德育論.福建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劉文虎.淺談課本劇表演在語文教學中的實效性.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