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青
摘 要: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大部分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積極性不高。那么,如何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本文就從“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采取新穎教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豐富學習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等四個方面簡要談一談。
關鍵詞: 小學生 學習積極性 調動策略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管理者。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都希望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實現有效教學。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呢?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實踐談談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問題情境,指的是實際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及水平之間的一種“不協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這種“不協調”呈現出來,學生就會產生出認知上的沖突,進而就能把他們帶入到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這樣一來,學生會更有熱情地思考與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發展規律出發,再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把學生的認知過程放在特定的環境中,創設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在教學《認識千克》這一課時,就可以創設出這樣的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請你認真觀察這個蹺蹺板,你有什么發現?
師: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兩邊一高一低。
師:為什么呢?
生:這里的男生體重比較重,女生的體重比較輕。
師:你是怎樣知道他們誰輕誰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來的。
師:你很會觀察,還有嗎?
生:可以用秤稱出他們的體重,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師:你的方法很獨到。見過秤嗎?(教師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出重量單位——千克。)
這一問題情境的設置,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主動學習的欲望,從而為下面的學習開了一個好頭。
二、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數學教學內容不像語文,可能有山有水有故事,數學內容有時候可能比較枯燥乏味,所以更需要老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相對有趣的情境,從而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教學中,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內容有興趣,自然就會自覺、主動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如果我們能把一些枯燥的問題、文字轉化成富有趣味性的問題,你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教學效果將會更好。例如:在教學認識鐘面時,我就先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個謎語,并配上舒緩的背景音樂,讓學生猜一猜謎底,并說說看你是怎樣想的,具體如下:
(1)兄弟兩個來競走,哥哥倒比弟弟短,弟弟走了十二圈,哥哥剛好走一圈。(猜一物名)(時針,分針)
(2)說上午不是上午,說下午不是下午。太陽當空照,兩針合一處。(猜一鐘點)(12點)
(3)公雞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鬧盈盈,長針短針成一線,請問這時幾點整。(猜一鐘點)(6點)
低年級學生對猜謎語還是很感興趣的,如果我們能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合理地編寫一些類似的謎語或故事,讓學生在猜中鞏固學生所學內容。這樣一來既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通過對謎語的綜合分析,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采取新穎教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小學生年齡較小,自覺性較差,注意力不能集中很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實行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這樣一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教師要善于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讓一些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準備一些有效的教具;編制一些有趣的謎語、故事;設計一些游戲;在一些關鍵設置一些疑惑、或者是恰當的懸念,等等。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有新奇感,使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從而使學生真正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要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上。因此,在課前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研讀教材的內容,然后再通過聯系實際,解決一些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會有親切感、真實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動機,產生學習興趣。
(三)用新穎有趣的教法誘發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和與積的奇偶性”時,我說:“同學們,我們班一共是50位學生,學號從1號到50號,現在如果把所有學生的學號加起來,老師知道算出來的和是奇數,你們信嗎?”說完這句話,很多同學半信半疑,但也恰恰是這一舉措,無疑把學生緊緊吸引住了,從而誘發了學生急切想要了解其中蘊藏的知識,學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住了,從而能主動投入到學習中。
總之,數學教學需要講究藝術性、形象性、趣味性,這樣才能使學生情緒興奮,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自覺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四、豐富學習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學生的學習形式有很多種,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等。課堂上,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所以在針對問題、討論問題時也要面向全班同學,不同的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討論方式,如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相互討論是一種學習交流過程,不僅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慢慢學會交流、合作與分享,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欣賞其他學生的優點,對其他同學一些好的學習方法虛心接受,取其精華,最后要將他人與自己的學習做對照,以便取長補短。這樣的討論拉近了師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距離。從而為學生學好數學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注入了強大動力。例如在學習《乘法運算律》一課時:
師:求125×7×8的簡便計算。
生1:先用125×8=1000,再用1000×7=7000。
師:有沒有誰來當回小老師,想來評一評這個同學的回答?
生2:我認為他計算的步驟和結果都是正確的,他在這里運用到了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交換乘數7和8的位置,再先算125×8,這樣算比較簡單。
師:噢,的確如此,這樣算比較簡單。
總之,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需要認真鉆研每一節課,通過創設情境將知識趣味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根據教學實際,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學習方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與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使學生不僅愛學、會學,而且學得積極主動,學得活潑,最終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