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莉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也就是說,從小培養怎樣的習慣,成人后就會形成怎樣的品性。近代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因此,人自幼就應通過養成性教育養成好的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深遠影響,這種影響將伴隨人的一生,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做人或處世,都以一種無比頑強的姿態干預著你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從而主宰人生。毫不夸張地說,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終身享用不盡的財富。
小學階段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期,而農村小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生活習慣都比較差,不僅對學習本身,而且對學生道德及心理的和諧發展都會產生不良影響,有一個好習慣終身受益,因此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學生學習和行為的內部動力因素。尤其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行為習慣培養關系一生健康成長。所以平時教育教學及班主任工作中,我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采取因人而異的有效措施,切實改進德育教學工作,凈化育人環境,提升本班德育水平,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準,使農村孩子盡量不輸在起跑線上。
我校坐落在西部一個貧困的偏遠山區,屬于城鄉結合部。由于成長環境、生活習俗等諸多差異,造成同一個班級的學生行為習慣相差巨大。多數孩子的家長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學歷一般只是小學或中學,所以他們對自家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學性和人文性,有些家長忙于農活家務,無暇顧及孩子的家庭教育,導致學生行為習慣出現偏差,諸如:面對學習意志力薄弱,對自己不能嚴格要求;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不斷;課后能偷懶則偷懶、作業書寫挑三揀四、能少寫的決不會多寫一個字;不講衛生、說臟話、亂扔垃圾等行為屢見不鮮。雖然我校老師一直致力于加強德育教育工作,但由于得不到多數家長的理解和積極有效的配合,時間一久,老師產生疲憊感和倦怠感,逐漸走入“以不變教育應對萬變學生”的慣性教育軌道,教育創新意識和熱情逐步退去。由此可見,以坦然平和積極的心態面對這些教育對象,激發我校教師德育工作革新意識,從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入手,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是當前我校德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針對這樣一個特定群體,從養成教育的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計劃、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將成為特定形勢下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一、家校社三者結合,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
培養孩子不僅是學校的事情,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才能真正達到培育學生的目的。平時老師可以通過家訪、召開家長會、電話聯系等方式多和家長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在家里的表現情況,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利用社會上一些關于衛生環保方面的標語、工人求職事跡對學生進行教育。經常把社會上一些由于不講衛生而被罰款、撤職的事情講給同學們聽,尤其是把我們親身經歷過的事情講給他們聽,這樣對學生還是起一定作用的,而且效果比較好。
二、老師要以身作則,起好示范帶頭作用
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說過這樣一句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由此可見以身作則、帶頭示范的重要性。由于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因此我們平時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充分利用。小學生年齡小不懂事,很容易受外界影響,作為學生直接效仿對象的老師在平時生活中應以身作則、起好示范帶頭作用,做到言傳身教,用自身行動教育并感染孩子。
三、及時強化,適時評估
學生一定要及時表,對于一個班級來說,一個好典型能帶動一大片。所以我們對班上衛生習慣好的同學總是大力表揚。經常把他們叫到講臺上當做全班同學學習的榜樣,還讓同學們用豎大拇指、拍手鼓掌等鼓動性強的動作表揚他們。有時還把衛生方面做得極為突出的學生評為星級學生,并把他們的名字寫在黑板上。這樣一來,做得好的同學覺得自己是同學們的榜樣,越發做得好。有上進心的同學在榜樣的帶動下開始關注自己的行為。還有對于一些衛生習慣差、屢教不改的同學,我也會采取適度懲罰。
四、加強專心聽講習慣培養
上課專心聽講,注意力集中是學生聽懂一節課的前提,只有認真聽老師講,注意觀察老師的動作及表情等,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講課的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傾聽也是一種學習習慣。由于大多小學生總急著讓別人注意他,因此在老師上課過程中,他們往往會跟隨老師的講課內容時不時插入自己的想法,從而影響授課效果。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表揚那些認真傾聽的學生,小學生都很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要善于抓住這一個特點,時不時用一些鼓勵、贊揚的話激勵他們,那么學生專心聽講、認真傾聽的習慣就會逐漸養成。
五、注重口頭表達能力培養
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既可以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又可以通過學生的回答,及時了解他們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可農村孩子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回答問題不夠大膽,因此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首先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不管對與否都要給予肯定,然后糾正。我在上課過程中經常這樣說:某某同學真勇敢,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他真棒;她說對了請表揚她:或她還需要努力請給她加油等;絕不能用帶有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語言批評教育他們。其次消除干擾學生積極回答問題的因素,如老師的正確評價語及同學的否定和取笑等,都對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有很大打擊,特別是同學的取笑,有些同學一看到回答的和老師原先所說的不一樣,或說得有些離譜了,就會取笑乃至哄堂大笑,想想這樣怎能培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呢?所以老師要及時制止這些不良因素的發生。再次要求不要過高,不求一步到位。因為學生在回答過程中難免出現語句不完整、表達不流利、聲音不夠響亮等情況,我們得多給學生一些重新表達的時間和鼓勵眼神,組織其他學生認真聽。有了這樣的氛圍,學生還能沒有說的欲望嗎?還會出現高年級學生不主動、不愛回答問題的現象嗎?
六、鼓勵學生勤于思考
低年級學生中能主動回答問題的較多,但向老師提出問題的很少,我認為是我們在教學中偏重于老師的教,而不注重學生的學,出現教與學脫離的現象,學生只跟著老師的要求實現預定的目標。不會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在教學中留意隨時出現的問題,不管與課堂內容有關與否,都要給學生一個合理、滿意的答復。同時給愛動腦筋、愛提問的學生口頭表揚和鼓勵,說某某學生愛動腦筋真棒,我們要向他學習,這種表揚是一種比較好的帶動,帶動其他學生勤于思考、愛提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愛思考的習慣。
七、讓學生愛上寫作業習慣培養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書寫習慣,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心態,無論做什么事,急了肯定做不好。寫作業也如此,心態不好就會導致錯、亂、臟等現象出現。大多數農村小學學生都有不愛寫作業或操之過急的習慣,即使寫也是為了應付老師檢查,只求不被老師批評就行,并不在乎作業對與錯,書寫工整與美觀。在很大程度上跟他們所處生活環境有關,一是父母不重視或不懂得如何引導他們學習。其次是農村地大村廣,學生一放學,在沒有父母看管的情況下,就找同學同伴到處玩耍,把老師布置的作業、練習全都拋在腦后,等到學校組長要收作業了才猛然想起,然后就是火燒屁股式地亂寫一通或抄襲別人的,目的只是應付交差。因此對學生的作業要嚴格要求、認真檢查,例如教師應該提出作業的具體要求,作業量要適度,難易要適當,這樣學生才不會感到太難,才會有信心獨立完成,有學生做得好的、獨立完成的應及時給予表揚,條件允許的話可以一些小小物質作為獎勵,讓表現好的學生有一種自豪感,同時促使其他寫得不好的、不愛寫好的同學向好的看齊,向其學習。
總之,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將使他們終身受益。雖然農村小學生習慣仍然很差,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足夠方法和耐心。堅持“科學方法+持之以恒”的培養策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一定會享受到良好習慣帶來的永久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