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摘 要】“沉默的螺旋”是傳統傳播學中一種特別重要的現象與理論,但在新世紀網絡時代的沖擊下,關于web2.0時代“沉默的螺旋”的存在形式與影響力開始引起爭議。在信息開放公開的環境下,“沉默的螺旋”依然對現代傳播產生影響,只是相對于傳統傳播來說,轉換了發生作用的方式。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傳播;知溝;自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222-02
“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德國女社會學家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在一次對議會選舉時出現的投票雪崩現象進行調查研究后提出的理論,其中涉及到社會心理、輿論與環境的等多個命題,是信息傳播過程中形成的“意見環境”對大眾心理產生影響而使大眾的意見表明與“沉默”呈相反的螺旋方向變化的過程。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在潛意識中會向著“社會”趨近,而會對于社會的疏離產生恐懼感。在大眾傳播中,個體意見的表明是一個心理過程,因對于被孤立處境的恐懼,在表達觀點時,會對周圍環境即所處在的“意見環境”進行觀察與評估,若處于“優勢群體”,則會更加積極無慮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若是發現處于“劣勢”群體時,則會傾向于保持沉默,避免環境壓力造成的邊緣感,造成的結果便是雙方勢力差距越來越大,意見優勢方成為事件主體,這個過程便是輿論形成的雛形。
一、網絡時代對“沉默的螺旋”的質疑
如果說由于傳統傳播中信息傳播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信息傳遞的單向封閉性,以及社會交往的局限性從而造成輿論的可操縱性,“矛盾的螺旋”現象的持續時間過長。而自進入Web2.0網絡交互時代,網絡、手機、數字電視等新媒體迅速成為全球媒體傳播的最普及形式,新媒體的虛擬性、開放性、匿名性,以及強大的包容性等特性無疑對傳統的傳播現象造成了沖擊。關于“沉默的螺旋”在智能網絡時代的終結探討,也成為一時熱議。
首先,網絡時代對“沉默的螺旋”消解性最大的因素便是網絡的匿名性。在“矛盾的螺旋”現象中,沉默群體的恐懼從另一方面是擔心社會身份的邊緣化與放逐。而在網絡匿名的擬態環境中,由于人可以在其中構建一個或多個虛擬身份,即ID,而這種ID不具有嚴格指向性,真實身份與虛擬身份發生指向性的偏差,因而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時,言論所指向的是虛擬身份,真實身份被孤立的恐慌感則大大減弱。另外,網絡平臺多元化特征以及巨大的包容性,也使得個體敢于發表不同意見。
其次,網絡時代社會交往的頻率與范圍大大提高,網絡信息發布的實時性,人與人之間會進行大量的意見交流活動等因素,使個體對于當下各種言論在發表之前便有了相對清晰的認識與把握,進而會進行思考,更加在意的是自己所發表言論的真理性而不是“優勢性”。
但是網絡時代新媒體并沒有改變傳統傳播學的基本要素,依然遵循傳統的模式與規律。故而,縱使新媒體的諸多特性導致某些傳統中的普遍現象與理論的式微,但基于傳播的諸多基本要素不變,“沉默的螺旋”只是在新時代新語境下改變的其存在方式而不是消亡。
二、擬態環境下,“沉默的螺旋”的存在依據
網絡平臺的自由開放,確實帶來一個看似平等、匿名、交互特性的新型傳播模式,并已成為大眾傳播最主要的方式,但是網絡傳媒已然建構于社會交往的理論之上,不會離開社會背景,更不會與現實分離,故而“沉默的螺旋”依然會有存在的社會基礎。
虛擬身份的壓力轉變為真實身份的壓力。“沉默的螺旋”強調的是大眾傳播的高壓環境對現實中個人的影響[1]。網絡環境中的虛擬身份ID,本質上依然是現實身份的象征,特別是大數據時代,個人網絡信息整合的驚人效率,使得虛擬身份逐漸向著真實身份有著較為明確的指向。并且虛擬身份的建立并不等同于虛擬人格與心理的建立,人格心理是真實身份的內在標志,具有穩定性的特點,這種固定的人格心理可以在網絡言論以及網絡行為中得到充分體現,經過數據整合采集,對應到現實身份的準確率極高,故虛擬身份ID實際上具有一定人格指向,對虛擬身份的移情同樣會將社會心理情愫帶入到虛擬世界中。再者,網絡環境中因覆蓋面廣,參與人數多,相比于傳統現實下的環境壓力程度更甚,爆發力更強,頻率更快,為“沉默的螺旋”提供了更有利的存在環境。
三、被忽略的“知溝”
知溝理論,是卡茲曼著眼于新傳播技術發展的基礎上提出的理論,其中的主要觀點包括:1.新傳播技術的采用將帶來整個社會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觸量的增大。2.新技術的采用所帶來的利益并非對所有社會成員都是均等的。3.既有的信息富裕階層通過早期采用和熟練使用先進的機器,能夠比他人更擁有信息優勢。4.新媒體技術層出不窮,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其趨勢更可能是“老溝”未平,“新溝”又起[2]。
一般來講,“沉默的螺旋”現象更容易在社會下層群體中出出現,具體說是更容易在處于知識下層階層的群體中出現。一方面,這類群體無法擁有信息的傳播權與選擇權,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程度相對過低,對于信息的辨識認知能力較差,普遍對自己抱有懷疑態度,而對他者產生依賴,在做出言論時更傾向于與他者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二字,故知溝理論在此具有啟示作用,在如今的高節奏互聯網云技術時代,網絡技術、計算機、智能終端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主要工具與途徑,對工具的使用和高端技術掌握的群體會有擁有獲得更多更全面信息與知識的權利,另外,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個人信息及知識汲取的能力與效率不同,對于有效信息的提取與過濾的能力不同,也會造成巨大的文化等級差距。所以盡管每個人的信息知識接受程度都普遍得到了提高,但事實上,知識上層階級提高的程度會更大,上下階層的知識鴻溝越來越大。這樣一種相對的心理劣勢感也會越來越明顯,縱使大眾有了一定的信息識別能力,但若是面對高層知識階級的意見,在心理壓力作用下,仍會出現猶豫害怕等不自信的感覺而陷入自我懷疑,失去判斷能力而恐慌,這是“沉默的螺旋”存在的心理基礎。
四、自媒體的“謊言”
網絡時代的出現便伴隨著開放、平等等宣傳口號,而近年來興起的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自媒體更是將網絡的自由、平等喊向極致。但事實上,網絡平臺的平等特性所表現的只是相對的平等,輿論的主導者、主流信息傳播權的擁有者,依然在社會信息文化上層階級手中。一個十分顯著的現象是,自媒體中大部分有影響力的信息都是以轉載的形式傳播,而信息源則不言而喻了。只是因為網絡隱去了交流者的身份、種族、性別等特征,這就造成了一種互聯網上人人平等的幻想。雖然看似人人都可以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很多事情很多時候,這種意見對現實社會卻影響甚微。[3]個體言論的影響力僅僅限于一定范圍的圈子內,而圈子即是言論環境的變體,即使是圈內的信息傳播,依然有著不同的文化階層,再加上圈子與圈子之間信息的錯位交叉,產生干擾,影響自我判斷,以個人為單位的“沉默的螺旋”仍會在圈子內形成,個體身份所恐懼的是圈內身份的放逐。以圈子為單位繼續逐級擴大,上升到社區,再到群體,如此遞進到整個社會。這是“沉默的螺旋”存在的背景環境基礎。
五、小結
縱使網絡時代的信息更新迅速,主流輿論常會瞬息萬變,可能在瞬間變為弱勢,但這也正表現了,“沉默的螺旋”以一種高頻率周期性的往復變化的形式繼續存在著。網絡時代不會消除“沉默的螺旋”存在,相反,它為“沉默的螺旋”提供了一個更加穩定的環境。
參考文獻:
[1][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04+217-218.
[3]王曉慧.論網絡時代下的“沉默的螺旋”[J].今傳媒,2010,(11):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