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飛
【摘 要】藝術在整個社會的上層建筑即意識形態領域中,占據怎樣的位置和空間,作為文化形態是如何以各種形式和獨特的魅力滿足和充實著人類的精神需要,在人的生存和社會活動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這是個復雜而又頗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文藝;形態;類型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256-01
一、文藝型變性的例舉
我所談的文藝型變,并不是僅僅指某種文藝現象,而是文藝的整體形態。古今中外的例子很多,如西方的文藝復興就是一場明顯的文藝型變。資產階級產生之前,以封建教會的文藝為主體,提倡禁欲主義。資產階級產生初期的人文主義提倡恢復人的本性,返回自然,有的甚至還提倡縱欲主義。又如風靡一時的騎士文學,被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打擊得一敗涂地,結束了其統治地位,這也是文藝型變的一種現象。蘇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的文藝體系相繼形成,文藝發生明顯的型變。
我國原始時代的文藝即是人們對勞動、狩獵、生活的摹仿。如《淮南子》的《道應篇》中記載:“今舉大木者,前呼邪許(應讀許虎)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這說明是勞動創造了歌聲。又如《呂氏春秋·古樂篇》:“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等。隨著階級的產生,文藝也逐步發生了型變。如我國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中的許多內容就有明顯的階級傾向,如《碩鼠》等。“五四”運動后我國的文藝型變最為突出。而后民族抗戰的文藝出現,建國后的前十七年、文化大革命及新時期的文藝等,都產生了新的型變。
二、文藝型變性的類型
從古今中外的例舉來看,文藝的型變有如下幾種類型:
(一)階級型。無論那個階級產生,或階級地位發生變化,必然要產生本階級的文化藝術體系。如無產階級的《國際歌》等無產階級文藝體系。階級型也可以是反映階級斗爭的。
(二)民族型。一個民族受到外來侵略時,階級矛盾上升為民族矛盾,一致對外成為民族的主題,這樣的文藝受到全民族的接受和擁護。另外還有具有地方性特色,反映本民族傳統風俗習慣的文藝。中國歷史上曾有三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女真、蒙、滿,中原文化藝術在少數民族的影響下發生了型變。
(三)民眾型。幽默、有趣味性,迎合民眾的口味,深受民眾歡迎。
(四)工具型。與階級型相仿,某階級或某個政治集團把文藝當成實現本階級或本集團目的的工具。最淺顯的例子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文藝。
(五)商品型。不顧及文藝的社會作用,一味當成商品,以掙錢為目的。
(六)意識型。按照弗洛伊德的意識論,強調人的意識,也可以說成是超階級、超社會的所謂的純人性。
三、研究文藝型變的意義
文藝的型變性是隨著文藝的產生而產生的,也就是說存在于文藝本身。但是這一點以前沒有被人認識到,也很少作為文藝的一種特征去研究。我們研究文藝的型變性的意義在于:
(一)解決一些文藝界有所爭議的問題。文藝界常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象,如文藝應不應該有階級性,這是文藝界長期爭論的問題,如果我們按照文藝型變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來解釋這個問題就非常容易了,回答是既該有也該沒有。這兩種文藝都是文藝的型變體,是由文藝型變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不同所決定。所以我們不能隨意地站在一方否認另一方。如果說文藝不應該有階級性,那么從巴黎公社后的《國際歌》開始到俄國的無產階級文藝體系的形成以及中國社會文藝的三個階段(即建國前前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時期文藝),這不是文藝的形態是什么?如果說文藝就該有階級性,那也不能說西方的現代派、荒誕派等一些超階級、超國度的文藝不是文藝現象。由此可見,按照文藝的型變性,若型變的外因(社會)適應型變的內因如階級性,便成為階級型;如適應于商品性便成為商品型的型變體;如適應于意識性便為意識型的型變體。這不是奇怪的事,不必相互指責。
(二)研究文藝的型變性有利于掌握社會與文藝變化的規律,使文藝更好地發揮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特別是當前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這樣的型變外因,如何調動起文藝的型變內部諸多積極因素,建立起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體系,這也是我們研究文藝型變性的關鍵所在,但我覺得,只要政府掌握文藝的型變規律,在造就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容器”的同時,也必然會形成相應的文藝體系。
文藝的型變性是一個既古老又新穎的課題,有許多東西等待我們去研究和解決,而我說的只是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