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燕 田傳凱
摘 要: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對石油的需求量不斷地增加,由此促使石油行業繁榮的發展,而且一些低品位油藏逐漸的進入到石油企業的開發實現中。現如今,國內外研究的熱點都集中在低滲稠油油藏上,在進行熱采的過程中,影響效果的因素比較多,本文在分析低滲稠油油藏熱采效果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探討了水平井的優化措施,只在提升低滲稠油油藏的開發水平。
關鍵詞:低滲稠油油藏;熱采;影響因素;水平井優化
前言:與普通的油藏開采相比,低滲稠油油藏的開采難度非常大,經過大量的實踐證明,利用熱采的方式開采低滲稠油油藏時,單井產能與水平井的利用之間密切相關,因此,為了實現單井產能的提高,就需要切實的提升水平井的利用效率,對此,本文對水平井的優化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及闡述。
一、低滲稠油油藏的熱采效果的影響因素
(一)地質因素
當滲透率在(5~200)×10-3μm2之間,地下粘度在30~1000mPa°s之間時,計算其與熱采井單井日產能力之間的關系,計算時,依照的依據為滲透率與熱采初期日產油之間的對比關系,經過計算結果可知,滲透率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原油初期的產能逐漸的增加,而地下粘度不斷提高時,產能則逐漸的降低。當低滲稠油油藏儲層的平均滲透率在25×10-3μm2時,地下粘度為200mPa°s,初始日產量可以超過100t,已經在經濟指標的范圍之內,此時,油藏水平井的開發是比較適合的,單井的產能可有效的提高。
(二)工程因素
通常,油藏都埋藏在較深的地層當中,熱采時,井筒會產生大量的熱損失,降低井底干度。以某低滲稠油油藏的水平井為例,在熱采初期,蒸汽通過環空注入進去,擬合分析熱采數模,發現注汽干度以非常快的速度下降,當深度在800~1000m之間時,注汽干度變為0,生產層段注入的基本上是熱水,熱水開采時,可以較為均勻的加熱水平井,同時,在生產壓力不斷下降的過程中,井底干度逐漸的升高,水平井熱采時,所能起到的作用仍然比較大[1]。由此看來,在進行油藏熱采的過程中,影響熱采效果的重要因素為水平井蒸汽吞吐。
二、低滲稠油油藏熱采水平井優化
通過對實際開發情況以及油藏特征的分析可知,單井產能的提高依賴于水平井技術,熱采時,結合蒸汽吞吐技術,油藏的采收率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在水平井優化中,重點在于合理的選擇井型和優化井水平段長度。
(一)井型的選擇
當前,油藏開發中,主要的井型包含兩種,一種為直井,一種為水平井。在模型的基礎上,結合數值模擬方法,以直井和水平井為例,預測對比著兩種井型的吞吐效果。在進行預測之前,首先需要設置預測條件,油藏中部為水平井段的位置,長度350m,井距150m,直井部署時,按照150m×150m井網進行;兩種井型吞吐的注入速度為200m3/d,井底干度為0.15,溫度300℃,井底流壓4.5MPa,此外,水平井注汽強度為8m3/m,直井注汽強度為70m3/m。經過相應的計算之后,直井的累積產油量、累積產液量、產油量等指標均低于水平井,而且其原油含水量顯著高于水平井,由此,熱采時,宜選擇為水平井[2]。
(二)水平井水平段長度的優化
在應用水平井技術進行低滲稠油油藏熱采時,關鍵在于對水平井的長度合理的優化,本文在優化水平段長度時,采用概念模型,從而保證優化的范圍最佳[3]。低滲油藏的基本特征為碳酸鹽巖,在此基礎上,均質模型的類型共設計為四種,其中,模型一與模型二的油藏厚度、孔隙度等條件參數相同,滲透率不同,模型一滲透率高于模型二,模型三與模型一之間的地下原油黏度不同,模型三低于模型一,模型四與模型一的滲透率、地下原油黏度均不同,均低于模型一。利用這四種模型進行注氣吞吐效果的預測,通過分析模型溫度變化范圍圖可知,當油藏的深度達到1500m,滲透率不超過50×10-3μm2時,井底干度比較低,此時水平段并非完全是蒸汽吞吐,而是高溫熱水,水平段集中了大量的注氣熱量,進而形成末端效應,即,井端末端容納了比較多的擴散而來的熱量,由此一來,在整個水平井段中,溫度場的均勻性比較好。從當前的熱采水平出發,水平段長度的優化方案共設計了四種,將其長度分別設置為200m、300m、400m和500m,計算不同水平段長度時的注氣吞吐效果,經過預測計算可知,當水平井水平段的長度越短時,產油量、累積產油量等指標越小,凈效益越差,反之則提高,但長度超過400m時,各項指標不斷不繼續增加,反而出現下降的趨勢,這說明,水平井水平段的長度為400m時,單井的產能最好。此時,低滲稠油油藏的熱采效果最佳。
結論:低滲稠油油藏的開采難度比較大,在采用熱采工藝開采時,其開采效果受到地質因素、工程因素、水平井技術因素等因素的影響,為了顯著地提升熱采時單井的產能,對水平井技術進行優化,通過對比可知,水平井產油量等各項指標均優于直井,因此,熱采中水平井為最佳井型,而且水平井水平段的長度宜設計為400m,以此來提升低滲稠油油藏的開采水平,增加開采量。
參考文獻
[1] 宋傳真,劉傳喜,徐婷等.低滲孔隙型碳酸鹽巖稠油油藏開發對策——以敘利亞O油田為例[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5,02:297-305.
[2] 丁一萍,李江龍,闞新東等.低滲透稠油油藏水平井優化設計研究[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1,03:561-565.
[3] 趙燕.中低滲稠油油藏多井型組合開發技術[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4,0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