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祥 唐可心
?
“供給側”紡織業如何改?
■作者 王祥 唐可心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紡織業;投資;消費;出口
從11月10日至18日,中央4次提及“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2月18日至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在“十三五”時期乃至更長時間,“供給側改革”將處在突出位置。對于中國紡織業來說,結構性調整勢在必行。目前的狀況是:一方面,由于同質化競爭激烈、生產規模增長過快等因素導致整個行業普遍出現庫存過高、資金周轉困難,甚至有公司老板跑路或破產的情況出現;另一方面,消費力外流,出國購買服裝、配飾以及高檔面料的金額逐年高漲,“供給側”的滯后造成當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給滿足不了需求升級的要求,更缺乏滿足創造新消費的能力,亟需改革。
From November 10 to 18 in 2015,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fered to “strengthen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four times.From December 18 to 21 on the meeting of the Central Economic Work Conference stressed that promot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to adapt and lead the new normal is a major innov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active choice to adap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f competi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is to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imperativ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rteenth Five“ period even longer, “supply-side reform“ will be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For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is imperati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on the one hand, due to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homogenization of production scale and other excessive growth factors ,the whole industry in general appear excessive inventory, difficult cash flow, and even the company boss appears bankruptcy or escaping; on the other hand, spending power drain, the amount of overseas purchase clothing is growing, accessories and high-end fabrics are rising year by year, “supply side“ of the lag caused by the current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the supply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upgrade requirements, but lack the ability to meet new spending need which is urgent to reform .
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意義重大同時任務繁重。早在“十二五”尚未收官之時,國家層面對大家耳熟能詳的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進行了調整,確定“十三五”時期經濟改革的著力點落在了與“需求側”對應的“供給側”上。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當時,習近平總書記的表述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隨后的APEC會議上,習近平發表主旨演講時再次提及供給側改革。他指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1月4日,《人民日報》發布權威訪談《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邀請權威人士全面解讀、深入闡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文中提出,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消除兩種誤解:一種誤解是,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實行需求緊縮。還有一種誤解是,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搞新的“計劃經濟”。
下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盤大棋,也要更好發揮政府這只手的作用。當前最重要的是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預上多做“減法”,把“放手”當作最大的“抓手”。同時,“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實履行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等基本職責。擴大開放是改革的題中之義,我們要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資。
以“十個更加注重”為標尺,對不上的事不能再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努力實現十個方面工作重點的轉變。這就是: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并舉;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
在工作實踐中,各地區各部門都要以“十個更加注重”為標尺,對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對得上的事要加把勁干。比如,放水漫灌強刺激、盲目擴建新城區以及強化行政對資源配置的干預等事情不能再干了,投資沒回報、產品沒市場、環境沒改善等項目不能再上了。相反,有利于引導社會心理、化解產能過剩、提升技術水平、加快人口城鎮化、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提高扶貧精準度等事情要使勁地干,創造性地干,拙勁加巧勁地干,努力化大震為小震,積小勝為大勝。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中心主任孫淮濱在接受《紡織服裝周刊》采訪時表示,從短期來看,中國經濟下行的最主要原因是產能過剩,同時還涉及房地產、金融等方面的問題,所以最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些都是為供給側改革提供穩增長、保增長的前提下提出來的。而從長期看,“供給側”改革是結構性改革,是要提高全要素的生產能力,這其中包括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科技的投入、土地資源的有效使用、互聯網+、金融體制的改革等,目的就是達到供給和需求的相互匹配,實現經濟穩定協調的發展。
那么,紡織業“供給側”該如何走?當前,制造業已從“供給側”角度提出了“三品戰略”即:增品質、提質量、創品牌。孫淮濱表示,在進入“十三五”開局之年,紡織業要實現“十三五”和“強國建設”目標,紡織業也需要解決和落實眼前與長遠的發展問題,按照供給側改革的思路,保證經濟的穩定運行和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從目前來看,化纖和棉紡行業存在產能結構性過剩的問題,同時紡織行業也普遍存在著如何降成本的問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是擋不住的,加強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這才是保證企業生存和長遠發展的重要課題。長遠來說,這是一個調整和改革的問題,包含要素領域的改革,比如加快棉花體制的改革,勞動力素質提高的問題等。”孫淮濱還補充說,與此同時,還包含智能型制造、服務型制造、互聯網+全產業鏈等這些改變業態的調整。
3.1供給側之我見
新申集團董事長 李建峰:
這一段時間中央多次提及“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想必也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各行各業改革的新方向。針對紡織服裝產業,行業領導和專業人士都發表了許多科學、專業的建議。我個人認為:圍繞“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紡織行業需要更多關注的是如何控制庫存過高的同時,如何以創新來推動消費。其中涉及到幾個方面:一、資源的合理配置上,市場是需求定制的基礎,有數據可依,才能有的放矢,避免因盲目、沖動發展帶來的資源浪費;二、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產能,這就涉及到企業需要進行硬件、設備改造,升級;三、創新思路,創新產品、營銷等,將庫存以新形態,融入趨勢,展現附加值,贏得市場青睞成為重要課題。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讓企業這樣的個體優化,同時帶動整個行業優化。當然這也需要政策支持、行業指引、企業努力,且缺一不可。
在如今眾多的觀點中,我本人比較贊同朱慶驊研究員所提到的:“供給側政策發布之后,大中型服裝紡織企業將因此受益,因為今后將有許多落后產能會遭到淘汰”的觀點。隨著消費趨勢的變遷,個性化和品質化的升級,許多小企業無法保障質量和設計創新的狀態下,只能選擇被兼并或是被淘汰。同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企業在升級產業的同時需要敏銳把握市場,與市場對接,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以此來消耗庫存,避免產能過剩,適應市場,贏得發展。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供給側政策無疑也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從市場來看,市場競爭的焦點從以前的價格朝著品質和設計、創新等個性化,高附加值轉化。品牌化企業無疑搶占了一定先機。就我們新申集團而言,我們一直致力于研究消費趨勢,把握中國消費者心理,以此作為依據來細分市場,打破傳統的宏觀界限。從最初服裝亞麻面料、家紡亞麻面料到如今的產業亞麻用布,在這三大領域中,又進行不同的細分,比如亞麻服飾,從服裝到配飾的解決方案,服裝又從功能、年齡、場合、風格等持續細分,以此來精準幫助到客戶;家紡目前已經延伸到家紡、家居,從生活方式細節出發,從以前窗簾、沙發布、床品面料等,延伸到廚房、臥室、客廳等所有居家生活上,體現在所有能通過環保面料來呈現的生活細節中。此外,我們現在提出針對性的個性服務,從滿足衣、食、住、行、游、娛、養等幾大方面來構建整體解決方案,實施個性化定制。甚至與創客、設計師協作完成個性化的面料設計開發。
綠色紡織業也無疑將是供給側政策背景下的趨勢與方向。近年來我們持續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前期主要從舊設備改造入手,投入資金引進新設備,同時引入“精細化”管理來升級此前的5S管理系統。通過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發揮每個員工的潛能升級盈利能力,在數字化和智能化方面,新申積極與外界對接,參與各類高峰論壇,與專家、領導等互動、交流,學習和借鑒,希望盡早引入更多的先進管理模式,來升級品牌智能化。
而就政策方面的愿景上,我們希望能從行業和區域政策方面獲得一些新機遇,以此來實現交流合作,能夠融入更多的平臺、品牌來共同碰撞,升級創造力的同時,又能精準把握市場脈搏,最終形成貫穿從上游到下游的產業價值,真正贏得市場,贏得消費者,實現個性化定制,有效杜絕和破解產能過剩。
這一路走來,我們也可以看到政府一直以來的幫助與支持。從江蘇省到蘇州市,一直到吳江區以及我們震澤當地政府,近年來對于紡織行業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支持。對于新申亞麻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比如:提供機遇,獨家冠名2015江蘇十佳服裝設計師評比,組團參加各類展會等,通過持續發布流行趨勢,我們推進麻印象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設,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大力發展創客經濟、粉絲經濟,滿足需求、創造需求,推進企業的服務型制造業發展,促進企業內部的轉型升級和外部借腦借力。
未來,我們希望在推動亞麻創客創業的基礎上,倡導尊重原創設計的理念,借此平臺來展示推廣吳江、震澤的綠色亞麻,讓更多人了解震澤、吳江、蘇州,成為紡織尤其是綠色面料產業的一張重要的名片,共同捍衛我國麻紡織行業,乃至整個紡織行業的生態。
常州市武進五洋紡織機械有限公司 董事長 王敏其
供給側改革就是市場經濟最好的體現。市場經濟講究的是需求,有需求才有供給,如果沒有市場需求就不會去考慮供給和投資。原來的市場經濟是政府指導下的市場經濟,現在真正回到了市場來決定一切的時候,政府很英明,提出了供給側改革。
淘汰落后產能,是好事,但也要根據市場的行為。我認為,政府千萬不要再去救企業了,不好的企業就讓他們淘汰,這樣,惡性競爭就會減少,庫存也會減少。關于庫存,如果不是市場需要的,庫存還是消化不了的。
供給側的改革,既然是供給決定了最后的消費,真正把投資或者辦企業交給了市場,有利于技術比較先進、有一定實力的大中型企業的發展。
智能制造、互聯網+、個性定制等,就是趨勢,企業必須順勢而為,才能成功。要思考企業內涵,要生產特色產品等,要布局和落實,愈早落實愈好,等是等不來的,這樣才能抓住新一輪的機遇。
從傳統到數字、智能制造,是個必然的過程。企業要摒棄傳統方式的生產,擁抱、快速實施智能制造。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成功轉型的。
我認為,市場決定一切,要取消政府和行業協會的干預,企業做好自己的事情。地方政府已經窮盡了一切方法來幫助企業,能給予的基本都給予,如果一個企業期待政策來生存,那也就沒有什么希望了。我認為,地方政策不應該期待,對于國家政策,比如減稅、勞動法的修訂,應該正視問題的存在,企業也要敢于面對現實。
寧波百慕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總經理 江海潤
寧波百慕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擁有Alphabet愛法貝和U-JAR兩個童裝品牌。作為品牌管理公司,我認為供給側改革非常符合當前的需要。對零售企業、品牌方來講,會帶來新一輪的考驗。現在的品牌運營,除了小部分品牌,利潤點比較高、銷售額保持高速增長外,大多數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無論線上和線下企業都遇到相同的問題,沒有合理的利潤,經營風險加大。內控,包括供應鏈的管理和庫存的控制,從某種意義上,不僅是增加利潤的有效手段,更是控制風險的關鍵,特別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真的應該在生產鏈供應側方面做大的調整,而不是僅僅營銷方面做大力度的拓展。
針對現在的情況,我們進行了調整,保證單店業績的產出、合理的毛利潤、和進行投產的分析。訂單大多分成兩次投產,首次的試單投放量比較小,看銷售情況做二次翻單投產。由于做了這些調整,在今年銷售增長的同時,投產數減少三分之一,庫存的控制有6%的下降,優化了資金鏈。此外,我們將面輔料供應全線打通,以品牌效應來保證服裝工廠的資金安全,與工廠的下線供應商簽訂三方協議,貫通供應鏈,這樣工廠也愿意為品牌商多做考慮,價格上面也會更好。
此外,我們還在商品規劃上做了一定的整合,一些款式在保證品牌原來的中高端定位的同時提高性價比,設計一些符合消費者需要的簡潔大氣的款式,事實證明賣得不錯。
因此,我覺得,如果一個公司要運營好的話,應該從供應鏈,從商品的企劃、結構,甚至供應鏈的大流通方面去考慮,必須從產品端去考慮,同時在銷售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控制庫存不是一端的事情,而是整個品牌聯動的過程,當然這對企業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品牌公司提出了比較大的挑戰。
我們提出“彎道超車,逆勢成長”的目標,2016年的產值要提升40%,費用下降5%,毛利率要提升3%,壓力大,但應該可以做到。2015年,我們實現了9%毛利率的提升和39%的業務增長,降低了4%的費用。其實,無論在什么形勢下都有做得好的企業,關鍵是用什么眼光去看待這一切,你率先做了哪些布局。
江蘇大唐紡織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長 唐利剛
供給側改革十分重要,但一定要讓社會各個層面的人深刻理解“互聯網+”和實體經濟各自的重要性和關聯性,才能少走彎路,共同發展,特別是青年創業者,以免行將踏錯。
3.2供給側之我思
南通東帝紡織品有限公司 董事長 葛榮德
中國經濟在長時間里注重的是高速增長需求,經濟發展的方式相對來講比較粗放,現有的產品市場現象是,中低端產品嚴重過剩,而高端產品又供給不足。這種現象已是發展的瓶頸,只有進行結構性的改革。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需要新的增長點,需要結構性改革來推進。因而也就有了我們如今所談論的加強供給側改革。
就現在而言談論供給側政策發布誰會受益或者是誰受益更多,一時還很難定性,但有一條是必然的,誰理解了供給側政策的內涵,誰按這個思路去做自己企業,誰一定受益。
那什么是順應供給側政策的思路呢?
我認為,紡織產業的生產方式做到綠色低碳這是企業自身的基本需求。紡織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柔性化已是互聯網時代的硬性需求。紡織企業生產不能做到綠色低碳今后是不能生存的,無論是從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還是生產成本來講,都將是無法承受的。
此外,“互聯網+”對社會、對產業結構、對生活、生產方式已經帶來巨大改變,后面還有更多更大的改變,萬物智能,萬物互聯已經離我們不遠。
鑒于以上認識,我們對以上兩方面工作做了充分有效的準備工作。
作為色織企業,在綠色低碳生產方面,我們改變了傳統色織面料的生產流程,運用原液著色纖維,用多元色紡的方法紡出有色紗線,使紗線不染色或大量減少染色需求等方法,很好地實現了節能減排的基本要求。
在數字化、智能化方面,我們已完成設備智能的基本改造,企業生產、經營,產品開發的必要軟硬件已經基本到位,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已在完善中。
除此之外,產品與服務個性化的趨勢,也是我們企業如今正在面對的新課題,更是今天的生產型企業需研究透徹的課題。不同企業生產不同的產品,有著不同的定位需求。我們是生產色織面料和服裝產品的。面料方面,憑借我們面料本身品種有特色、品質較高檔,有自主開發設計能力的優勢,我們的定位是專為中高檔定制服裝企業專供高檔特色面料,以我們的面料,為服裝加分。在服務個性化上,我們也已經做了很多的基礎性工作,也已經有能力為我們的面料客戶提供具有個性化服務。
企業轉型升級必然會經歷陣痛,但只要決心大,目標堅定
則痛苦并快樂著。作為企業,我們也看到政府每年無論是在資金,還是政策上的投入和支持都是不少的,所有地區的政府對產業的支持不缺力度,要說缺的方面在于把錢用得更準確,現在的支持方式未必有大效果。在這方面我所抱有的期待是,政府要務實轉變觀念,在今后考慮對產業的扶持政策方面,要有更多策略性的思考,要大力扶持企業先做強再做大,要大力扶持企業自主創新,尤其是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項目,扶持是選好重點支持到位,而不是蜻蜓點水,渠道大家都有,重要的是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在我看來,這些才是值得我們企業家與政府需要去思考的事。
江蘇金辰針紡織有限公司 董事長 殷金華
個人認識正是因為我國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現在遇到了嚴重的產能過剩,所以政府提出供給改革。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怎么改。現如今,我們不能回到計劃經濟時期。針對當前的現狀,我國可以有的產業模式有二種,一個是內銷,一個是外銷,國際商業模式就是供給側改革的落腳點,外貿企業以銷定產,內銷以產定銷,08年以后政府銀行大力推動下,這幾年從事外銷的企業穩步發展。至于內銷,自然離不開政府制度的制約、政策的扶持。政府要建立好規則,把信用體系建議好,市場自然也會有其自動調節的機制。
昆山凱意織針有限公司 總經理 錢銘
去產能的關鍵問題,我認為是嚴把質量關,現在市場競爭有種無序競爭的感覺,惡性競爭發生了,沒有部門去管理。市場需求產生了認知跟不上的問題,市場飽和了,大家去比價格而不是比質量。供給這一塊,因為不規范的競爭又沒有相關的法律來保障,形成供大于求的狀況。中國制造業將來的唯一的出路還是要靠產品質量,只要質量提高了,產品才能在市場上生存下來,這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3供給側之我行
盛虹集團 董事長 繆漢根
2015年,紡織品市場整體受困于需求低靡、產能過剩。經過3年多的調整,宏觀經濟環境仍處于探底過程,行業需求端仍未明顯好轉,去庫存仍是行業頑疾,市場競爭日趨惡化,導致價格戰愈演愈烈。供給側政策的發布無疑是個福音。它既可以推動企業投入結構和增長更加合理,引導經濟結構優化,又可以促進技術創新動力的增強,進而全面提高企業生產率,將有效解決紡織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出對于紡織服裝業去庫存和去產能帶來的影響最為直觀。其一,供給側政策提倡進行有效投資,將促使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產能計劃,避免盲目發展,造成資源浪費;其二,政策表示要全面提高標準化水平,完善質量監管體系,這對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升級有較大幫助;其三,政策還強調創新,創新是企業去庫存的重要途徑。
隨著未來供給側政策的進一步切實落地,作為紡織企業,最直觀的還是希望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化解產能過剩。要更多從供給側著手,促進產業升級,淘汰產能落后企業,要進一步推動市場化的兼并重組,通過優勢企業發揮主導作用對生產力重新整合,提升整個產業的供給效率。同時,幫助制造型企業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稅費負擔、財務費用等。政策上如果能對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方面給予一定的稅收和政策上的優惠,也將鼓勵企業,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就行業而言,紡織產業向綠色低碳、數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發展。對于企業來講,也意味著需要經歷調整與改革的艱辛和痛苦。應對于此,我們在發展方向上率先進行規劃,一方面建立面向市場的創新體系;一方面,持續推進企業兩化融合建設,此外,盛虹還借助大數據平臺,助力信息化管理。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對于生產企業的反應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立面向市場的創新體系也是必不可少。我們集團的創新研發應該不僅僅要立足企業自身,更要從市場需求出發,強化市場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建立起集前沿技術研究、流行趨勢把握、市場銷售應用、終端客戶體驗于一體的綜合式、立體化的創新體系,積極轉化和應用技術成果,在生產經營中實現技術
和其他生產要素的高效利用和優化組合,促進我們的新產品、新技術的商品化和產業化,成為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的主體。
建立智能工廠無疑是未來企業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們集團兩化融合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盛虹股份下屬國望高科承擔了國家工信部“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項目”,項目在直接紡聚酯生產線上采用智能加工系統進行滌綸長絲的生產,包括紡絲智能加工和加彈智能加工,建立起智能化、信息化的聚酯生產的現代化樣板企業。通過機器換人、導入物聯網技術,智能化項目實施后,年平均節省成本1500萬元,用工率減少34%,故障率減少55.9%,人員單產提升29.8%,產能提升33.06%,作業精準性、成功率也顯著提升。“機器換人”策略的實施,使企業先進的工藝裝備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以先進控制與優化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相結合。下一步,盛虹將循序漸進,充分利用信息化和自動化控制技術,進一步加強兩化融合,提升產品的智能化水平,成為行業內乃至國際上智能工廠、智慧企業的示范者。
經過這幾年企業的兩化融合建設,我們集團也已經具備良好的信息化基礎和管理基礎,涵蓋了包括研發、生產、采購、財務、銷售等企業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套大數據平臺。下一步,我們將有效利用大數據平臺,對內部管理、市場行情等環節進行有效分析,實現企業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最終達到整合企業各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企業內部管理成本的作用的目的,實現企業健康高效運行。
努力提升自己,是我們應對供給側改革的方式方法。
蘇美達輕紡公司 副總經理 林學虎
蘇美達輕紡公司堅持貿工技相結合發展思路,以國內外貿易和自主品牌建設為主體,創建和發展自主品牌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戰略選擇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中央經濟會議提出供給側改革,給個性化自主品牌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發展契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將要努力抓住這一戰略發展機遇。在供應鏈方面,我們正在著力構建“高端產品在長三角、中端產品在中西部、中低端產品在東南亞”的產業梯度和格局,同時,我們秉持全球視野理念,拓展全球市場,整合全球資源,打造新一輪全球競爭新優勢。
江蘇開利地毯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蔣錫生
我們對“加強供應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也許并不深刻,但是市場的個性化趨勢是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的。我們企業一直著重圍繞產品剛性需要地區,緊貼客戶的消費需求進行布局,做了不少工作。我們認為,未來兩年國內消費將進一步趨緩,圍繞“一帶一路”走出去擁抱全球化成為企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國內市場我們也做了一定規劃,我們生產的鋪地類產品,在新疆、西藏、蘭州等地需求穩定,這些地區是國內市場的需求剛性地區,我們計劃2016年在新疆增加投資,這是個5億元的項目,從原材料開始覆蓋全產業鏈,定位中亞地區消費喜好,有目的地生產他們喜愛的鋪地產品。
最近將抽時間到中亞地區再去走一遍市場,到土耳其去看看他們產品的競爭力,和我們在新疆生產的產品進行比較,看看到底有多大的差異。我們已與一家新疆企業、一家土耳其企業在洽談,看看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占領中亞等地市場,打造我們的核心競爭力。當然,這種合作還需要時間去溝通。
產品結構,一方面根據當地需求層次進行分類,更重要的還是要發展高品質、高品位、高附加值的產品。從引進設備、項目規劃等都要體現世界水平,要做就要做好,目標就是要和土耳其產品去競爭,如果這個目標達成,中國地毯業應該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龔 雯,許志峰,王 珂.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N].人民日報,2016-01-04(第2版).
[2] 徐長杰.“供給側”釋放紡織經濟增長潛力,行業新聞獎名單出爐[J].紡織服裝周刊,2015-12-28.
對話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識別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