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聲東 陳阿瓊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風濕免疫科,浙江寧波 315003
?
Bcl- 2基因多態性、IL- 21單核苷酸多態性與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性的相關性分析
李聲東陳阿瓊
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風濕免疫科,浙江寧波315003
[摘要]目的研究Bcl-2基因多態性、IL-21單核苷酸多態性與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性的相關性。方法隨機選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00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實驗組;選取健康研究對象200例,分為對照組。觀察兩組研究對象Bcl-2主要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分布以及IL-21單核苷酸多態性rs2243188位點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分布與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癥狀的關系和Bcl-2與IL-21協同作用分析。結果兩組研究對象Bcl-2主要基因分布差異明顯,部分基因類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研究對象Bcl-2常見等位基因分布差異明顯,部分基因類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IL-21單核苷酸多態性rs2243188位點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分布與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癥狀密切相關;同時攜帶Bcl-2 195 bp和IL-21 138 bp易感等位基因的個體較單獨攜帶Bcl-2 195 bp或IL-21 138 bp易感等位基因的個體患病的風險性更高。結論Bcl-2基因多態性、IL-21單核苷酸多態性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密切相關,致病原因可能為兩者直接參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部位或附近某個易感位點存在連鎖不平衡,兩者易感等位基因分布在決定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性中存在協同作用。
[關鍵詞]Bcl-2基因多態性;IL-21單核苷酸多態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性;相關性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疾病,發病原因一般包括家族遺傳、生活環境以及免疫系統異常,該病涉及全身多個系統和器官[1],其主要特征為免疫系統異常、多種自身抗體生成、補體活化以及免疫復合物沉積[2]。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于17~48歲的育齡女性,其臨床癥狀復雜多樣,并且極易反復發作,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了嚴重的影響[3]。目前,醫學界廣泛開展了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機制的研究,但具體原因尚不明確。為了進一步探討研究Bcl-2基因多態性、IL-21單核苷酸多態性與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性的相關性,本研究隨機選取了2012年5月~2015年5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00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進行研究,現將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00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實驗組,其中男20例,女180例,年齡25~72歲,平均(41.25±2.55)歲。另選取同期健康研究對象20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24例,女176例,年齡24~71歲,平均(41.55±2.45)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
1.2診斷標準
所有實驗組選取研究對象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修訂的系統性紅斑狼瘡分類標準[4],患有顴部紅斑、盤狀紅斑、光過敏、口腔潰瘍、關節炎、漿膜炎、腎臟病變、神經系統異常、血液學異常、免疫學異常、抗核抗體中四項以上者即可確診為系統性紅斑狼瘡。
1.3納入及排除標準
1.3.1納入標準實驗組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對照組納入標準為:①不符合系統性紅斑狼瘡分類標準中的任意一條;②研究對象本人以及其直系親屬不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③無重大疾病及家族史;④未長期使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劑等藥物。
1.3.2排除標準實驗組排除標準為:①患有其他全
身性疾病者;②意識不清晰無法完成調查表者。
1.4研究方法
具體過程如下:①抽取兩組研究對象外周靜脈血5 mL,放置在抗凝管中,運送過程中注意對樣本進行避光、保溫(溫度應控制在1℃~4℃之間)以及防止溶血等措施,隨后提取所有樣本的基因組DNA,置-80℃的低溫冰箱中存儲備用;②對Bcl-2以及IL-21微衛星引物設計和合成,在基因數據庫中通過輸入序號找到Bcl-2及IL-21基因端的序列,取其ATG密碼子端上游570 bp處的一個微衛星標記,完成引物合成之后,對其進行去離子水溶解,配置成10 pmol/μL濃度,并在-20℃的環境下進行避光保存;③聚合酶鏈反應體系擴充:聚合酶鏈反應體系包括去離子水2.02 μL dNTP 0.2 μL,Bcl-2及IL-21正鏈引物0.2 μL、負鏈引物0.2 μL,Tsp DNA聚合酶0.05 μL,DNA模板2.5 μL。聚合酶鏈反應循環設置:95℃變性2 min,之后94℃變性1 min、60℃30 s、72℃15 s,共進行35個循環,最后一個循環72℃9 min,并在5℃的溫度中進行保存;④配置濃度為5.8%的Long Ranger變性凝膠,對聚合酶鏈反應的生成物按照1∶10的比例進行去離子水稀釋后,取1.5 μL和3.5 μL Loading Buffer混合均勻之后進行95℃變性3 min,并放置在冰上;取4 μL在36孔鯊齒書上上樣。使用ABI373進行電泳和檢測,參數設置為Genescan模式、電流20 mA、電壓1500 V、功率30 W,并將溫度控制在40℃,在上下電泳槽中放置1× Tris硼酸緩沖液。
1.5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研究對象Bcl-2主要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分布以及IL-21單核苷酸多態性rs2243188位點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分布與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癥狀的關系和Bcl-2與IL-21協同作用分析。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采取χ2檢驗;P<0.05為差異統計學意義,并對Bcl-2與IL-21協同作用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2.1兩組研究對象Bcl-2主要基因頻率的分布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兩組研究對象Bcl-2主要基因分布差異明顯,部分基因類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Bcl-2主要基因分布對比[n(%)]

表2 兩組研究對象Bcl-2常見等位基因分布對比[n(%)]

表3 IL-21單核苷酸多態性rs2243188位點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分布與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癥狀的關系[n(%)]
2.2兩組研究對象Bcl-2常見等位基因頻率的分布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兩組研究對象Bcl-2常見等位基因分布差異明顯,基因型191、193、195、197以及20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IL-21單核苷酸多態性rs2243188位點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分布與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癥狀的關系見表3。
2.4Bcl-2與IL-21協同作用分析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同時攜帶Bcl-2 195 bp和IL-21 138 bp易感等位基因的個體較單獨攜帶Bcl-2 195 bp或IL-21 138 bp易感等位基因的個體患病的風險性更高,見表4。

表4 兩組研究對象Bcl-2與IL-21易感等位基因協同作用分析對比[n(%)]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由多種病因共同導致的一種復雜的結締組織性疾病[5],一般認為該病與遺傳、生活環境以及感染和藥物等有關,但具體病因尚不明確[6]。細胞因子是淋巴細胞或者單核細胞等受到刺激而生成、分泌出的一類具有生物學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物質[7]。當淋巴細胞出現非正常活化和增長時,會產生多種自身抗體、細胞因子會表達異常[8],進而導致人體免疫系統調節紊亂,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以及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9]。
Bcl-2具有抑制或者延緩一系列刺激誘導的細胞凋亡的作用[10]。在過度表達Bcl-2的轉基因生物體內,B細胞存活時間得到延長,容易引發大量自身抗體[11],并出現狼瘡樣腎小球腎炎[12]。有臨床研究指出[13],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尤其是處于活動期的患者,體內淋巴細胞過度表達Bcl-2基因,表明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淋巴細胞可以逃逸細胞凋亡。并能夠處于活化增殖的狀態,引起自身免疫系統的失常[14]。
IL-21單核苷酸在細胞信號的轉導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能夠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生理學機制中起到重要作用[15]。IL-21具有促炎和抗炎作用[16],同時,IL-21可以刺激B細胞分化產生抵抗DNA的自身抗體[17],而ds-DNA抗體又能夠發揮反作用,刺激IL-21的增加[18],兩者互相作用,導致了病情的發展[19]。根據IL-21的這一特性,可以將其作為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診斷標準和治療效果觀察指標[20]。
在本研究中,通過使用熒光標記衛星分型技術對200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以及200例健康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對比,并對Bcl-2與IL-21協同作用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可以發現,兩組研究對象Bcl-2主要基因和常見等位基因分布差異明顯,部分基因類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IL-21單核苷酸多態性rs2243188位點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分布與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癥狀密切相關,同時攜帶Bcl-2 195 bp和IL-21 138 bp易感等位基因的個體較單獨攜帶Bcl-2 195 bp或IL-21 138 bp易感等位基因的個體患病的風險性更高。
綜上所述,Bcl-2基因多態性、IL-21單核苷酸多態性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密切相關,致病原因可能為兩者直接參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部位或附近某個易感位點存在連鎖不平衡。Bcl-2基因多態性與IL-21單核苷酸多態性易感等位基因分布在決定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性中存在協同作用。由于本研究選取的患者處在不同的疾病階段、部分患者仍在使用治療風濕病的藥物,所以對本研究的研究結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作用。此外,本研究選取的樣本數量較少,研究結果可能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更廣泛、更深刻的與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性的研究將在以后得以開展。
[參考文獻]
[1]朱國軍,宋曉霓,李曉春.系統性紅斑狼瘡1例診治回顧[J].中國鄉村醫藥,2014,12(14):45,52.
[2]張治平.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腎臟改變與臨床表現相關性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5,16(5):20-21.
[3] Brunner HI,Feldman BM,Bombardier C. Sensitivity of th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ritish isles lupus assessment group index,and systemic lupus activity measure in the evaluation of clinical change in childhood-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2009,42(7):1354-1360.
[4]鄭藝青.系統性紅斑狼瘡ACR分類標準對照研究[D].福建醫科大學,2013.
[5]楊靜,劉志紅.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標準的發展[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13,31(2):153-157.
[6]王福祖,馬輝中,周春言,等.狼瘡Ⅰ號方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37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43(23):278-281.
[7]劉海燕,宋振嵐,王紅江,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骨髓基質細胞生長特性與相關細胞因子的表達[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69(40):7871-7875.
[8]董朝玲. FcγRⅢa單核苷酸多態性單倍型以及拷貝數與系統紅斑狼瘡的相關性研究[D].揚州大學,2014.
[9]楊光成,和煥先.系統性紅斑狼瘡15例誤診分析[J].中國鄉村醫藥,2005,13(5):33.
[10]孟德芳,張繼云,孫凌云,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凋亡相關研究[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1,15(7):468-471.
[11]趙麗娜,陳靜,趙杰,等. PDCD5與Bcl-2在系統性紅斑狼瘡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的表達[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12(3):319-320.
[12]唐小云,鞠寶玲,張曉莉,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凋亡的變化及其機制[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9,10(4):342-343.
[13]藍艷,郭靜.白細胞介素-21與系統性紅斑狼瘡之關系研究進展[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15,7(2):127-131.
[14]陳京京,王丹丹,馮學兵,等.白細胞介素-21及地塞米松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濾泡輔助性T細胞表達的影響[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3,17(10):657-660.
[15]陳雅迪,鄭樂婷,尤欣,等.白細胞介素-21在狼瘡腎炎患者腎臟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25(7):2813-2817.
[16]許可. SOCS1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及其mRNA水平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相關性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2013.
[17]潘發明.中國漢族人群免疫球蛋白受體家族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關聯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2006.
[18]鄔俊勇.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與IgA腎病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
[19]楊小蕾,鄧丹琪.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研究進展[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1,13(2):12-14.
[20]溫成平,范永升,許志良,等.解毒祛瘀滋陰藥并用激素對系統性紅斑狼瘡T細胞亞群Bcl-2基因表達的干預作用研究[C].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200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Bcl-2 gene polymorphism, IL-21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nd susceptibility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LI Shengdong CHEN Aqiong
Department of Rheumatism and Immunology, Lihuili Hospital of Ningbo Medical Treatment Center, Ningbo 31500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Bcl-2 gene polymorphism, IL-21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nd susceptibility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200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who received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5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n 200 healthy subject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cl -2 major genotypes distribution, allele distribution, IL -21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rs2243188 locus and its genotypes distribution and clinical symptom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were observ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hich and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Bcl-2 and IL-21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major genes of Bcl-2 in the two groups of study subject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partial gene typ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ommon alleles between the groups of research subject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partial gene typ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allele gene of IL-21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rs2243188 locus and its genotype distribution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he risk of disease of people who carried with 195 bp Bcl-2 and 138 bp IL-21 susceptible allele genes was higher than those who carried 195 bp Bcl-2 or 138 bp IL-21 allele gene alone. Conclusion Bcl-2 gene polymorphism, IL-21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may be that both the two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or there is a 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the vicinity of some susceptible locus.
[Key words]Bcl-2 gene polymorphism; IL-21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usceptibility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orrelation
收稿日期:(2015-09-16)
[基金項目]浙江省寧波市第二批科技項目(2015A610179)
[中圖分類號]R5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01(201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