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萌,黃宣樺
(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81)
?
“互聯網+”發展現狀的倫理反思
胡曉萌,黃宣樺
(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81)
摘要:互聯網在中國發展的第三階段就是現在的“互聯網+”時代。失控的創業潮、傳統企業的互聯網轉型迷霧、互聯網電商的迷藥、互聯網寡頭、被妖魔化的大數據這五個方面代表和反映了“互聯網+”發展的亂象與倫理問題。對“互聯網+”發展現狀的倫理反思是新時代道德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將有助于我國“互聯網+”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互聯網倫理;大數據
如同前兩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和電力一樣,互聯網作為信息革命的成果,在推動人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的發展方面有著顯著的效果。“互聯網+”在中央的正式會議中不斷被提出,在社會各界也引發了熱議,并滲透到各個行業領域。但是在“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亂象叢生,“互聯網+”這個概念甚至被濫用,一些違反互聯網倫理的現象廣泛存在。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對于“互聯網+”缺乏一個準確的認識。
一何為真實的“互聯網+”
回顧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我們發現中國的第一代互聯網與中國的主體經濟乃至中低端制造業沒有任何關系,其主要由門戶、游戲、搜索和社交組成,用戶主體是受過高等教育、喜歡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而大部分人則被隔離在外,互聯網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只是一個時尚的概念、名詞、符號。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的用戶主體也在不斷擴大,大眾需求也趨于多樣化,互聯網從第一代走向第二代成為了必然趨勢。
第二代互聯網的角色從“高傲的獨行俠”轉變成為“最佳合伙人”。這一階段中,傳統企業借助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優勢,高效率地進行信息的獲取、發布、互動等,構建成通用型的互聯網應用企業,中國企業“+互聯網”走上舞臺。互聯網也開始成為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工具,并全方位滲透進傳統的消費、娛樂、民生、醫療、交通、金融等各個領域,人們一步步接受互聯網的重構并進入深度“互聯網化”。
現階段當屬第三代互聯網,即“互聯網+”,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技術應用為基礎,互聯網進入到商業生態的系統中,正從第三產業向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滲透,深入到實體經濟中,與此同時傳統產業在面對互聯網呈現出順勢而為的融合發展趨勢。而未來的發展必然是以物聯網廣泛應用為主要特征的互聯網經濟階段,人、工業設備與計算機網絡相連接,信息網絡和設備聯接設計、制造、流通、消費等經濟活動的所有環節,構成全球賽博空間[1]。
2015年“兩會”,馬化騰的人大提案中表示:“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臺為根本,通過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并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構建連接一切的新生態。”[2]4月29日,馬化騰在騰訊舉辦的“勢在必行——2015‘互聯網+中國’峰會”上發表的演講中提出,互聯網僅僅是一項技術,是一個傳輸的工具,而“互聯網+”則是一種能力,而互聯網到“互聯網+”,何以從一種技術工具轉化成能力呢?因為互聯網與“+”結合而激活的“信息能源”。2015年3月,阿里研究院發布中國第一個《“互聯網+”研究報告》,系統地研究了什么是“互聯網+”、“互聯網+”的基礎和核心內容,報告認為:“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互聯網+”的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內涵根本上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互聯網+”的過程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推動各產業的互聯網化,“互聯網+”的動力在于云計算、大數據與新分工網絡[3]。
二“互聯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倫理反思
在“互聯網+”全力加速中國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同時,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值得人們警醒與反思,本文將從失控的互聯網創業潮、企業的互聯網轉型迷霧、互聯網電商的迷障、互聯網寡頭、被妖魔化的大數據四個方面來說明當下的發展亂象。
(一)失控的互聯網創業潮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全民創業,以創業拉動經濟發展,同時結合“互聯網+”這趟列車,實現國富民強。然而互聯網下的創業潮凸顯出以下幾點問題:(1)補貼燒錢盛行。O2O行業在生活的各個領域跑馬圈地,創業者為了迅速占領市場,以補貼的方式迅速聚集用戶,而這樣聚集的用戶會因為企業停止補貼而迅速流失,持續補貼則使企業面臨倒閉風險;(2)創業泡沫。劉強東一次在內部分享說,創業已經瘋狂到業務不順利也可以創業,有一家互聯網公司瀕臨倒閉,但不愿意付錢遣散工人,付170萬給員工創業,幾個月后這幫人又融資了,估值2億美金,他們做二手車買賣,但是到B輪只有2輛汽車交易,而且是內部員工買的;(3)不理性創業。很多人覺得自己有個不錯的點子,然后找幾個網路技術人員就開始了互聯網創業,這樣的創業不絕如縷,造成了外界對創業成功率極低的一個認識,甚至有些創業者的創業完全是為了騙取風投的資金,所以很多人都說,如果說創業者都瘋了,不如說瘋子都來創業了。而這一切的后果就是創業公司的不斷大批量的倒閉,據不完全統計,餐飲外賣、出行、汽車、美業、旅游和教育已經成為倒閉的重災區,這其中以O2O運營模式的企業居多,這就是失控的互聯網創業潮。
在互聯網大潮下,在國家政策方針的指引下,創業儼然成了21世紀的淘金潮,人們趨之若鶩,而背后是這個社會的急功近利,這無疑有悖互聯網倡導的創新、共享精神,正如弗洛姆認為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得到推廣普及并深入人心,“經濟沖動力”繼續膨脹,而人的“宗教沖動力”卻損耗殆盡,這樣一來,人的聚斂財富的欲望竟至喪心病狂、道德淪喪的地步,人類逐漸遠離了道德、價值的追求,而變得越來越相互隔絕、自私自利、精神空虛,生活在享樂、縱欲、沖突、空虛的占有性社會中。
(二)傳統企業的互聯網轉型迷霧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以互聯網信息技術作為手段,來實現互聯網與各行業的融合,實現產業的升級,創造出新的產品、業務和模式,最終實現企業的互聯網化的,從而達成萬物互聯的社會新生態形式。因此,面對互聯網的洶涌來襲,傳統企業都陷入了互聯網恐慌,企圖積極地擁抱“互聯網+”,進行企業轉型,以換得長久生存。
但是很多傳統企業在實施互聯網轉型的過程中,忽略互聯網本身的特質,認為只要給企業配備網絡新媒體、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營銷創新等互聯網武器,企業就算是互聯網轉型了,這實際上是進入了一個很大的誤區。關于互聯網本身的特質包括:資源上稀缺性變成流動性;傳播上傳統單向傳播轉化成互動模式;傳播渠道上摒棄層級化,提倡平臺化。《連線》雜志曾發文認為:新媒體是所有人和所有人雙向傳播,說的正是這樣的情況[4]。而互聯網研究機構將互聯網傳播、互聯網營銷等知識體系化,升級成為互聯網的產業哲理。回顧歷史,在任何新興產業發展中,都會伴隨產生該產業的產業哲理,例如,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化思維盛行,效率、標準、規模等在現代社會已經逐漸被淘汰的管理理念,在當時是優于農業時代的產業哲理的一種先進且有效的產業哲理。所以,眼下盛行的互聯網的產業哲理,也僅僅是在當下這個時代具有其先進性和有效性。企業的互聯網轉型是正確的方向,應接受互聯網的產業意識形態,調整自身的企業結構和理念,擁抱互聯網,然而在互聯網的洶涌澎湃之下,急于求生,尋求互聯網轉型,則不能簡單地照搬互聯網企業的模式。
(三)互聯網電商的迷藥
淘寶天貓、京東、亞馬遜、唯品會、聚美優品等互聯網電商企業的知名度可能會強過很多市值很高的傳統企業,足以可見互聯網電子商務現在發展勢頭之迅猛、姿態之高調。從2009年開始淘寶推出“雙十一”開始,每年“雙十一”的成交速度、成交額都會不斷創下新紀錄,2014年11月11日活動開場3分鐘,阿里平臺成交額突破十億。如今電商行業普遍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各方媒體的熱捧和消費者的追逐,相對于其他國家,中國的電商行業欣欣向榮。但電商帶來的也并非全是好的。
一是電商行業真的對消費需求起到了刺激作用嗎?麥肯錫公司就曾發布報告稱,“中國電子零售業不僅僅是線下零售業的替代渠道,而且能夠刺激增量消費。讓中國從以投資為導向的社會向以消費為導向的社會轉型”[5]。但事實并非如此,第一:電商行業的銷售總量增長只是線上的一部分,線下會相應地減少,市場總體規模并未增加,但各地出現的大型商場蕭條甚至關門的情況,足以說明電商占有了相當一部分原本屬于傳統線下的銷售市場;第二,例如“雙十一”、“三八女王節”等電商瘋狂創造的購物節,能否持續有效地拉動內需還有待考察,而電商市場充斥的偽劣商品一直為人詬病,讓中國制造蒙上陰影。
二是電商對于商業生態是一個建設者還是破壞者?阿里巴巴在IPO招股書中強調,阿里不僅是在經營企業,而是在建立一個商業生態系統,并且擔任管家的角色,讓這個商業生態繁榮、平衡地發展,讓這個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所用成員獲利。實際上,電商在一開始就扮演著一個對傳統商業生態破壞者的角色:(1)價格破壞者。電商的B2C、B2B、C2C模式在設計之初就著力于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達成交易,減少中間環節,以節省成本,讓消費者能得到實惠。但是這種“低價走量”的情況卻令生產者的利潤空間逐步被壓縮,很多工廠為了生存不得不通過降低產品的質量標準來爭取利潤空間,一時間產品的質量問題大面積爆發,至今關于淘寶的假貨事件還被廣大消費者關注;(2)品牌破壞者。以淘寶為例,大量地域內的中小企業在浩瀚如海的商品信息中被淹沒,短期內很難改變,難以在電商生態中立足,同時一些無名企業為了能在淘寶頁面占據有利位置,賄賂淘寶員工,達成內幕交易,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淘寶“店小二”事件;(3)消費心理破壞者。人的消費心理往往與零售形態有直接關系,消費者消費行為中的非理性成分隨著諸如場面大、人氣旺之類的刺激而成正比,而電商行業正是抓住這點,通過價格戰、瘋狂造購物節等方式,調動消費者的心理能量,導致大量的非理性購買、沖動消費。以此來看,電商對社會的影響是否是進步的,實難判斷。
(四)互聯網寡頭
互聯網最大的特點是其內容、傳輸、服務都是一種“無限”的狀態,從而構成一個雙向互動的、自由共享的平臺[6]。搭建平臺,打造產業生態圈都是多數互聯網企業的一個發展方向,谷歌、蘋果、騰訊、阿里等是全球知名互聯網企業,而“平臺化”、“生態圈”已經成為了這些互聯網巨頭的榮譽。隨著信息安全隱患逐漸被人們重視,對于互聯網巨頭的忌憚也在加深。“平臺化”、“生態圈”是“雙刃劍”,互聯網企業打造平臺和生態的目的在于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加便利地進行信息的交流、獲取和生產,但是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有可能會通過其提供的完美服務來影響甚至控制人的行為、思想,變成類似于電影里的“黑暗組織”。互聯網企業通過構建平臺,通過平臺的力量打破傳統媒體的壟斷之后,這些平臺會不會形成一個新的壟斷呢?以“大數據”為例,互聯網企業瘋狂占領市場的同時,都以提供更好的服務為名大肆收集用戶數據,研究用戶行為習慣,甚至有的出賣用戶信息,大數據成了他們商業獲利或者擴展商業領域最有利的武器。平臺和生態構建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信息流通的自由平等,符合開放與共享的互聯網精神,而如今,很多互聯網企業作為平臺生態圈的建設者和擁有者,企圖通過掌握手里的這把武器來獲取更多的數據信息,實現利益最大化。互聯網儼然成為了各個互聯網企業廝殺的角斗場,企業聯合大資本構成的寡頭已現雛形。諸如微軟、谷歌、蘋果、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都有被爆出侵犯、泄露用戶隱私以及信息安全問題。互聯網時代瞬息萬變,雅虎、新浪、盛大等上一代互聯網巨頭逐漸勢微,新一代互聯網巨頭以生存為首要目的,所以資本、利益、擴張、占有、控制不得不成為他們借以生存的手段,這就是互聯網江湖的寡頭時代。效率最優的技術主義、利潤最高的資本主義、規模最大的產業主義,是寡頭生存的三個基本邏輯[7]。在這樣的生存邏輯之下,主張自由、平等、共享的互聯網精神能否被堅守下去,是互聯網企業面對的難題,也是互聯網從業者和關系到切身利益的人民需要關心的問題。
(五)被妖魔化的大數據
信息(數據)是“互聯網+”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大數據是“互聯網+”的重要動力,這是得到普遍認知及認同的,筆者則從大數據在互聯網發展中如何應用的角度探討大數據的被妖魔化。涂子沛于2012年出版《大數據》,科普了大數據的由來、發展變革和未來的趨勢,引起了社會對大數據的關注。而后諸如阿里巴巴、百度等有實力的互聯網企業開始在大數據發力,以達到精準營銷的目的,此后大數據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不得不提的一個概念。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數據開始出現了“妖魔化”。
第一,數據量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而非突然出現。涂子沛曾表示,早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就有人提出“大數據”的概念,進入21世紀后,信息系統的普遍應用,人類生產制造出來的數據急劇增長,學術界就開始嘗試給“大”進行定義,隨后數據量以一種更加迅猛的幾何級速度遞增,這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認知的“大數據”[8]。人類文明與數據從來都不曾隔離過,人類從數據的獲取提煉,上升到知識的獲得、使用和傳播,由來已久;數據的處理方式也隨著數據量和技術的革新,經歷著由數據庫、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到大數據的進化過程;數據的應用也不斷滲透到各個行業。人類文明和數據的共同發展和進步是一種循序漸進和不斷積累的過程,由此現在社會對大數據的盲目追捧和過度神化都不是一種理性的態度。
第二,大數據是有效的,但不是萬能的。大數據技術的效用是廣泛認可的,但是數據處理技術的滯后性又是不容忽視的。現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數據量呈幾何級速度遞增,根據摩爾定律,未來的數據規模會超乎想象。同時,數據處理的技術的發展則沒用呈現相應的態勢,技術滯后是一個必然結果和客觀事實。在很多領域里面,大量數據垃圾、數據冗余都是處理技術落后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盲目地相信大數據的處理結果而去做決策反而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
第三,平臺與數據所體現的互聯網精神被利益遮蔽。平臺、數據的共享是互聯網共享精神的重要體現,互聯網打破信息的不對稱,將所有信息和數據整合利用,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然而當平臺和數據被以效率更高的盈利為目的來使用時,互聯網的開放與共享就變成了封閉和壟斷,那么大數據以及互聯網的扭曲發展則不可避免。
第四,大數據在互聯網行業的應用存在“信息孤島”的現象。現在很多的互聯網企業在企業宣傳中,稱掌握海量用戶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得出業務布局、產品規劃、商業模式等決策,甚至形成一套新的技術壁壘,有別于其商業競爭對手。但是由某個企業的數據構成的大數據顯然有違大數據的準則——數據庫之間可以實現自由流動和關聯,不能實現與外界數據的關聯流動,則是“信息孤島”。這種“信息孤島”現象,既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也不利于大數據技術的真正推進。
第五,大數據泡沫。從傳媒的角度來看,一個事物被追捧到極致,則出現泡沫的可能性就會很大。在互聯網行業,不斷被爆出一些企業侵犯竊取用戶的數據和隱私,企業再利用這些用戶數據實現企業的盈利。國外政府、機構在數據技術開發上秉持“挖掘越多,保護越多”的準則,而中國目前的大數據運用則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規監管。當有一天,政府將管控互聯網企業賴以生存的大數據運用,而如何在不侵犯用戶信息數據的情況下實現企業的正常運營,這對政府和企業來說都將是一件非常嚴峻的事情。
三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應在國家的倡導下,以積極的姿態來擁抱互聯網。國務院關于“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的出臺,其目的就是要抓住互聯網浪潮的勢頭,打造新經濟,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落實“互聯網+”行動,對互聯網發展的倫理反思是當前學界一個極為迫切的課題,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得出這一論斷的前提有二:第一,在我國當前的經濟轉型期, 我們面臨的道德現實是,互聯網帶來的新的文明,解構著傳統的道德價值體系,而新的為大眾所普遍認同的道德價值體系一時還難以建構,在互聯網行業的發展中不斷出現的道德失范現象便是力證。第二,互聯網不斷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也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觀等。可以說,對于“互聯網+”的倫理反思既是當前社會道德建設中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急需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司.中國電子商務法律法規匯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全國兩會科技熱詞盤點[J].中國科技產業,2015,(4).
[3]阿里巴巴研究院.“互聯網+”重新定義信息化[N].光明日報,2015-10-16.
[4]牛根義.新媒體視角下信息傳播研究述評[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6).
[5]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China’s e-tail revolution[R].http://www.mckinsey.com,2013-03-09.
[6]黃升民,谷虹.數字媒體時代的平臺建構與競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5).
[7]黃升民,劉珊.“互聯網思維”之思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2).
[8]唐騁華,涂子沛.大數據時代[J].三聯生活周刊,2013,(1).
(責任編校:簡小烜)
The Ethical Reflection on the Internet Plus Development Status
HU Xiaomeng,HUANG Xuanhua
(Institute of Moral and Cultural Studi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Abstract: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of the Internet developmen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third phrase is the “Internet Plus”. It also analysis the wave of runaway entrepreneurship, the mist of Internet-transition for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the ecstasy of Internet E-business, the Internet-oligarchs and the demonized big data, which can symbolize and reflect the Internet disarray,besides, re-considerates in the aspects of their ethics.The ethical reflection on the Internet development is a great topic underlying new times background ethics moral reconstruction, which can facilitate Internet healthy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internet plus; internet ethics; big data
收稿日期:2016-03-01
基金項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互聯網+’的倫理問題探究”,編號:CX2015B143。
作者簡介:胡曉萌(1989— ),男,河南信陽人,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網絡倫理與科技倫理。黃宣樺(1993— ),男,湖南郴州人,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院碩士生。研究方向:先秦儒家倫理。
中圖分類號:B82-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6)03-0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