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土壤是全球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但自農業文明以來遭受了嚴重的有機碳侵蝕。土壤有機碳作為全球碳循環的核心要素,其含量的輕微變化便會引起土壤圈與大氣圈間碳平衡的明顯波動,從而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因此,農業土壤有機碳侵蝕動態研究一直以來備受關注。然而,近年來,科學界對于土壤侵蝕究竟扮演碳源還是碳匯的作用爭議不斷。導致該爭議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對土壤中易變的活性有機碳組分在復合侵蝕作用下的動態變化缺乏清楚的認知。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張建輝與河南理工大學聶小軍博士通過同位素侵蝕示蹤技術,研究了四川紫色土丘陵區坡耕地土壤再分配對活性有機碳組分的影響。結果表明:有機碳庫的侵蝕、沉積格局與顆粒有機碳(POC)與輕組有機碳(LFOC)的侵蝕傳輸有關,同時也證實了水蝕對LFOC的優先傳輸。耕作侵蝕導致的POC與水溶性有機碳(DOC)損失低于水蝕。研究還發現,相較于水蝕,耕作侵蝕能增加土壤有機碳的微生物同化利用,從而導致較高含量的微生物碳(MBC),該發現有助于理解侵蝕碳的動態替換。
2月22日,在美國愛利思達公司(Arysta LifeScience)總部,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文學與愛利思達公司全球市場經理保拉(Paula)女士、首席技術官喬治斯(Georges)先生共同簽訂了我國首個植物免疫蛋白質生物農藥——“阿泰靈”的海外獨家代理合作協議。
“阿泰靈”是植保所邱德文研究員領銜的蛋白質生物農藥研究團隊針對植物病害發生特點及植物抗性機制,經過數10年潛心研究而成的植物免疫誘抗劑類創制型蛋白質生物農藥,獲得國家專利和農藥登記,可綜合提高植物免疫力,調節植物生長,防治病毒病、真菌病害、細菌病害、生理病害等,增產效果明顯。2014年6月首次在國內市場上市,年銷量超過7 000萬元。該項科研成果以獨創性和優異的市場表現,代表了中國作物病害防治中的創新,獲得廣泛好評并通過了有機投入品認證。
作為中美第1個在農業領域進行作物病害防治和生物農藥代理經銷的合作開端,雙方表示充滿信心與期待。此次協議的簽訂,美國愛利思達公司獲得了植保所的植物免疫蛋白技術及相關終端制劑的使用和開發權,進一步補充了ALS在生物防治產品方面的投資增長需求,有助于為海外種植者提供更豐富的單劑和混劑產品。植保所希望通過與大型國際農藥公司的合作,推動“阿泰靈”在全世界快速推廣應用,成為科研成果走向世界的成功典范,開創跨國合作的新局面。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于2016年3月1日起實施,其中明確列出13類食用農產品禁止銷售。
這13類食用農產品分別是:使用國家禁止的獸藥和劇毒、高毒農藥,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的;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生物毒素、重金屬等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的;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摻假摻雜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獸、水產動物肉類;未按規定進行檢疫或者檢疫不合格的肉類;未按規定進行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使用的保鮮劑、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和包裝材料等食品相關產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被包裝材料、容器、運輸工具等污染的;標注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的;國家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銷售的;標注虛假的食用農產品產地、生產者名稱地址,或者標注偽造、冒用的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規或者食品安全標準的。
該《辦法》的實施,為加強劇毒、高毒、高風險農藥的管理提供了依據,對進一步規范農藥產品管理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月,在北京召開的“‘互聯網+農業’的碰撞與變革”主題座談會上,與會專家表示,偏遠山區發展農產品電商還存在三大難題,即專業人才缺乏、產品標準化受到制約和營銷價格難滿意。
“我國農村地域遼闊、村莊分散,特別是落后地區網上交易后,購銷產品量少而分散,給物流配送增加了難度。”全國政協委員吳鴻說。
專家建議,偏遠山區農產品電商要揚長避短,借勢而上。在產業發展起步階段,政府必須承擔起責任,推進光纖進村工程。同時,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規劃建設好物流園區,便于農產品冷儲、集散、流通。還要打造好線下平臺,開設相應的體驗館、實體店等,以功能完善的服務做好宣傳、促進消費。
由清華大學兩岸發展研究院與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聯合主辦的首屆兩岸“互聯網+現代農業”高峰論壇在京舉辦。來自海峽兩岸政界、學界、商界有影響力的領軍人才及種植養殖、食品加工、農村電商等領域的涉農企業代表300余人聚集一堂,探討“互聯網+現代農業”背景下的農業改革與創新,為促進兩岸農業合作貢獻智慧。
“農業是兩岸交流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大陸農業在規模、資源、勞動力等方面具有優勢,臺灣農業在科技、產業化和管理水平上有優勢,兩岸農業互補性強、交流空間廣、合作潛力大。”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提出,“隨著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深入融合,將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為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創造更多的機遇。”
農業部在遼寧省朝陽市召開了北方設施蔬菜生產現場會。當前,我國溫室設施總面積208萬hm2,居世界第一。然而生產技術水平低、缺乏標準、環境控制能力低等問題,制約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的提高。有數據顯示,我國設施蔬菜每667 m2產量4 553 kg,日光溫室蔬菜產量7 047 kg,是荷蘭產量的1/6。
會議提出在統籌協調北方城市冬季設施蔬菜開發與南菜北運基地建設的基礎上,力爭到2020年,北方城市冬季蔬菜自給率達到50%以上。為此各地要抓好5方面工作:繼續開展設施蔬菜開發試點,力爭建設一批標準化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示范帶動北方設施蔬菜提檔升級;大力推進設施類型標準化、種植模式標準化和質量管理標準化;優化蔬菜生產結構布局,構建合理運輸半徑,提高淡季蔬菜的供應能力;推進蔬菜產銷銜接,重點銜接產地市場與銷區市場;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重點扶持一批機制健全、作用發揮突出、規模相對較大的專業合作組織。
3月12日,第四屆北京農業嘉年華在昌平興壽草莓博覽園正式開幕。本屆活動新增“延壽生態觀光谷”板塊,重點突出“一帶一路”特色,注重國際交流合作,充分應用“互聯網+”等先進的農業科技,展示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成果,活動繼續以京津冀聯合辦會的形式開展,強化區域合作。58 d會期中,20項特色主題活動、200項互動體驗貫穿始終,力求為市民呈現一場全新的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都市現代農業盛會。
本屆農業嘉年華以“智慧農業,引領生活”為口號,以“自然、融合、參與、共享”為主題,以“惠民、興業、創品牌”為辦會目的,并堅持一二三產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致力于將北京都市現代農業信息化成果、農業生產、生態、休閑、教育、示范等多功能呈現在市民面前。本屆活動設置了“三館兩園一帶一谷”七大板塊,“三館”即精品農業館、創意農業館、智慧農業館;“兩園”即主題狂歡樂園、農事體驗樂園;“一帶”即草莓休閑體驗帶;“一谷”即延壽生態觀光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