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芬
(五蓮縣農業局,山東 五蓮 262300)
經過20多年的探索與發展,五蓮縣設施蔬菜已頗具規模,產量穩步提高,品種不斷優化,效益顯著提升。為了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做大做強設施蔬菜產業,全縣組織專業人員分赴多個鄉鎮,通過聽取鎮村有關負責人情況介紹、走訪大棚菜農等形式,對全縣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面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截止到2014年底,五蓮縣大棚蔬菜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 000 hm2左右,冬暖式蔬菜大棚總數達到6 000個。先后形成了裕利有機蔬菜五蔬園、大槐樹香菇、小峪林山水蔬菜、昊東生態農業示范園等精品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帶動全縣大棚蔬菜向精品、高端、安全的方向發展。
大棚蔬菜主要分布在許孟鎮、汪湖鎮、潮河鎮、洪凝鎮等鄉鎮,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許孟鎮的萬畝西葫蘆、蕓豆生產基地,汪湖鎮的萬畝大棚茄子生產基地,潮河鎮的千畝西紅柿生產基地,洪凝鎮的城郊雜菜生產基地。其中許孟鎮被授予“中國西葫蘆第一鄉”榮譽稱號,并在2013年被農業部授予“一村一品(西葫蘆)示范鎮”。
面對蔬菜產業“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的新格局,五蓮縣加快了域內蔬菜專業批發市場建設,先后建起了許孟院西瓜菜批發市場,潮河丹土西紅柿批發市場,汪湖茄子地頭批發市場;其次加快蔬菜加工企業的培育,依托蔬菜加工龍頭企業,開拓蔬菜產品的國際市場,現已擁有蔬菜加工企業9家,其中省級3家、市級4家;再次加快農村合作組織和市場中介機構建設,先后建立起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30多個,提高了菜農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市場開拓和抗御風險的能力。
大棚蔬菜生產具有明顯的效益比較優勢,其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率和創造的利潤遠高于大田作物。通過走訪許孟、汪湖部分大棚西葫蘆、大棚茄子種植戶得知,近兩年大棚蔬菜667 m2效益均在3萬元以上,2012年許孟鎮大柱子村封金東種植的占地0.2 hm2的大棚油瓜,年收入高達11萬元。
五蓮縣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占總面積的86%,如石場鄉、街頭鎮、戶部鄉、松柏鎮等鄉鎮,適合作物栽培的、成方連片的土地面積太小,且交通不暢、死角較多、運輸不便,不適合設施蔬菜的規模化發展。叩官鎮土壤質地以沙土為主,建造新型冬暖式蔬菜大棚,后墻極易坍塌;汪湖鎮土壤質地以黏土為主,夏天降雨較多時大棚容易形成內澇很難排水,必須延后定植期,極易錯過蔬菜的最佳上市時間,降低大棚蔬菜的效益。
農民有發展的愿望,但苦于無資金。建設一個占地0.2 hm2的冬暖式大棚,需要一次性投資6萬~10萬元,普通農戶很難一次拿出。其次土地流轉困難,以一個占地1 333 m2中等大棚為例,最少也需要流轉3~4戶的土地,發展大棚所用的土地都是糧食產量較高的田塊,很難協調,這將是一個長期、極難解決的問題。還有勞動力短缺問題,目前農村壯勞力大都外出打工,從事蔬菜生產的多為婦女和老人,這給新品種應用及新技術推廣等帶來不小困難。
目前鄉鎮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逐漸減少,其中一部分又被抽調兼職其他工作,專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人員嚴重不足。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病蟲防治、市場信息服務不到位。
根據五蓮縣各地的土地條件、產業基礎、區位優勢、種植習慣、群眾意愿等,在堅持向優勢區域聚集的原則下,按照園區建設的理念,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力爭一園一品,適度規模。建議把許孟鎮、汪湖鎮、高澤鎮、于里鎮作為本縣主要蔬菜生產區,在園區規劃時充分考慮田頭批發銷售、貯藏保鮮、種苗供應、質量檢測等配套設施的建設。建議在穩定大棚蔬菜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在老菜區(許孟鎮、洪凝鎮)開展舊棚改造升級工程,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蔬菜等精品種植。在設施類型上應根據種植內容、投資能力,按照構架堅固、性能優越、造價合理的要求選擇適宜的棚型。有條件的地方提倡建設冬暖式蔬菜大棚,如許孟鎮;條件暫不具備的地區建議發展大中拱棚設施蔬菜、反季節蔬菜、地方名優蔬菜,如石場,建議重點發展大姜種植。
發展大棚蔬菜的關鍵在資金投入,大棚蔬菜生產是資金、科技、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前期投入非常大。蔬菜在大農業中也是弱勢產業,常受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等因素的影響,風險比較大,單憑農民自己很難籌集資金,土地流轉困難也很難實現設施蔬菜成方連片發展,因此,政府要盡快出臺扶持政策,扶持大棚蔬菜的發展。建議設立大棚發展獎勵基金,以大棚貸款貼息的形式直接補給農戶;健全農業大棚蔬菜保險體系,提高大棚蔬菜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大棚蔬菜生產要取得較高效益,科學技術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要加快大棚蔬菜品種的更新步伐,引進國內外優秀的設施專用品種,形成大棚蔬菜品牌優勢。通過委派科技特派員,設立專項經費,支持農技人員深入園區、深入大戶,開展大棚蔬菜栽培技術集成創新、展示示范、進村入戶指導培訓等推廣活動,從產前、產中到產后各個環節提供技術扶持與政策保障,幫助農民和企業選好設施類型、搞好配套建設,確立高效品種,推廣農業新技術,把蔬菜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輪作套種、地膜覆蓋、節水滴灌、膜下暗灌、土壤消毒、蜜蜂授粉、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等無公害高效栽培技術,切實應用到蔬菜生產中去,提高產品品質,解決農民發展大棚蔬菜的后顧之憂。
根據國家檢測工作法規,建立和完善蔬菜質量標準檢測網絡和監督體系,組建大棚蔬菜質量檢測機構,在各批發和流通市場設置檢測點,嚴格質量監控,全面檢測指導,促進大棚蔬菜標準化建設及發展。逐步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對重點特色蔬菜產品質量進行全面監測。按照農業標準化生產的要求,學習借鑒外地的先進經驗,充分發揮質量技術監督系統統一管理標準化工作的職能作用,組織協調好五蓮縣蔬菜產業的標準化工作,完善蔬菜標準體系和產品質量監測體系,推動全縣大棚蔬菜產業標準化發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安全質量,進而提高全縣設施蔬菜的市場競爭力。
目前農村壯勞力大都外出打工,從事蔬菜生產的多為婦女和老人,僅就設施蔬菜根結線蟲病而言,目前,石灰氮、福氣多、棉隆等藥劑均可達到較高的防效,但由于操作較麻煩、勞動強度較大,菜農采用不積極,從這一側面也反映出,蔬菜產業的機械化、自動化亟需加強,專業的植保公司需適時組建。如何搞好農機農藝的最佳結合,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最大限度地挖掘菜農增收潛力,成為越來越多農民迫切需求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下一步要積極引進推廣大棚卷簾機、二氧化碳精準氣肥機、根治根結線蟲專用機、紫外線大棚殺菌燈、微滴灌設備等先進設施農業機械,以提高設施農業先進機械裝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