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民,秦存寶,張貞敏,邢作山
(1.鄒城市石墻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山東 鄒城 273518;2.鄒城市農業局,山東 鄒城 273500)
毛木耳又名構耳、粗木耳、大木耳、厚木耳,含有多種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等,特別是富含人體易吸收的鈣、磷、鐵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具有補氣益智、補血活血、護膚美容、滋養潤燥、養胃潤腸等功效。還有降血壓、降血脂、預防和治療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作用。其絨毛含多糖尤為豐富,有良好的清肺益氣功能,是紡織、采礦、冶煉、理發、環衛等行業從業人員理想的保健食品。其質地脆嫩可口,可以涼拌、清炒、煲湯,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毛木耳屬中溫偏高、穩溫結實性真菌。菌絲在0 ℃以下較長時間不會死亡,在37 ℃時仍能生長。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3~30 ℃,子實體生長溫度18~34 ℃,最適溫度為24~28 ℃。溫度超過30 ℃,生長快、耳片薄、色紅而毛稀;溫度低于15 ℃,耳基形成及分化均十分遲緩。在黃淮流域11月下旬-翌年4月份制種和制袋培養,適宜的出耳時間為5月上旬-10月上旬。
主要采用代料滅菌袋栽,室內外均可;菌墻、吊袋、層架式和畦床地栽;可選用大棚、簡易棚設施,也可利用林下遮陰栽培。無論栽培場地選擇何處,均要求環境清潔、通風、近水源、交通便利。在使用前,應做好清潔及消毒處理。
墻式栽培的拱棚,邊高3 m,棚頂中心高4 m,寬8~9 m,長度視場地而定。可用竹竿、塑料薄膜、遮陽網、草簾等材料搭建,棚頂上層為秸草、中層遮陽網、下層塑料薄膜,棚四周外層用遮陽網,內層用薄膜,以便隔熱和調節光線。在向陽方向需要黑膜或使用遮光率較高的遮陽網,以減少直射陽光。在耳棚頂部需每隔3 m開一個50 cm見方的通氣窗。床架栽培常用竹竿床架,磚框柱床架、活動式床架等;耳棚內,按長度方向,設2列床架,中間留1.2~1.3 m通道;床架按耳棚寬度方向排列,長3.5 m左右,寬1 m,高2.1 m,全架分4層,底層離地10~15 cm,每層間隔50 cm。兩側可設水泥立柱,用來夾住菌袋。
在耳棚內安裝微噴設施,既可減少用工量,又使水分噴施均勻。
選菌絲生活力強、抗逆性好、朵型大、肥厚、產量高、品質優良、出菇早的品種,經過多年生產實踐證明表現比較好的品種有天晴1號、L-6、毛781等。
(1)棉籽殼20%,玉米芯30%,雜木屑46%,石膏1%,石灰3%。
(2)棉籽殼30%,玉米芯30%,雜木屑30%,麩皮或米糠6%,石膏1%,石灰3%。
(3)闊葉樹木屑71%,棉籽殼15%,麩皮(米糠)10%,糖1%,石膏1%,石灰2%。
各地可根據當地資源情況選擇適合的原料,培養料適宜含水量為60%~65%。實踐證明,采用多種原料混合培養,比單一原料產量高。
以棉籽殼、木屑為主的培養料,木屑經過過篩后加水,通過人工或者機械的方法拌料,攪拌后培養料的含水量應達到65%左右,即用手緊攥培養料,看手指縫間有無水跡出現,若有水跡出現,表明含水量在65%左右。
以玉米芯、棉渣等為主料時,一般先用水浸泡8~10 h,待水浸透后,再與其他干料混合。拌勻后,使其含水量達到65%左右,將料堆積成“長饅頭”狀,料寬2 m,高1.5 m,長度不限,進行發酵。待距離表層10 cm的料溫為60 ℃以上時,保持24 h后翻堆。如此翻堆3次即可裝袋滅菌。
生產上選用(20~23)cm×(46~49)cm、厚0.4~0.45 mm或17.2 cm×43 cm、厚度為0.3~0.4 m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高壓滅菌選聚丙烯袋,常壓滅菌選聚乙烯袋。買來的成品袋在裝料前,提前打眼,一百袋為一捆,把一捆豎起,用手電鉆在兩頭4.5 cm處各打兩個眼,鉆頭選用Φ3.2 mm。手工或者機械裝袋均可,要求松緊適度、扎口合理、外表干凈。
裝袋后盡快滅菌,常壓滅菌時,當溫度升至100 ℃后保持8~12 h;高壓滅菌時,當壓力升至0.15 MPa后保持3~4 h。
滅菌后,待菌袋料溫降到30 ℃以下,按照無菌操作要求進行接種。接種方式有接種箱接種和接種室接種。一袋菌種可接種20~25袋培養料。
接種后的菌袋放到培養室或大棚培養。發菌室應清潔、避光、冬暖夏涼,易于通風換氣,地面干燥。在放菌袋前,對內壁用石灰水粉刷,地面撒石灰粉,空間用必潔仕、菌寶等噴霧。在培養室地面用磚壘建墻基,把菌袋分層堆放在層架或地面上。氣溫低于15 ℃,要將菌袋堆碼成墻狀,高8~10層;氣溫高于20 ℃,應將菌袋單層立放在層架上,或“井”字形堆碼在地面,堆高5~6層。
接種后3~5 d為萌發期,溫度應保持在25~30 ℃,讓菌絲盡快萌發。室內應遮光保溫,5 d后由萌發期轉入生長期,袋內料溫以24~28 ℃最好。要經常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接種后7 d內不要翻動,以免雜菌感染。10 d后菌絲已占領菌穴,菌絲吃料直徑有1 cm左右時,開始翻袋,檢查雜菌,發現污染的菌袋要及時處理。
耳棚進行清潔并用生石灰消毒地面后,把發好菌的栽培袋排在耳棚內進行出耳。菌袋排放的方式多樣,若只兩頭出耳,可在耳畦(床架)上多層擺放;若要開口出耳,可采用單層排放,或三角形、井字形、夾袋等擺放。
當棚內溫度穩定在15 ℃以上時,可開袋誘耳,即兩頭袋口各用小刀割4個分布均勻的一字型小口,口長1.5 cm左右。
割口的菌袋在前期要保溫保濕,以向空間和地面噴水為主,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一般割口后5~7 d菌袋兩頭出現大量耳芽,當耳芽長到米粒大小時可向袋頭噴水。
耳片長到6~8 cm時,生長速度加快,應向耳片采取少噴、勤噴的方法補足水分。當耳片充分展開時,即可減少噴水量,甚至停水1~2 d。如果耳片已成熟,又遇陰雨天,不能采收時,要停止噴水,加大通風量,降低濕度。
在正常栽培季節,溫度保持18~30 ℃。溫度低于16 ℃時,耳片生長緩慢;溫度超過35 ℃時,耳片生長受到抑制,應采取降溫管理。
毛木耳生長期間需要適當散射光,適宜的光線強度為400~500 lx,一般耳棚光線要求“三分陽、七分陰”。
耳棚內應保持良好的通風環境,特別是耳芽形成后,若通風不良耳片不易展開。當耳棚溫度高于30 ℃時,早晚通風;當耳棚溫度低于15 ℃時,中午通風。
耳片充分展開,邊緣開始卷曲,耳基變小,腹面可見白色孢子粉時,為采收適期。采收前2~3 d停止噴水。
第1、2潮耳采用“采熟留幼、采大留小”的方法采收;棚溫在27~30 ℃時全部采收,應輕輕地連同耳基一同采下。采下的耳片及時攤于曬場晾干,隨即裝入塑料袋或編織袋中,貯存于干燥的室內。
采收后清理料面上死耳、爛耳,及時清掃耳棚內衛生。停止噴水3 d后,再進行水分管理,經過15 d左右,又可采收二潮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