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燕,蘇小俊,顧立煜
(1.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14;2.常熟市碧溪新區農技推廣服務中心,江蘇 常熟 215513)
辣椒(Capsicum annuum L.)為茄科辣椒屬草本植物,原產墨西哥,明朝末年傳入中國。辣椒大致分為帶辣味的辣椒(Hot peper)和不帶辣味的甜椒(Sweet peper)兩種類型。未成熟的果實多呈綠色,成熟后變成紅色、綠色或紫色,其中以紅色最為常見。辣椒因果實含有辣椒素而能增進食欲。辣椒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素有維C之王的稱號。
江蘇省蘇南地區喜食皮薄、質嫩、微辣或不辣類型的辣椒,經多年示范比較,微辣類型的蘇紫4號辣椒逐步被常熟、張家港等地區市民認可,同等條件下,價格比同期其他品種高0.6~1.6 元/kg。
蘇紫4號辣椒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選育的中早熟辣椒一代雜種,為設施栽培專用辣椒品種。耐低溫弱光能力強,結果多且連續結果性強,膨果速度快,商品果長牛角型、紫色,老熟果紅色。果長18 cm,果條順直,果表光滑,光澤亮。皮薄質嫩,微辣,品質佳。667 m2產量4 500 kg左右。
在12月上中旬采用電熱加溫穴盤育苗,翌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定植大棚,667 m2栽4 000株左右。
2.1.1 種子處理
播前將種子在陽光下暴曬1~2 d,促進后熟、提高發芽率,并殺死種子表面攜帶的病菌。或用1%硫脲、0.5%的磷酸三鈉、300~400倍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25 min,可有效殺死種子攜帶的病菌。
浸泡后宜反復沖洗種子上的藥液,再用25~30 ℃的溫水浸泡8~12 h。處理后的種子可先催芽也可直接播于穴盤內。
2.1.2 育苗播種
苗床做好后宜灌足底水,再噴多菌靈300倍液或綠亨一號3 000倍進行消毒。每穴點1粒種子,后蓋上1 cm厚細土并鎮壓。
2.1.3 苗床管理
播種后白天氣溫控制在25~28 ℃,地溫20 ℃左右。苗床宜保持濕潤,土壤不能過干或過濕。7~9 d當70%小苗拱土后,可向苗床撒0.5 cm厚的細土。既可以保墑,又可護根。辣椒幼苗長至5 cm高時,始通風煉苗,通風口要根據幼苗長勢以及天氣溫度靈活掌握,定植前7~10 d強化煉苗。
每667 m2施有機肥3 000 kg、過磷酸鈣75 kg、碳酸氫銨30 kg作基肥,按照65 cm行距開溝,整平、起壟、鋪地膜、膜下排滴灌帶等,等待定植。
定植后1個月,在植株外側15 cm,沿畦的走向拉高度100 cm,網眼10 cm×12 cm的立網,輔助辣椒植株直立并防倒伏。
盛果期辣椒植株生長高大,生長和結果同時進行。為防止植株早衰,要及時采收下層果實并要加強肥水管理。
在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蔬菜產業不僅是關系到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菜籃子工程”,還肩負著一定的生態環境修復和維系功能。種植蘇紫4號辣椒時,可結合化肥農藥雙減的目標,采用土壤養分調節、微生物調節等技術,促進蘇南蔬菜產區土壤生態環境的改良和優化。
通過測土配方,有針對性地補充辣椒所需的營養元素,實現養分平衡供應。
引入拮抗菌(如EM菌),接種有益微生物,提高土壤養分有效性和土壤生物活性,增加土壤中有益菌群數量,抑制致病菌生長。
秸稈還田,施用綠肥以及一些非金屬礦物質(天然沸石、膨潤土等),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采用先進灌溉技術(如膜下滴灌),增加土壤透水性;采用地膜等覆蓋物,抑制水分蒸發,減少鹽分向土表積聚。
采用有機-無機復混肥、有機-無機-生物肥、綠肥-生物肥等,逐步減少化肥施用量,達到化肥減量的目的;采用氮肥配施生物肥,既能夠減少土壤中甲烷與氧化亞氮排放,又能減少土壤氮流失。
采用高效環保型新型肥料,如控釋肥、緩釋肥等,提高化肥利用率;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盡量避免銨態氮肥和尿素等施在地表揮發損失的問題,既提高肥料利用率又保護環境。
依托園區的“曹家橋”品牌,通過發展電子商務蔬菜交易配送體系,在網上實現了“農戶-電商-消費者”的“從產地到餐桌”的直線模式,省去中間環節增加的成本,實現了蘇紫4號辣椒的線上營銷和線下生產模式,蘇紫4號辣椒667 m2效益提高500~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