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加一
三北工程自1978年啟動以來,已伴隨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持續走過了38年。
這項旨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大型人工林業的生態工程,早已被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項目。該工程規劃期限為70年,計劃分七期工程進行,目前正式啟動第五期工程建設。
而在這三十多年的建設期內,三北工程既遇到過無數困難,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績。
三北工程至今已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4.38億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02%,在我國北方構筑了一道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除去這些直觀的綠色景觀外,三北工程38年的探索實踐也展現了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生態文明之路,更生動反映了我國追求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奮斗歷程。工程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為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成功典范,項目實施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而工程鑄就的偉大精神則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實踐證明,實施三北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英明決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建設生態文明的偉大實踐,已成為我國生態建設領域的標志性工程,既充分展示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要成果,又全面體現了我國對全球生態安全和人類前途命運高度負責的大國形象,已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
在早年的總體規劃中,三北工程所涉及的地區包含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其總面積達133萬平方公里,遠遠大于全國耕地面積的總和。這些區域遍地黃沙,周圍寸草不生,人跡罕至。連年的干旱、風沙和水土流失,還伴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但在防護林建設工程開展后的幾十年間,三北地區生態平衡得到了重建、恢復和改善。
而今,從新疆到黑龍江的風沙危害區已營造防風固沙林1億多畝,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擴展速度由20世紀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平方公里。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山西、寧夏等七省(自治區、直轄市)結束了沙進人退的歷史,每年481平方公里的沙漠逐漸又變回了土地,極大地拓寬了沙區人民的生存地區。
再例如在祁連縣這種原始、獨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態環境中保護森林資源、造林綠化、改善人居環境,林牧矛盾和高寒、缺氧、干旱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制約林業生態治理進程的瓶頸。為此,祁連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緊緊抓住生態建設這條主線,堅持依法治林、依法興林,立足生態保護,以1998年9月7日青海省人民政府發布禁止天然林采伐的公告為標志,采取“護、封、禁”相結合的管護體系,使全縣232.8萬畝國家級重點公益林和72.6萬畝天然林得到有效管護。立足于保護與建設并重,全縣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12.8%增加到了14.9%,增加了2.1個百分點,林分單位蓄積由2000年的每公頃111.4立方米增加到到每公頃134.7立方米,增加了23.3立方米。在實現生態效益的最優化的同時,也實現了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的根本性目標。
而作為重點治理地區的科爾沁和毛烏素兩大沙地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了20.4%和29.1%,不僅實現了土地沙漠化逆轉,而且已進入綜合治理、綜合開發的新階段。除此以外,赤峰市治理開發沙地2100萬畝,占沙化土地的58%;榆林沙區森林覆蓋率已由1977年的18.1%上升到38.9%,沙化土地治理度達68.4%。一些列的數據充分展現了三北工程在防沙護地方面的驚人成績。同樣是內蒙古地區,阿拉善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采取“灌草喬結合,以灌為主”,“封飛造結合,以封飛為主”的林業治沙技術路線,連續35年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實施飛播造林,建成了綿延460公里,面積達466萬畝的飛播林草帶,有效阻擋了沙漠的擴展和蔓延。飛播造林增加了播區植物種類,提高了植被蓋度,削弱了風力,減少了輸沙量。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使三北地區的森林資源快速增長,木材及林產品產量不斷增加,徹底改變了過去缺林少木的狀況。截至2012年,三北地區活立木蓄積量達10.4億立方米,年產木材655.6萬立方米,不僅使民用材自給有余,而且由于木材產量的增加也帶動了木材加工業和鄉鎮企業、多種經濟的發展。“四料”俱缺的狀況已有很大改變,特別是已建成了1870萬畝薪炭林,加上林木撫育修枝,解決了600萬戶農民的燃料問題。營造的牧防林保護了大面積草場,營造的7500萬畝灌木林和上億畝楊、柳、榆、槐樹的枝葉為畜牧業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三北地區牲畜存欄數和畜牧業產值成倍增長。
在加強林業建設的同時,有些地區還創新造林模式。黑龍江省青岡縣以村屯綠化為重點,實行造林與造景結合模式,實施“護村林、護宅林、街道林、庭院經濟林、閑田隙地見縫插綠”的五位一體模式,對道路綠化實行以育代造結合模式。“十二五”期間,非公有制造林面積占同期造林總量的90%以上。
不僅林業的發展推動了三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由于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經濟受益遠不止于此。目前,三北地區已發展經濟林5670萬畝,建設了一批名、特、優、新果品基地,年產干鮮果品1228萬噸,比1978年前增長了10倍,總產值達200多億元。甘肅省林果業已發展成為全省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1997年全省農民人均林果業收入達到300元,占收入的25%,有41個縣的林果特產稅收入超過100萬元。河北省張家口市大力發展經濟林,林業產值由9000萬元增加到3億元,有240個村、15萬戶農民靠林果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而作為三北代表性地區的內蒙古自治區也因此收益不少。三北工程進行期間,國家還推行了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內蒙古共投入資金156.01億元。其中,中央共下達補獎資金125.46億元。不僅如此,自治區配套政策也及時跟進,籌集落實配套資金30.55億元。 項目惠及牧民146萬戶、534萬人,使草原生態恢復速度明顯加快,農牧民收入顯著增加,粗放型草原畜牧業正逐步向建設型、生態型的現代化草原畜牧業轉型。
與此同時,處于黃土高原西端,是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的循化縣,借助特殊的黃河谷地地理位置及得天獨厚的光、熱、水資源條件,在省、地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大力發展以核桃為主的“一核兩椒”特色經濟產業。到2015年底,營造以遼河、香玲等品種為主的百畝以上核桃基地23個,栽植面積達4.9萬畝;花椒以循化“大紅袍”品種為主,栽植面積達0.75萬畝;循化線辣椒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梨棗0.1萬畝。核桃年產量260噸,花椒年產量70噸,辣椒年產量3250噸,梨棗年產量30噸,實現產值3870萬元,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帶動退耕農戶2652戶,增加收入1200元。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對于黃土高原和華北山地等重點水土流失區,政府始終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按山系、分流域綜合治理。
營造水保林和水源涵養林723萬公頃,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由工程建設前的5.4萬平方千米增加到現在的38.6萬平方千米,局部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
再看一下水土流失。山西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蝕模數已由7175噸下降到3226噸,張家口市土壤侵蝕模數也已由過去的5900噸下降到1540噸,官廳水庫泥沙入庫量由899噸減少到235噸,潘家口和密云兩大水庫泥沙入庫量分別減少20%和60%。
類似的數據不勝枚舉,三北工程為該地區的人們帶來了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