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曉旭
根據國際竹藤組織(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Bamboo and Rattan-INBAR)介紹,目前全世界有15億的人口以竹子為生,竹子不僅是大熊貓的食物,也是發展中國家賴以脫貧的支柱產品。
目前,竹子產業在脫貧致富方面已經取得較大成果,現在有一些組織正在研究如何利用竹子使貧困地區的經濟得到發展。如越南的河內在此方面就已做了很多努力,地處鄉村的人們通過開發竹產品脫貧致富。河內的總體計劃是,充分發展湄公河沿岸地區的竹產品產業,目標是到2020年使75萬人口擺脫貧困。為了實現此目標,河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之一就是抬高越南竹子的價格。因2005一2007年提高了竹子的價格,已使2萬越南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竹產品出口額中,原材料的費用就占到60% ,也就是說每100萬元竹產品的出口額中有60萬元用于購買了竹農手中的竹子原材料。河內采取的另一項措施是重新調整高價值產品的竹材加工業,也就是注重大項目的生產,如地板、家具,以及建筑材料。
全球竹材加工業目前的產值大約為每年110億美元,預計到2018年會達到150億一200億美元。而越南以湄公河沿岸地區為主的竹產品工業市場目前每年的產值只為5億美元。目前對越南竹產品的需求主要靠國內市場的拉動,因此需要開發海外市場,以及更多地促進建筑業中竹材產品的使用,而且從環保的觀點出發,竹材用于建筑也是有利而無害的。但竹材在建筑業中的大量使用還需人們的努力推動,現階段要做的工作是讓更多的人知道竹材制品用于建筑的可能性。
目前中國生產的竹子占世界的80%,消費量占產量的60%。越南正日漸成為中國的競爭對手,老撾和柬埔寨也在積極發展竹子種植業。在熱帶森林過度采伐的今天,為了防止原材料的供應不足,人們更需要對竹產品進行開發使用,竹產品在各個行業中的廣泛需求對竹材工業的支持是至關重要的。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竹產品生產和出口國,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在竹材加工技術和產品研發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目前,已開發了竹編膠合板、竹材膠合板、竹席/簾膠合板、竹車廂底板、竹水泥模板、竹篾積成材、竹地板、竹木復合材料、刨切竹單板、重組竹材、竹風電葉片、竹展平板、竹纏繞復合壓力管等一代又一代的竹材新產品,推動著竹材加工的科技進步。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木材加工與人造板工藝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齊生率先提出了以“竹材軟化展平”為核心的竹材工業化加工利用方式,發明了竹材膠合板生產技術,產品廣泛應用于我國汽車車廂底板和公交客車地板,開創了竹材工業化利用的先河。隨后又開發出了以竹篾、竹席、竹簾為構成單元的竹篾積成材、竹編膠合板和竹簾膠合板。
2O世紀90年代初期竹材工業發展迅速,竹家具板、竹地板、竹集成材等各種工程結構用竹材人造板的生產規模快速壯大。張齊生又適時提出了“竹木復合”的發展理念,建立了竹木復合結構理論體系,開發了竹木復合集裝箱底板等J種系列產品,竹材加工技術逐步走向成熟。
2000年后,竹材加工利用的技術和產品發生了重大變化,即:①竹材加工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進一步提高,如重組竹高頻膠合、竹材加工數控機床等;竹單板及其飾面材料制造技術以及各種竹裝飾制品迅速發展,如刨切竹單板、薄竹復合板、竹單板貼面人造板等;竹材加工的方式及產品用途進一步拓展,如大片竹束簾、竹材展平等;竹材化學加工利用技術日趨成熟,如竹炭、竹醋液、竹纖維等;竹保健品發展趨勢明顯,如以竹筍、筍擇為原料的膳食纖維、低聚糖,以竹葉為原料的竹葉黃酮等。
目前,我國竹產業已經形成一個集文化、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為一體的綠色朝陽產業鏈。無論是竹林面積、竹材產量,還是竹林培育、竹材加工利用水平等均居世界首位。我國竹產業的研究領域廣泛而深入,竹工機械、竹基人造板、復合材料與竹材綜合利用技術方面一直引領國際前沿,竹材產品涉及竹地板、竹家具、竹材人造板、竹工藝品、竹裝飾品、竹漿造紙、竹纖維制品、竹生活品、竹炭等十幾個類別的上千種產品。產品出口日、韓、美、歐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形成廣泛影響力。據統計,2014年全國竹產業總產值達到1 845億元,從業人員達到約1000萬人,竹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山區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經濟增長點。
雖然我國竹子產業取得長足進步,但是也應發現我國現有竹材資源及加工產業現存的一些問題,主要有:
1)竹產業技術和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我國東部沿海省份,如浙江、福建等省的竹產業發達、技術水平較高、經濟效益較好;內陸省份雖然竹資源豐富,但竹產業發展滯后,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較低;中西部地區竹資源優勢和潛力遠未發揮出來,如貴州、云南等省。
2)產業發展不協調,產業鏈短,大多以一產為主,二產不發達,三產發展落后,產業發展驅動力弱,導致竹產業整體水平不高,經濟效益不突出。
3)國內竹產品市場整體消費氛圍尚未形成。
由于消費者的認知度不高和對產品不甚了解,國內許多生活用品都以木質為主。相比較而言,因竹產品的自然、生態、性價比高,其消費在歐美等國外市場普遍接受,如竹地板、竹質家具、竹制日用品等遠銷海外。
4)企業規模小,低水平重復建設頻繁,產品同質化突出,市場惡性競爭嚴重,產品附加值和經濟效益偏低。
到2011年,全國竹材加工企業將近12756家,其中年產值低于500萬元的企業占總數的59.4%,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只占企業總數的0.8 %。因此,竹材加工企業總體規模偏小,普遍屬于依賴資源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處于原材料綜合利用率低、機械化程度低、勞動生產率低的生產狀態。
另外,企業在產品開發上不重視對科研的投入,造成企業創新能力差、產品科技含量低、品種少、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
近年來由于原材料、勞動力、運輸成本的上升,企業利潤普遍縮水,經營困難。如竹材地板、竹篾膠合板、竹水泥模板等產品遍地開花,附加值不高,不少企業已被迫停產。
目前我國竹材加工企業確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1)勞動力成本上升過快。竹材加工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程度低,多數工序擺脫不了人工操作,特別是半成品加工,基本都依靠人工配合機械完成,如備料工序的竹子截斷、剖竹、制篾、削片、竹片挑選、精刨竹片等;竹材人造板加工中的竹單元材料堆垛、裝卸、浸(涂)膠、組坯、熱壓膠合、縱橫鋸邊等工序,都少不了工人手工作業,使用人工的比例很高。
20世紀90年代初,竹材加工產業的一線工人月工資僅300一400元,目前,月工資上升到3000——4000元,上漲近10倍。此外,由于大多數企業的生產條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許多年輕人不愿從事竹材加工,導致竹材加工企業開始出現招工難的情況。
2)竹材原料價格上漲幅度過大。隨著竹材加工產業的快速發展,竹材原料的價格近年來也一路攀升。一根胸徑10cm的毛竹(質量約25kg),20世紀80年代運至山下公路邊售價僅為1.8——2.0元/根,目前,同樣大小的毛竹售價已達18—20元/根,價格上漲近10倍。
3)竹產品價格未能同步上漲。由于竹產品和木材產品有相似或相近的功能,因此產品的價格往往要與木材產品進行比較,凡是“以竹代木”的產品,很難跳出木材產品的范疇。
20多年來,竹產品價格和其他產品一樣,由于質量提高和基本原材料物價上漲,價格也有所調整。20世紀90年代,竹材膠合板的出廠價約為2 000元/立方米,而目前竹材膠合板的出廠價為4000—4500元/立方米,僅上漲1倍多,遠沒有實現與原竹和勞動力價格的同步增長。雖然如此,但由于加強企業管理和科技進步,一般企業勞動生產效率也提高了1倍多,抵消部分生產成本上漲對企業的影響。
4)竹材加工產業優化升級,世界范圍內無先例可循。中國是世界上竹材加工產業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國家,是傳統的竹產品出口國,也是亞非拉國家學習的榜樣。日本、韓國在20世紀80年代具有較好的竹材加工產業基礎,但由于勞動力成本和竹材價格的上升,新技術新產品的缺乏,而逐步萎縮和轉移。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沒有竹材和竹產業,只是進口和使用各種竹材產品。因此,我國無法從國外進口技術和設備,也無企業優化升級的先例可循,唯一的出路只能依靠自主創新。
在當前我國宏觀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優勢在逐步喪失,我國竹業界應從戰略的高度思考和展望竹材加工利用的途徑。竹材加工業要充分了解竹材的特性,重視科學與創新,牢固樹立“以竹勝木”的理念,開發出各種附加值高的“以竹勝木”新產品;要加快用信息業和制造業技術改造傳統竹材加工技術,改進產品結構,優化生產工藝;要加快竹材加工企業的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深化竹材在竹家具、日用竹制品、竹材裝飾裝修等領域的開發利用,并在水利輸送、農業灌溉等方面開發具有重大前景的竹材新產品;要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綜合效益,大力開展竹材的元素利用、竹材生物質能源和生物質化學品利用、竹炭竹醋液精深加工與應用,實現竹材加工產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