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雋情
隨著三北防護林工程的不斷開展,各地興建的防護林工程也日益增多。但在不斷建設新防護林工程的同時對于已建防護林也必須進行有效保護。
在過去的建設過程中,由于時間緊任務重,許多省市地區在建設期間或多或少都有未考慮的隱患問題。例如防護林林木品種單一化造成各類蟲害,生態需求快速增長與工程建設總體水平較低、效益較差的矛盾日漸突出等問題相繼出現。
在各地對生態防護、生態景觀、生態文化以及各類林副產品等多樣化的生態需求日益增長的前提下,由于工程投入嚴重不足,造林苗木規格、整地標準及施工隊伍專業化水平等一直偏低,加之栽后撫育管護措施跟不上,都影響了苗木的成活、成林,林分質量和工程綜合效益處在較低水平。
為在新建設進行的同時更好地完善保護已有林地,各地林業部門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當前我們所指的現有林主要是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第一階段和第四期工程建設,達到成林標準的喬木林和灌木林。在第五期建設中將主要采用集中管護、承包管護和自包管護三種管護模式。其中,集中管護主要針對國有公益林,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可以采取設立固定管護點,實行封山管護。承包管護主要針對集體林,可以采取合伙承包、家庭承包、個體承包和股份合作等方式。自包管護則針對商品林。三北防護林體系作為多元化發展、多模式推進的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以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為指導思想。在對現有林進行管護的同時也應順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客觀要求,順應廣大群眾渴望致富的心理需求,緩解工程投入不足的矛盾,突破技術限制,放開群眾手腳。在建設模式上,堅持多元化發展、多模式推進的辦法,創造性地實現綠化達標+多元產業模式、營造防護林+林產業模式、一林多用+復合生產模式、綠色防護+產業生態模式等建設模式,為全省防護林體系的養護工作注入新的管理思潮。
其中,新疆建設兵團三十八團為解決職工群眾的困難生活,讓職工利用果園養殖家禽增加收入。團場為鼓勵職工進行田園養殖出臺了鼓勵政策,凡是養殖達到一定數量的都給予補貼,家禽5元/只,羊100元/只,并且工會免費發放雞苗。職工群眾積極響應,田園養殖平均創收5000元/戶。
除此之外,三十八團在沙漠治理的同時大力發展沙產業,種植梭梭接種肉蓯蓉,尋找團場經濟發展和職工脫貧致富的新增長點。2014年已成功種植梭梭并接種肉蓯蓉240畝,長勢良好。2016年新種植梭梭4000畝,預計兩年后畝收益達到6000元左右。發展林下養殖和種植產業,不僅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還改變了團場職工的生存條件,加快了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在遵循以上現有林管護模式下,實現林木管護、林地管理、森林防火、病蟲鼠害防治、氣象災害預防等管護工作。不僅如此,對于現有林管護工作,需要各單位合理安排管護站點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備必要的管護設備。在原有基礎上必要時可新建與改擴建,以滿足工程建設需求。根據三北工程第五期規劃內容,管護工作中的森林防火、病蟲鼠害防治將納入全國防火規劃和全國病蟲鼠害規劃,不計入五期工程建設投資。
三北五期工程實施以來,按照“生態優先、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兼顧”的建設原則,堅持以精品意識統攬全局,強化責任落實,嚴格制度管理,突出規模治理,營林水平明顯提高。同樣,在現有林地保護及管養過程中,我們也應強化隊伍建設,嚴格制度管理,確保現有林地以及新建林地健康發展。
在管養工作中,首先應科學規劃設計,突出重點區域治理。從規劃上就要體現突出區域性防護林體系建設的特點,突出規模造林、集中治理的意識,突出重點區域優先管養的思想。實行嚴格的逐級審批程序,使現有林地的規劃方案、施工設計都能達到精品工程建設的要求。
其次,嚴格技術規范,實行技術承包。在工程建設中實行技術承包制,強化了技術承包人員的責任和義務,將現有林地管養各環節責任落在實處。最為重要的是嚴格檢查驗收,強化質量意識。對現有林地的檢查,可實行縣級自查、市級復查、省級抽查的辦法,同時要求對檢查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整改。此外,還可規范現有林地檔案管理。按照國家檔案管理的要求,實行了專人、專柜、專室的“三專”管理辦法,使現有林地養護工程檔案管理,達到統一化、規范化的要求。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十團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十二五”期間,十團把生態治理與經濟效益協調開放發展統籌考慮,一方面保護好老軍墾開發邊疆留下的綠色資源,把已有的林地管好護好。另一方面,抓住“三北”防護林體系的契機,切合十團自身特點,挖掘適合當地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老棉區,棉花雖然是團場的經濟支柱,但棉花市場波動大,職工增收難度很大。2002年開始,十團探索發展紅棗產業種植,在風沙前沿地塊,建起一片片棗園,由團場搭臺,職工參與,林權到戶,帶動了一大批職工實現百萬元戶的目標。
這一切的變化,都緣自于林果業+綠色產業的強強聯合。職工向果農的轉變,作為兵團團場長期種植棉花的人員來講,這是一個新課題。向服務要效益,就要扭轉管理粗放、知識短缺難題,促進林果業的持續發展,重視培訓。每年冬季,組織果林業專家為果農專業授課,年培訓1200余人次。培訓結合阿拉爾本地林果業種植的資源優勢,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難點,重點講解修剪、施肥、病害蟲害防治等技能,棗農也受益匪淺。
十團的一位棗農說:“在果樹管理上以前人家怎樣施肥,我也就跟著怎樣施,聽了講課,我感觸很深,知道要結合棗樹的年限和生長特性來施,對提高紅棗品質很有幫助?!?/p>
近年來,“三北”防護林多地區楊樹大面積死亡的新聞,一度讓這個全球最大的人工造林工程陷入爭議之中。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在采訪中就此問題作出過深入評析。按照張建龍局長意見,從客觀上來講,由于當年造林任務具有極強的緊迫性,中央重視,社會重視,因此在大眾迫切建立林帶的心理驅動下,大規模地選擇了種植楊樹。楊樹栽得快,來得快,長得更快,再加上楊樹不用育苗,可以無性繁殖,由此一來,楊樹無疑成了首選。但媒體多番報道的楊樹林干死并非完全因為樹種單一,實際上是由天牛造成的。而在三北工程進行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被蟲害性病殘林可謂是不勝枚舉。而對此,各地專家也制定了專門方案。
通常情況下,退化林不僅有如農田牧場防護林、護岸林和護路林等超過防護成熟年齡或殘缺嚴重的老殘林防護林帶,還包括防護功能低下的各類低效防護林。部分防護林在建設形成后防護功能低下通常是因經營管理不科學而種植單層、單一樹種導致,或因病蟲鼠害、火災等自然災害危害形成的病殘林。這樣的病殘林主要樹種平均年齡(防護成熟齡)達到規定標準,或瀕死木超過30%以上,或單位面積保留株數不及初植密度的30%,現已不能起到防護林帶的主要功效。
由于前期對現有林地的管養不及時不全面不科學也造成了許多低效防護林。有的低效防護林林木分布不均,林隙多,郁閉度不到0.3;有的年近中齡而仍未郁閉,林下植被覆蓋度<0.4;有的則為單層純林尤其是單一針葉樹種的純林,林下植被覆蓋度<0.2,土壤結構差,枯枝落葉層厚度<1厘米;還有的每公頃蓄積小于90立方米或因病蟲鼠害或其他自然災害危害嚴重,病腐木超過20%。因此退化林修護迫在眉睫。目前所提及的退化林分修復主要是對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第一階段和第四期工程建設保存下來林分、工程建設區范圍的其他退化林分以及不計入五期工程建設的退化林老殘林帶進行更新,對低效林進行改造。
在合理規劃、植樹造林的同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十團未來更新低效老殘林堅持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四原則,即堅持林地不流失、不變更的原則;堅持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原則;堅持采造掛鉤,公開民主管理,依法確權的原則;堅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定期組織人力對原有退化林進行修復。對全團農田防護林、道路林、防風基干林成活率、保存率進行核實、檢查,對達到殘次林、低效林標準的林帶備案登記,并納入來年造林計劃;近年來有效更新低效林、老殘林帶160余畝。
除去老殘林低效林帶外,現有林地中還存在許多中幼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第一階段和第四期工程建設保存下來的防護林中有不少中幼林。這些中幼林人工幼齡林郁閉度大多在0.9或0.8以上,天然幼齡林郁閉度在0.8或0.7以上,林木分化明顯,林下立木或植被受光困難。對于此類防護林帶,若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撫育措施,中幼樹種將難以得到良好的生長,不利于三北工程的健康循環發展。因此對防護林的中幼林進行撫育,對過密、過純的林分進行定株撫育、生態疏伐和衛生伐登撫育,改善生長條件,促進生長發育在現有林地養護工作中不可或缺。
在中幼林撫育中,可按照其生長狀況采取以下方式:
若在幼齡林出現營養空間競爭前進行定株撫育,以調整樹種結構。對那些坡度小于25°、土層深厚、立地條件好,兼有生產用材的防護林則采用生態疏伐法。在中齡林至近成熟林階段進行,伐除生長過密和生長不良的林木,將立木密度調整合理,使保留木具有較好的營養空間,促進林木的干形生長,培育優良木。
在生態疏伐運用中還可采用上層疏伐、下層疏伐、綜合疏伐三種方法。下層疏伐法應用于同齡純林。林木按5級劃分。伐除Ⅳ、Ⅴ級木,部分Ⅲ級木,以及過密的或受害的Ⅱ級木、個別Ⅰ級木,以擴大保留木的營養空間,有利于促進保留木的生長。
上層疏伐適用于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尤其是復層混交林。該法主要砍除居于林冠上層的非目的樹種,或雖為目的樹種,但干形不良,分叉多節,樹冠龐大的林木,以形成復層林,利于充分利用光照,促進自然整枝。綜合疏伐(自由疏伐)用于反復多次不合理擇伐所造成的復層混交林和天然混交林。林木分為3級。保留優良木與有益木,伐除有害木。用于天然更新的單層同齡林時,伐除樹冠龐大的I級木和位于林冠下層的V級木。除了上述中幼林撫育法,那些遭受病蟲害、風折、風倒、雪壓、森林火災且坡度大于25°的防護林原則上只進行衛生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