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
油茶,又名油茶樹或茶子樹,原產于我國,其油脂含量較高,與橄欖、椰子、油棕并稱為全球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90%以上分布于我國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在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湖南、湖北、云南、貴州、浙江、江蘇、四川、安徽、臺灣、海南等省區的120多個縣(區)均有種植。國外只有泰國、越南、日本和馬來西亞等國有少量分布栽培。油茶適宜生長在酸性土壤上,適宜生長的平均氣溫區間為13-210C,年降雨量區間為900—100mm,無霜期環境區間為200—360d。油茶作為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作物,常見栽培的品種有普通油茶、浙江紅花油茶、越南油茶等。其中普通油茶作為主要的品種之一,約占油茶總面積的90%。
近年來,中國食用油自給率逐年下降,并且越來越依賴進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超過60%的食用油依賴進口。在現有耕地資源情況下,油茶本身具有“不與糧爭地”特性,適合在低山和丘陵地區種植,油茶等木本油料作物對提高產量進而保障我國食用油供給有著重要意義。山茶油是從油茶中經壓榨等方法提取的高檔食用油脂,其油酸和亞油酸的含量高達80%以上(超過橄欖油),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為健康食品,被譽為“東方橄欖油”。另外山茶油也可用于皮外傷、幼兒尿布疹以及毒蟲叮咬引起的瘡或瘡疹等多種疾病。《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茶油性偏涼,有涼血、止血之功效,清熱、解毒,主治肝血虧損、驅蟲、益腸胃、明目。”現代中醫研究發現,茶油性平,可以降低人體中的血漿纖蛋白、膽固醇、血糖度,經常食用對肥胖癥、心腦血管、高血壓等疾病有治療作用。在所有植物油中茶油的氧化穩定性較好,最適合做女性高級天然化妝品用油。由此可見,茶油在國內外市場廣闊,開發潛能較大。
此外,油茶果殼約占整個油茶果實總量的60%以上,其組成成分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和單寧等物質。據統計,全國現有油茶栽培面積達到400萬公頃,年產油茶果實達560多萬噸。每生產100公斤茶油的油茶殼,可提煉栲膠32公斤,糠醛32公斤,活性炭h0公斤,碳酸鉀60公斤,并能衍生出冰蠟酸6.4公斤,醋酸鈉25.6公斤。同時每生產100公斤茶油的茶枯,可提取皂素90公斤,粗茶油20公斤,優質飼料200公斤。可見,油茶殼其實也是一座寶庫。
目前,我國的扶貧機制包括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幫扶及自我造血相結合,林業扶貧是部門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油茶便是扶貧項目的首選。
首先,實施林業扶貧是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狀況,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的必然選擇。山區面積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69 %,全國60%的貧困人口、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592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中的496個縣,都集中分布在山區。這些地區,既是生態最重要或最惡劣的地區,也是經濟最落后的地區。加大森林植被的恢復力度,改變貧困地區面貌是山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基礎保障,同時,發展林業可以實現保護生態和發展經濟的“雙贏”,拓展生存空間,優化生態空間,擴大生產空間,油茶生命力強,是新時期扶貧開發的必然選擇。
其次,實施林業扶貧是改善貧困地區民生,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的必然選擇。比較其他行業,林業更適宜在山區發展。林業產業涵蓋范圍廣、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能吸收大量的勞動力,是增加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廣西河池市羅城縣的一個油茶種植基地,由當地能人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租用農民土地發展油茶,基地規模為8000多畝,涉及260多家貧困戶,農民將土地按30%入股,收益期按股分紅,并參與油茶經營和林下種植養殖,每年僅人均勞務收入就達2.6萬-3萬元。因此,發展特色林業產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必然選擇。
以贛州市為例。贛南自然條件優越,油茶種植歷史悠久,是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示范市,也是江西省重點油茶產區。油茶產業以其產業鏈條長、就業容量大,種植規模大小皆宜,技術成熟,經驗豐富,已成為該市農業傳統優勢產業。據調查,全市現有油茶林面積15.356萬hm2,其中,2009-2014年,新造高產油茶林4.356萬hm2,已改造低產油茶林2.393萬hm2,尚需改造低產油茶林8.607萬hm2。
而且,贛州市油茶產業發展也初具規模,根據《贛州市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到2020年全市油茶產業規模發展到20.00萬hm2,在現有油茶產業規模15.356萬hm2的基礎上,新造高產油茶林面積4.644萬hm2,繼續對現有8.607萬hm2的低產油茶林進行改造,其中用于精準扶貧的油茶產業規模為4.00萬hm2(新造和改造油茶林各2.00萬hm2)。
并且贛州市確立了貧困農戶增收目標。通過實施新造高產油茶林2.00萬hm2,改造低產油茶林2.00萬hm2的精準扶貧油茶產業項目,使貧困農戶獲得持續穩定的受益,可幫扶貧困農戶50140戶、覆蓋貧困人口200560人,且戶均擁有高產油茶林面積0.8 hm2、人均0.2 hm2.
新造油茶林進入盛產穩產期,直接受益的貧困農戶23780戶,通過測算,戶均增收30278元/a、人均增收7569元/a,受益期長達80 a;低改油茶林進入盛產穩產期,直接受益的貧困農戶26360戶,戶均增收13657元/a、人均增收3414元/a,受益期達50a。
為了可以更好地扶貧到戶,贛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牢牢把握《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的政策機遇,實施精準扶貧油茶產業項目,以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為項目建設主體,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積極參與,建立精準扶貧考核、激勵制度,以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為手段,以高產穩產為目標,達到貧困農戶能持續穩定獲得收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逐步脫貧致富。
此外,還建立結對幫扶。抽調政治覺悟高、協調能力強、工作作風硬的優秀干部到貧困村開展駐村幫扶,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傳統扶貧通過鄉政府、村委會進行,結對幫扶則通過工作組的工作隊員“一對一”直接幫扶到戶、脫貧到人,幫扶渠道更直接,幫扶對象、目標任務更明確,考核更有針對性。同時,結對幫扶能根據扶貧對象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量身定制扶持內容,做到情況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解決,矛盾在一線化解,提高幫扶的有效性。


第三,開展示范帶動。為盡快培養貧困戶成為林業產業脫貧的技術能手,并起到“幫、帶、示范”作用,市、縣兩級要掛點建設精準扶貧油茶產業項目的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建設實行“五個一”,即“一套人馬,一個示范基地,一個技術標準,一批貧困戶,一筆資金”。
第四,爭取對口支援。立足贛州林業資源稟賦,用足用好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和央企對口幫扶政策,加強與對口支援單位的聯系,充分發揮對口支援單位的職能優勢,盡可能爭取對口支援單位和對口幫扶單位的技術、信息、資金等方面的支持,推動精準扶貧油茶產業項目的實施。
第五,探索經營機制。創新經營機制,探索新的經營模式。針對各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因戶施策,引導貧困農戶以土地、勞力、扶貧資金等形式入股,推進油茶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共享產業發展成果,長久穩定受益。鼓勵貧困家庭自主經營,給予項目資金補助;參與企業、專業大戶種植,投工投勞;參加林業產業合作社,共同應對市場變化,實現利潤最大化;以林權、補助資金入股,參與公司+農戶(貧困戶)合作經營,充分利用公司資金、信息、管理等優勢,延長產品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產業收入;聯戶經營,聯戶之間共同勞動、共同經營、協議分配。
第六,出臺優惠政策。結合實際出臺精準扶貧油茶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在國家對油茶產業進行資金扶持的基礎上,在扶貧資金中設立精準扶貧油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優先向貧困群眾傾斜,加大對貧困戶發展油茶產業的扶持力度。同時出臺優惠政策鼓勵銀行信貸資金參與扶貧開發,大力發展木本油料林,創造良好的環境以帶動貧困戶通過發展油茶產業成功脫貧致富。
第七,加強部門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該市市發改、財政、林業、農業、水利、國土、金融、農機、扶貧辦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幫助貧困戶解決油茶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同時要建立考核機制,將油茶精準扶貧列入各級政府的年度考核指標。


第八,強化科技支撐。依托該市范圍內高等院校、林業科研與技術推廣、林業工作站等專業技術人才,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油茶種植戶開展油茶實用技術培訓。組織開展科技下鄉活動,進村入戶開展高產油茶現場技術指導,推廣良種良法,提高油茶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產業科技含量。
第九,加大資金投入。一方面是多方籌措資金。加強扶貧事業的宣傳力度,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扶貧,鼓勵引導各類企業、個人捐贈救助,多方籌措扶貧發展資金用于支持精準扶貧油茶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是整合項目資金,提高項目建設成效。充分發揮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子”,茹合”作用,統籌捆綁各種支農惠農等涉農資金用于精準扶貧,如整合扶貧與移民工程、高產油茶工程、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以工代販、水土保持、交通、節水灌溉設備購置補貼等各部門的項目資金,加大對貧困農戶發展高產油茶的扶持力度,確保其發展一片,成功一片。
油茶產業是農業傳統優勢產業,基于其產業鏈條長、就業容量大,種植規模大小皆宜,宜作為精準扶貧項目。油茶本身具有豐富的價值,并且易成活,成本低,是油茶產業成為精準扶貧的首選,而贛州市采用的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將扶貧精準農家,成為木本油料的扶貧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