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葉,邱 琳,張永剛,尚鵬輝,趙仕國
(1.寶雞市蠶桑園藝工作站,陜西 寶雞 721001;2.千陽縣種子管理站,陜西 千陽 721100)
寶雞市地處陜西關中西部,年日照時數1 814.5~2 168.9 h,年均氣溫13 ℃,年均降雨量609.8~782.7 mm,>10 ℃有效積溫3 419 ℃,土壤肥沃、水利設施完善,對于發展設施西甜瓜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優勢。近年來,市、縣區、鄉鎮各級政府認真貫徹中省關于“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決策部署,把發展設施瓜菜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大舉措。規模擴大,板塊推進,設施瓜菜產業呈現產銷兩旺的良好發展態勢。
寶雞市日光溫室西甜瓜主要分布在陳倉區周原鎮和慕儀鎮、千陽縣南寨鎮等30多個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塑料大、中棚西甜瓜主要分布在陳倉區慕儀、周原、岐山縣鳳鳴、雍川、故郡、祝家莊等8個鎮;地膜及露地西甜瓜主要在扶風、鳳翔、千陽等縣區新建蘋果、獼猴桃幼園間作套種。2016年全市西瓜總面積5 386.67 hm2,實現總產值3.91億元,其中日光溫室西瓜69.87 hm2,平均每667 m2產3 982 kg,產值11 963元,純收入8 047元;塑料大中棚西瓜1 966.67 hm2,平均每667 m2產3 535 kg,產值6 836元,純收入3 901元;地膜及露地西瓜3 353.33 hm2,平均每667 m2產4 175 kg,產值3 520元,純收入2 716元。2016年全市甜瓜總面積344. 87 hm2,實現總產值3 900萬元,其中日光溫室甜瓜9.07 hm2,平均每667 m2產3 464 kg,產值11 660元,純收入8 787元;塑料大中棚甜瓜216 h m2,平均每667 m2產2 911 kg,產值8 787元,純收入6 992元;地膜及露地甜瓜119.8 hm2,平均每667 m2產2 022 kg,產值5 319元,純收入4 296元。
在育苗日光溫室內利用電熱溫床、50孔育苗穴盤、瓜類專用育苗基質,以南瓜作砧木采用靠接法或插接法嫁接,苗床溫度采用4段變溫法管理,瓜苗嫁接成活率85%以上,壯苗率達95%。
依據測定的土壤養分含量,結合西甜瓜各生育期生長的需肥規律,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指導農戶科學施肥。重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及配合施用中微量元素,使西瓜品質和含糖量得到顯著地提高。
通過人工授粉和利用氯吡脲噴花授粉,有效地提高了西瓜坐果率。
在全市設施西甜瓜生產中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率達50%,其具有節水、節肥、病害輕、管理方便等優點。
在日光溫室西甜瓜生產中,優化棚體結構和設施內環境、配置增溫補光燈、電熱風機等臨時性加溫補光設備,提高抵御低溫危害能力;在塑料大、中棚西甜瓜生產中,利用雙膜+小棚+地膜4膜覆蓋、單大棚+小棚+地膜3膜覆蓋、單大棚+地膜2膜覆蓋等多層覆蓋保溫形式,據多年調查,4膜覆蓋可提早上市5~7 d,每667 m2增加效益1 100多元。
堅持預防為主、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采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地膜高壟覆蓋等農業措施,黃板誘殺、防蟲網阻隔等物理措施,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等措施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
2012年起寶雞市財政每年列支1 000萬元,從設施建設、土地流轉、貸款貼息等方面扶持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岐山縣對面積在6.67 hm2以上的大棚西瓜基地,沙石硬化田間道路,配套打深機井、鋪設暗管、安裝滴灌設施;全鋼架大棚每667 m2補貼3 000元,水泥骨架大棚每667 m2補貼1 000元。“十二五”期間全市共爭取到農業部蔬菜標準園創建項目450萬元、陜西省設施蔬菜工程建設項目1.4億元,設施瓜菜產業規模迅速擴張。
依托蔬菜專家、科學研究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蔬菜試驗站,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推廣新優品種、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綜合配套栽培技術;結合農時季節,依托陽光工程、職業農民培育、農民技校等平臺,著力開展技術培訓。
全市12個縣區均成立了農產品質量監管檢測機構,形成了“上下成線、左右成網、三級四層、監檢一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在全市范圍實施“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引導企業、合作社、現代農業園區開展“三品一標”認證。
扶持發展農產品貯藏流通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個體經營者,建成了恒豐園、米禾、綠豐源等一批流通企業。在全省率先創新發展“農企、農社、農超對接”模式,利用新聞媒體宣傳、舉辦瓜菜節、參加省內外瓜菜促銷推介會等形式,使寶雞設施瓜菜產品知名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一是生產規模較小。2 0 1 6年全市西瓜5 386.67 hm2、甜瓜346.67 hm2,僅占全市蔬菜面積的10.10%,與陜西省渭南市、咸陽市差距較大。二是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寶雞地區冬春季連續低溫陰雪寡照天氣頻發,設施西甜瓜易發生低溫冷害或凍害,受災害頻發、生產資料上漲、瓜價不穩等多種因素影響,農民群眾發展積極性較低。三是技術力量薄弱。目前新發展設施西甜瓜多在糧食產區,農戶缺乏栽培技術,市、縣區西甜瓜生產專業技術人員不足,大多聘請山東、浙江等地農民技術員,新技術、新成果推廣滯后。四是,流通體系有待健全。西甜瓜生產與市場需求信息不對稱、產銷脫節,季節性滯銷、賣難現象時有發生;流通環節太多;流通機制不靈活等。
目前全市已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60個,其中國家級6個、省級36個、市級69個,休閑觀光采摘園8個;設施蔬菜集中連片基地6.67 hm2以上145個、66.70 hm2以上12個;從事設施蔬菜生產龍頭企業22個、專業合作社119個。設施蔬菜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化經營的基地工人工資占生產總成本的50%左右,導致規模化設施蔬菜園區效益較低,尤其是日光溫室蔬菜園區舉步維艱。設施西甜瓜作務簡單、生產周期短、用工少,與設施蔬菜比較效益高,2015年以來大多現代農業園區將種植番茄、黃瓜、茄子等設施蔬菜改為種植設施西甜瓜。設施蔬菜園區、集中連片基地為設施西甜瓜生產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全市現有日光溫室蔬菜2 406.67 hm2、塑料大中棚蔬菜10 653.33 hm2,其中日光溫室西甜瓜80 hm2、塑料大中棚西甜瓜2 180 hm2,全市75%以上的西甜瓜由外地調入,設施西甜瓜產業發展空間廣闊。高產典型戶早春大棚西瓜一茬每667 m2收入達1.0萬元;另外種植秋延茬蔬菜每667 m2產值1.8萬元;一般農戶瓜菜兩茬每667 m2收入1.2萬元,較種菜效益好;集約化育苗、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大中棚多層覆蓋保溫、蜜蜂授粉等新技術的推廣,以及微耕機、育苗嫁接機、起壟覆膜機等適于設施西甜瓜栽培的自動化小型機械的引進,可進一步提高設施西甜瓜的品質、產量和效益,新技術發展潛力巨大。
按照“擴面積、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的總體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穩步擴大規模,提升產品質量,力爭在基地建設、科技推廣、品牌銷售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到2020年,全市設施西瓜面積達到6 666.67 hm2、設施甜瓜面積達到133.33 hm2。
立足關天副中心城市建設,著力提升產能,優化產品結構,加快專業基地建設。按照鞏固提高日光溫室、大力發展塑料大中棚的思路,以陳倉、鳳翔、岐山為重點,輻射帶動千陽、隴縣等縣區集中連片發展,切實提升全市西甜瓜產品生產供應能力。
市財政每年繼續列支1 000萬元專項資金,從設施建設、土地流轉、新優技術推廣、品牌宣傳、產銷銜接、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等方面給予扶持。加強設施西甜瓜小型農機具的引進與推廣,并納入農機具補貼,提升機械應用率,節約生產成本,增加生產效益。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完善基礎設施,爭取金融信貸支持,加大招商引資,廣泛吸引社會資金,逐步建立以企業和農民為主,政府扶持,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穩定和加強縣區、鄉鎮西甜瓜技術隊伍建設,健全完善農業專家、農技人員、鄉土人才“三位一體”農技服務體系。依托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標準化示范園,全方位、多層次開展技術培訓,重點培養一批職業瓜農。建立激勵機制,鼓勵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集約化育苗、水肥一體化、蜜蜂授粉等技術試驗研究與集成示范,不斷提高設施西甜瓜生產管理水平,提高產量和效益。
規模化設施基地要以節約投資、增加效益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管理基地,把基地當作工廠、把農民當員工、把農業當工業來抓,在統一管理的基礎上實行生產責任制,轉變生產方式,實現效益最大化。采取企業化管理,對基地人員分類管理,實行管棚人員承包制,其收入由“基本工資+出勤獎+產量獎”構成,以人為本,責任明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建立科學、規范、高效的管理機制,促進農業工業化運作。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企業牽頭、農戶參與,降低用工成本,輻射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大力加強市場建設,搭建產銷對接平臺,拓寬交易渠道,保障居民消費需求。總結推廣農社、農超對接模式,創辦各類瓜菜直銷店,提升直銷覆蓋面。切實推進市場建設,建立公益性瓜菜批發市場,降低流通費用;改善恒豐園等大型批發市場基礎設施條件,完善質量檢測、分級包裝、物流配送、電子結算、信息發布等功能,建立健全流通網絡。加強宣傳推介,采取新聞媒體宣傳、舉辦瓜菜節、參加省內外瓜菜促銷推介等形式,不斷擴大對外宣傳,提高寶雞設施西甜瓜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幫助瓜農分析設施西甜瓜當前產銷形勢及發展前景,引導調整品種結構,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實現多樣化、多元化種植,生產適銷對路西甜瓜,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合理安排茬口,排開播種,錯期上市,均衡供應。以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環境影響無害化為主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轉型升級,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循環生產經營體系,實現優勢凸現,經營集約,功能多元,發展持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設施農業,逐步引導設施基地轉入效益增加、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科學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