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飛,胡軍榮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6)
從國內外農業經濟發展經驗來看,蔬菜種植是一項效益高、市場潛力大的優勢產業。在蔬菜領域,我國還處在比較落后階段,雖然目前我國也有大量的蔬菜產品出口,但品質不高,且大多出口的是粗加工的保鮮蔬菜,產品附加值很低。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蔬菜出口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外銷量大幅下降,大量的蔬菜只能內銷,價格下降,農民的種植效益下降。徐州市是江蘇省農業大市,蔬菜產業作為其優勢產業之一,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全市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突出高效、短平快、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等優勢,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交通區位優勢,面向國際、國內市場,大力實施“品種、技術、市場”3大工程,蔬菜產業得到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正在實現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蔬菜生產大市向蔬菜生產強市的轉變,蔬菜產業在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目前,徐州市蔬菜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如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蔬菜生產比較粗放、龍頭企業帶動力較弱、品牌效應不強等,破解這些問題是促進徐州市蔬菜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提高栽培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
徐州市蔬菜生產設施比較落后,設施檔次不高,優化設施結構更新較慢。據統計,在現有設施中,日光溫室僅占到18%,82%是各種塑料拱棚,保溫條件差,生產受到較大的限制。多數菜田基礎設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在部分鄉鎮出現了凍害、鹽害、水漬害等問題,損失很大,挫傷了群眾生產的積極性。同時蔬菜產業未能作為獨立產業列入財政基本建設投資計劃,資金投入微乎其微。蔬菜科研推廣、加工流通等發展缺乏物質支撐,直接影響了蔬菜產業發展的潛力。
蔬菜生產的總體格局仍處在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過程中,蔬菜產業內部結構仍不盡合理,名特優稀品種比重較小,質量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總體質量安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不夠強,主要表現在:部分設施蔬菜專用品種的引進、試驗、篩選、推廣方面技術薄弱;耐弱光、耐低溫、耐濕、耐病、耐熱,適于設施栽培的良好的專用品種更新周期長;蔬菜栽培關鍵技術的研發能力較弱,一些制約蔬菜生產的技術問題得不到有效地解決,設施連作障礙化嚴重,土壤中病蟲基數的積累、土壤次生鹽漬等造成土壤理化性劣變,根系自毒性分泌等相繼出現,導致產品質量的下降;大棚、日光溫室栽培技術缺乏量化指標,部分鄉鎮菜農經驗色彩濃厚,科技含量不足,只能被動地保溫、降溫、遮陽、防雨,而不能自動地調節溫度、光照、水、肥、氣等。
蔬菜貯藏、保鮮和加工技術比較落后,加工能力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大型現代化加工龍頭企業少,龍頭企業帶動乏力,部分品種的銷售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較強,生產風險較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化運行機制尚未健全,訂單生產發展還比較緩慢,現有蔬菜加工企業的帶動能力還沒有真正體現出來,影響了產品的增值增效。
雖然徐州市蔬菜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注冊了不少品牌,但由于缺乏對品牌的宣傳和引導,缺乏品牌的系統開發,蔬菜品牌的知名度較低,市場占有率很小。同時,存在著蔬菜品牌的多、亂、雜的現象,這些現象導致了品牌整合效應低。
2.1.1 優越的溫光資源
徐州市地處黃淮地區中心地帶,為南北氣候過渡帶,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2 ℃),雨量適中(年降雨量850 mm左右),無霜期長(220 d),光照充足(年光照2 300 h),溫光條件兼具南北之長。尤其是早春氣溫回升快,秋季晝夜溫差大,持續時間長,有利于春、秋、冬蔬菜設施栽培。
2.1.2 便捷的交通條件
徐州市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是農副產品集散中心,歷史上就有“五省通衢”之稱。國道、省道、河道、鐵路、民航、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加之毗鄰連云港、日照等港口,為徐州市蔬菜產品外銷提供了便捷的條件。
2.1.3 較好的生態環境
徐州市是農業大市,工業欠發達,環境污染較小。特別是糧(稻)菜輪作模式的推廣應用,較好地解決了連作帶來的病蟲多、用藥多、污染重的問題。隨著無公害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加大了生產環境綜合治理力度,田園環境進一步優化。2001年,豐縣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促進辦事處確定為全國十大綠色產業示范區【IPSC(2001)040】,沛縣被農業部列為首批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2002年,豐縣和邳州市分別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第二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環發(2002)38號】。徐州市屬黃泛沖積平原,尤其是大沙河沿岸及黃河流域,土層松軟深厚,地下水位較低,適宜山藥、蘆筍、牛蒡、大蒜等根莖類蔬菜的生長。
2.1.4 一定的栽培技術水平
多年來,徐州市科技人員積極探索創新蔬菜生產技術,在特菜上先后研究出了機械開溝、打洞栽培、高支架栽培、避病豐產栽培、病蟲綜防等一系列先進技術;在大蒜上總結創新了地膜覆蓋、病蟲草綜合治理防控、生物藥肥應用等一系列先進技術;在設施菜生產上推廣應用了節水栽培、反光幕、CO2氣肥應用等實用技術,制定了25個無公害蔬菜生產栽培技術操作規程,并加以落實,實現了無公害生產,產品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1.5 較好的品牌形象
近年來,徐州市各級政府圍繞品牌創建,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實施品牌促銷戰略。目前,全市已有沛公、大沙河、九衢、潤嘉、宿羊山、晉陵、磊山等20多個無公害蔬菜商標(品牌)。特別是在出口特菜和大蒜上創建的沛公、大沙河牌山藥、蘆筍、牛蒡,邳州大蒜、宿羊山白蒜、黎明白蒜、淮海大蒜等品牌已成為國內知名品牌,其中“宿羊山白蒜”品牌已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黎明白蒜”通過國際HACCP認證,成為國內外市場名牌產品,在東南亞市場成為免檢產品。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了徐州市蔬菜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面對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徐州市的蔬菜業仍將是一個弱質產業的現實,為保證規劃有效實施,需要建立完善資金籌集和使用的新機制,集聚各種項目資金、開發資金、支農資金等,用于蔬菜產業的發展。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市、縣財政部門每年都要拿出一定資金,作為蔬菜產業發展的扶持資金,重點用在品種引進、設施改造、基地建設、技術推廣、農民培訓、企業扶持、市場完善等方面。有關部門要從支持蔬菜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制定、落實蔬菜產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把蔬菜產業的招商引資放在重要位置,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充分發揮國家資本、項目資金在培育投入載體、引資優勢等方面的聚集效應,形成“一資帶‘三資’”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努力打造民營資本、工商資本和外商資本開發蔬菜產業的主要平臺。
全市重點培育并壯大出口創匯菜、設施栽培菜、蒜蔥等高效菜和鮮食菜用糧油作物4大優勢區域,在條件好的鎮建設優勢蔬菜產業集聚區,并在生產集聚區加大投入,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災能力。
2.3.1 培育和壯大出口創匯蔬菜生產集聚區
主要集中在豐縣、沛縣、銅縣和新沂市4個縣市。重點發展山藥、蘆筍、牛蒡、甘藍、西蘭花、荷蘭豆、甜豆、菠菜等8大出口創匯品種。在種苗供繁上,以省級豐縣創匯蔬菜示范園和省級徐州(鄭集)外向型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為依托,進行商品苗的生產和供應。
2.3.2 培育和壯大設施蔬菜生產集聚區
主要包括豐縣的鳳城、歡口;沛縣的沛城、朱寨、胡寨、大屯;銅山縣的黃集、大彭、漢王、棠張、張集、三堡;睢寧縣的王集、魏集、梁集;邳州市趙墩、鐵富,新沂市的草橋、新安、窯灣、瓦窯、唐店等5大片22個鎮,重點發展冬季日光溫室、早春大中棚及秋延遲蔬菜生產,品種以番茄、辣椒、茄子、黃瓜、西芹、西葫蘆、草莓、四季豆、西瓜、甜瓜等10大品種為主。在種苗供繁上,以張莊蔬菜示范園、張集示范園、鐵富示范園、草橋示范園、梁集示范園為依托,進行優良品種引進、示范和供應。
2.3.3 培育和壯大蒜蔥等高效菜生產集聚區
主要集中在邳賈銅結合部、豐沛結合部2大片和邳睢沿黃墩湖一條線的22個鎮。大蒜生產重點是鞏固擴大老優勢基地,開辟新優勢基地;邳賈銅蒜區發展到6.7萬hm2以上,重點突破銅山東部、邳州西南部;豐沛蒜區發展到3.5萬hm2,重點突破大沙河兩岸;邳睢黃墩湖蒜區發展到0.67萬hm2以上,重點突破從邳州八路鎮到睢寧慶安鎮一線。全面提高產品質量。以大蒜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為主線,逐步以國際質量標準代替地方標準。
2.3.4 培育和壯大鮮食菜用糧油作物生產集聚區
主要集中在新沂市的草橋、雙塘、阿湖;邳州市的燕子埠、車夫山、邢樓 ;賈汪區的江莊、賈汪;銅山的柳泉、茅村、利國;睢寧的雙溝、姚集、古邳等14個鎮。這些地方適合鮮食菜用糧油作物生產,規劃面積6.7萬hm2(其中青毛豆2萬hm2、菜花生2萬hm2、糯玉米1.7萬hm2、烘烤型山芋1.0萬hm2),重點發展早春菜用青毛豆、菜花生,春夏季糯玉米和秋季烘烤型山芋。
重點培育出口創匯菜、設施菜和蒜蔥等地方高效菜3大類,突出抓好山藥、蘆筍、牛蒡、大蒜、洋蔥、西蘭花、荷蘭豆、包菜、茄果類和瓜類等10大優勢蔬菜產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大蒜、山藥、蘆筍、牛蒡、黃皮洋蔥、西蘭花、荷蘭豆是徐州市出口創匯的特色蔬菜,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產品遠銷海外市場,銷售前景廣闊。“十一五”期間要在深加工上下功夫,不斷提高產品加工的檔次。在穩步發展牛蒡生產的同時,加大國內市場宣傳和開發力度,擴大內需,逐步減少對國際市場的過度依賴,努力降低生產風險。在抓好蘆筍生產的同時,注意拓展國內消費市場,力爭內外銷并舉。加大山藥產品免燙漂加工新技術推廣工作力度,以改善產品加工后外觀和內在質量欠佳的局面,最大限度地保持產品原有色質,適應市場需求。搞好大蒜產品的加工,提高轉化能力,要進一步開發如大蒜粉(粒)、大蒜油、大蒜膠囊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提高科技含量,積極探索貯藏與保鮮新技術,延長產品上市期,做到均衡上市。西蘭花、荷蘭豆重點在速凍包裝上下功夫,在出口外銷的同時,擴大國內超市銷售。茄果類和瓜類設施蔬菜,應在提高產品安全質量的基礎上,發揮上市早、產量高、品質佳的優點,擴大在長江中下游和“三北”市場的銷售量,逐步實行分級包裝,超市銷售。
蔬菜主產區要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加大品牌創建力度,在現有“大沙河”“旺達”“天馬”“沛公”“帝苑”“高榕”“晉陵”“偉樓”“宿羊山白蒜”“黎明白蒜”“正康”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優勢產品的知名度,逐步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蔬菜品牌。
蔬菜技術推廣隊伍是多年來徐州市蔬菜生產持續、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證。針對徐州市33.3萬hm2蔬菜的現狀,要進一步完善蔬菜技術推廣體系,加大對蔬菜科研和推廣等公益性事業的資金投入,切實解決目前資金不足、人員少的問題,蔬菜生產重點鎮要有專職技術人員負責蔬菜生產技術推廣工作,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技術咨詢,及時幫助菜農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確保技術落實到位。同時,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進當前國內外蔬菜生產高新技術成果,從技術上提供保障,加快現有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示范推廣應用的進程。
目前,世界蔬菜產業發達的國家蔬菜產品附加值一般在300%~400%,徐州市目前蔬菜產品附加值在35%~40%,發展空間很大。拉長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消化更多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在于加工業,突破加工瓶頸也是徐州市蔬菜產業能否真正做大做強的首要因素。蔬菜加工業是朝陽產業,在環保、資源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應屬于優先發展的產業,要在招商引資等方面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鼓勵、吸引“三資”進入蔬菜業,新建、改造、重組一批科技含量高,設備、工藝、管理先進,帶動能力強的深加工企業,打造一批拉動力強大的市場競爭主體,達到“借船出海”“借梯上樓”“借雞生蛋”目的,使徐州市的蔬菜產品更多地走向國際市場。與此同時,蔬菜生產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在享受高效益回報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面臨高風險的壓力。建立完備的產業化經營機制,是降低和規避市場風險的有效途徑,“產-加-銷”各方要密切合作,建立更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按契約實行訂單生產、加工和流通。
提升產品質量是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關鍵。目前,徐州市主體蔬菜品種基本上已制定了栽培技術規程,關鍵是認真組織實施,切實將規程落到實處。各級技術推廣部門要積極推廣“節藥栽培”技術,注意加強對蔬菜生產過程投入品的控制,做到“三減”,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化肥、農藥、激素的用量,降低殘毒,嚴格按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組織生產,同時大力推廣應用遮陽網、防蟲網、誘蚜板、殺蟲燈、水旱輪作等配套技術,實現“三保”,即保質量、產量和環境。
積極培育市場競爭主體是推進蔬菜產業化經營,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大力培育帶動輻射能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重點培育以蘆筍加工為主的天舜、以牛蒡加工為主的旺達、以山藥加工為主的天馬、以綠菜花、荷蘭豆加工為主的高榕、以大蒜加工為主的偉樓、以出口菜加工為主的沛縣罐頭廠、帝苑食品有限公司、新沂正康水產冷凍廠等龍頭企業,并在優勢區域內形成加工企業群體,扶持和引導龍頭企業在優勢產區建立生產、加工、出口基地。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步伐,提高加工產品質量和檔次,改進包裝,提高產品加工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抓好貯藏保鮮庫建設,增強貯藏保鮮能力。第二,培育一批專業蔬菜批發市場和產地季節市場。如豐縣蘆筍、洋蔥,沛縣牛蒡、山藥,邳州大蒜等產地蔬菜市場,沛縣七彩街、新沂新華等專業蔬菜批發市場、徐州淮海蔬菜批發市場、七里溝農副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等,使之成為蔬菜銷售的主要集散中心。第三,培育蔬菜合作經濟組織和相關行業協會,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