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杰,郎元興,梁文華
(興義市農業和扶貧開發局,貴州 興義 562400)
興義市桔山街道辦事處滴水、永興等村采用日光溫室大棚、遮陰棚等設施栽培芹菜,周年供應市場,實現了高技術、高投入、高產出。據滴水村黃景繁等農戶粗略計算,共種植大棚芹菜0.8 hm2,每年四種四收,667 m2年產量1.2萬~1.6萬kg,按2015年基地批發價2.4元/kg計,產值達2.88萬~3.84萬元。667 m2投入鍍鋅管大棚成本2.5萬元,使用期10年,每年折舊0.25萬元;種子、農藥、肥料(含農家肥)0.17萬元;勞動力80個,每個80元,計6 400元。合計667 m2年投入1.06萬元,每667 m2年純收入達1.82萬~2.78萬元。
芹菜是人們喜歡食用的蔬菜種類,主食部分為葉柄,清香味濃、質地脆嫩,葉柄長,色白或黃白,纖維素少且無渣,無黃葉,一般株高60~70 cm。芹菜生長要求環境濕潤、陰涼,土質肥沃。種子發芽適宜溫度15~20 ℃,植株生長適宜溫度12~18 ℃,氣溫超過20 ℃生長緩慢,超過35 ℃停止生長。在高溫及強光下纖維素增加,葉柄變短,葉片變小,植株變矮,病害發生相對嚴重。涼爽氣溫與長日照,可以促進植株的花芽分化,不易產生纖維素,風味清香嫩脆。芹菜根系淺,吸水能力差,植株生長要求水分充足,土壤濕潤肥沃、保水保肥力強。
滴水、永興等村的菜農在農業技術干部的指導下,把興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環境和芹菜的生長特點結合起來,利用溫室大棚冬季采光增溫、夏季遮陽排濕進行設施栽培,獲得了理想效果。芹菜“三高”栽培關鍵技術如下:
夏季芹菜生產雖然應用了大棚遮陰技術,及搭遮陰棚、覆蓋遮陽網等措施,但氣溫還是會超過20 ℃,不利于芹菜的生長,因此應首先選擇耐熱性好、抗逆性強的品種。如興義本地白稈芹、翠竹常青、玉竹常青、玻璃脆芹及速生玻璃脆等。
芹菜種子休眠期長,未經處理的種子發芽慢、出苗差、不整齊。經處理的種子播種后7~8 d即可發芽。春季和夏季播種,應選用隔年的種子,不用當年采收的種子。品種選定后,需曬種1 d,再用水浸泡1 d,然后用力揉搓種子,再用清水漂洗種子上的黏液,洗凈后晾至半干,即可播種。
利用大棚培育壯苗。苗床每平方米施腐熟的農家肥8 kg、25%的優質三元復合肥0.1 kg。苗床寬1.2 m,長10 m,廂溝寬20 cm,深10 cm。苗床深耕20 cm以上,達到土細平整后立即播種。每平方米用種10~15 g,播種后用過篩的細土覆蓋,及時澆足水分。一般播種后8~10 d即可出苗。
保持苗床濕潤,前期小水勤澆,防止干旱死苗。2~3片真葉后保持床土干濕交替,促其產生新的根系,以利幼苗生長。每周追施1次清糞水或沼液,每平方米加施尿素25 g。
大棚可選用簡易的竹架大棚,也可建造長期的鋼架大棚,一般棚寬6 m,長30 m,也可因地制宜。大棚骨架制作要規范,以減少對棚膜的損失,并利于棚內生產操作。春夏和早秋生產要在大棚上加蓋遮光率為60%~70%的遮陽網,降低光照強度和棚內溫度,使棚溫控制在15~20 ℃,促進芹菜生長發育。秋冬氣溫降到15 ℃以下,可除去遮陽網。每個大棚內分3~4廂,棚間設排灌溝,溝深20~30 cm,做到排灌方便,為芹菜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幼苗長到5~6片真葉時進行小苗移栽,移栽時將大小苗分開。取苗時盡可能不損傷葉片和根系,并帶土坨,做到隨取隨栽,不長時間存放,以提高成活率。每平方米定植50~70株,株行距(10~13)cm×(14~16)cm,定植后澆足定根水。
定植前應施足底肥,每平方米施腐熟的農家肥、沼液5~6 kg,含量25%的復合肥60~70 g,將肥料與土壤充分拌勻整細,耬松整平。植株成活至封行前,淺中耕3~4次,清除田間雜草。每次中耕后及時追肥,采用沼液或清糞水與復合肥潑灑廂面,每平方米潑灑2 kg沼液加復合肥50 g,廂面缺水時,可從棚間的排灌溝內進行浸灌給水,也可結合追肥一并進行,保持土壤濕潤。
芹菜主要有葉斑病、斑枯病、病毒病和美洲斑潛蠅等病蟲害。防治中,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準則,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從苗床取苗前噴1次殺菌殺蟲劑后再移栽,成活后至封行前再噴藥2~3次,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當植株已經完全封行,定植60~70 d,植株高度達到60~70 cm時,就可采收上市,一般單季667 m2產量可達3 000~4 00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