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方新
(南京市高淳區陽江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 南京 211300)
近年來,江蘇地區設施大棚蔬菜面積不斷增加,這不但滿足了廣大群眾的物質需要,也給種植戶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由于設施大棚蔬菜栽培具有溫度高、濕度大、環境封閉等特點,給蔬菜病蟲害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更好地控制它的危害,經過多點試驗示范和調查,初步了解了高淳區設施蔬菜病蟲發生與防治措施。
在設施大棚蔬菜栽培條件下,栽培環境封閉,長期處于高溫、高濕條件,十分有利于病菌的大量生存、繁殖及危害,如白粉病、霜霉病等在高淳區已成為設施大棚蔬菜的主要病蟲害,發生和危害明顯重于露地栽培蔬菜。根據大面積調查表明,大棚瓜類霜霉病從零星發病到大面積普遍發生時間僅1周不到的時間,嚴重田塊葉片大量枯死,產量損失達60%,直至絕收。
由于設施大棚環境條件可使煙粉虱、小菜蛾等害蟲安全越冬,加之遇暖冬年份會有部分煙粉虱安全越冬,而如在大棚栽培中采用雙層膜種植蔬菜,不但利于煙粉虱大量安全越冬,還可繁殖危害。而小菜蛾在常規栽培條件下是春秋季發生,在設施栽培條件下冬季可繼續危害, 最高發病田塊百穴蟲量可達15頭。
在設施大棚栽培連續耕種中存在幾種弊端:一是復種指數高,容易積累病原菌,二是土傳性病害嚴重發生,三是造成土壤板結,次生鹽漬化等問題嚴重。
可根據設施大棚蔬菜基地病蟲害發生特點,加強基地病蟲害預測預報,摸清病蟲害發生情況,不斷提高預報準確率,為病蟲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如采用燈誘和性誘,一般從3-10月針對鱗翅目蛾類害蟲逐日進行監測。大面積調查與系統監測相結合,對當地主要病蟲害設調查點,每隔7 d調查1次,同時搞好兩者常態會商機制,分析具體實際蟲情情況,形成有利于本地區互借互用的相對統一的防治技術策略。
2.2.1 選擇抗病品種
選擇好品種是農業防治的一項重要措施之一。當前蔬菜抗病品種雖不能滿足大面積設施蔬菜種植的需要,但也有一定數量的抗病品種在目前蔬菜生產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如芡實品種“津春5號”抗霜霉病較好。
2.2.2 合理安排茬口布局
茬口布局合理能有效地減輕部分病蟲害的發生。如生存很廣的煙粉虱,對植物的選擇有嗜好性,在營養豐富、葉片厚大的作物上發生量大,可選擇蔥蒜等耐虱作物種植,以切斷其食物鏈,有效降低蟲害越冬基數。
2.2.3 實行科學的肥水管理
科學的肥水管理不僅可使植株保持較好的生長狀況,還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蟲能力,如采用膜下滴灌技術,可避免因大水澆灌造成的棚內濕度大、土壤板結的問題。實踐證明,增施有機肥,并采用測土配方精確用肥,可預防肥料施用過多造成的流失浪費,更有利于促進植株的健康生長和增強抗病蟲能力。
近年來,通過防蟲網覆蓋技術有效控制了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菜青蟲等害蟲的為害。其次還可充分利用害蟲趨性,在大棚中懸掛色板誘殺蚜蟲、煙粉虱等害蟲,有效降低害蟲發生基數,達到減少使用農藥的目的。再是采用殺蟲燈誘殺,據調查,設施大棚蔬菜內安裝殺蟲燈,對金龜子、鱗翅目類成蟲、地老虎等殺蟲量在80%左右,尤其對地下害蟲效果最好。
為達到蔬菜的安全標準,在蔬菜上積極推廣苦參堿、多殺霉素、短穩桿菌等一系列生物農藥,藥后10~15 d內可有效、穩定地控制害蟲90%以上,同時對蔬菜農藥殘留影響較小,深受菜農和消費者歡迎。
除積極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外,重視引用并試驗示范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對防治蔬菜害蟲所產生的抗性有明顯效果。如5%氯蟲苯甲酰胺SC等殺蟲劑,具有毒性低、劑型先進、用量少、藥效期長等特點,對蔬菜多種害蟲有很好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