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連芬,宋聚紅,張麗玲,周俊閣
(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1)
番茄是河北省種植面積較大的蔬菜品種之一,越夏番茄栽培是設施蔬菜栽培的主要茬口,近年來栽培面積大幅增加,種植面積超過3.33萬hm2,其產量高低對市場需求和農民效益的影響較大。番茄喜溫不耐熱,一般品種在晝溫25~28 ℃、夜溫15~18 ℃生長良好;在晝溫34 ℃、夜溫26 ℃以上,或40 ℃以上的高溫連續4 h左右即嚴重受害。冀中南地區6-8月氣溫常常高于35 ℃,甚至超過40 ℃,夏季持續高溫成為冀中南番茄生產的限制因子,同時又為越夏番茄病害的發生提供了適宜的發病條件,造成減產,嚴重時甚至絕收。因此,做好越夏番茄病害的預防工作至關重要。
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簡稱“TY”病毒病,2009年在河北省大爆發,受害面積達到50%,有的絕收。番茄在苗期和結果期均可染病。其典型癥狀是病株嚴重矮化,枝條直立叢簇,葉片明顯變小、增厚、皺縮、黃化,大部分花穗凋萎,結果稀少,尤其是苗期染病,產量極低。
番茄的葉片、莖稈、花和果實均可染病。苗期染病,莖部變黑褐色。成株期染病,初生褐色壞死小點,后擴展成圓形或近圓形病斑,黑褐色,具同心輪紋。葉柄、莖稈染病,常產生橢圓形至不規則形凹陷壞死斑,也有輪紋。因此,早疫病又稱輪紋病,濕度大時生出灰黑色霉?;ㄈ静?,花托變黑、枯死。果實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多為橢圓形或不定形褐色至黑色病斑,凹陷,較硬,后期病部表面密生黑色霉層。
番茄潰瘍病是生產上的毀滅性病害,近年冀中南地區發病嚴重。番茄全生育期均可發病。幼苗染病,真葉自下向上萎蔫,葉柄或胚軸上產生凹陷壞死斑,橫剖病莖可見維管束變褐,髓部出現空洞,至幼苗枯死。成株染病,自下部開始,下部葉片邊緣褪綠萎蔫卷曲,全葉呈青褐色皺縮干枯。在葉柄、側枝或主莖上產生灰白色至灰褐色條狀斑枯,莖部開裂,剖開可見髓部變空,維管束變褐,病莖部位表面生出不定根或刺狀突起。果實染病,產生特征性的鳥眼斑,即中央為褐色瘡痂狀隆起,四周乳白色,似鳥的眼睛。多個病斑融合使果實表面粗糙。
黃化曲葉病毒病主要通過煙粉虱攜帶病毒在田間傳播,也可以通過嫁接和扦插傳播。
2.1.1 選用抗病品種
2.1.2 防治煙粉虱
該病主要通過煙粉虱傳播,防治煙粉虱培育無毒苗是關鍵。物理防治可用60目防蟲網防蟲和用黃板誘殺,化學防治可在定植前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0 g加水3 kg蘸盤(約1 500株苗根部),防效很好。定植后可以噴24%螺蟲乙酯懸浮劑2 000倍液或2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3 000倍液殺滅煙粉虱和蚜蟲。
2.1.3 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噴灑0.136%赤·吲乙·蕓薹可濕性粉劑10 000倍液,每7 d噴1次,連噴3次。
2.2.1 拌種
用種子重量0.3%的50%異菌脲或75%百菌清拌種。
2.2.2 配制營養土
經過手術治療和護理好偶,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出血幾率比對照組低,兩組的出血率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性(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出血再次手術的發生率比對照組低,結果存在統計學差異性(P<0.05)。
育苗時,每立方米營養土中加入50%異菌脲或75%百菌清100 g拌勻,可有效防治該病。
2.2.3 提前預防
噴灑50%咯菌腈可濕性粉劑5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600倍液,每10 d噴1次,連噴3次。
2.2.4 化學防治
2.2.4.1 把50%異菌脲配成200倍涂抹病部。
2.2.4.2 45%百菌清或10%腐霉利煙劑,每100 m3每次用藥35~40 g,7 d用1次,連用3次。
帶菌種子、種苗及病果均可遠距離傳播,在田間主要通過灌溉水傳播,分苗移栽、整枝打杈也可傳播蔓延。
2.3.1 種子消毒
用55 ℃溫水浸種30 min或1.05%次氯酸鈉浸種30 min。
2.3.2 適當稀植
每667 m2定植1 800株,高壟栽培,單干整枝。
2.3.3 提前預防
農事操作在露水干后進行,整枝后噴施33.5%喹啉銅懸浮劑800倍液。
2.3.4 化學防治
可用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500倍液噴施,5~7 d噴1次,連噴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