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功,王林武,韓太利,徐廣賓,周 峰
(濰坊市農業科學院,山東 濰坊 261071)
濰坊市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雨水較少,雨季主要集中在8-9月份。峽山區的有機水稻生產主要還是一年一季,春季空地現象嚴重,不利于土地充分利用及效益最大發揮。如果在早春利用休閑土地種植一茬豌豆,豌豆收獲后,將豆秧粉碎發酵處理后直接翻入土中,不僅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同時豌豆具有固氮作用,可提高土壤中有效氮的含量,對下一季水稻產量和品質都有較大提高。旱水輪作同時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生,還會產生更大的生態效益。
選擇頂端卷須短而少、生長速度快、抗病、質優、高產的豌豆品種,于2月底、3月初播種,5月上中旬上市,水稻插秧前15 d采畢,收獲后的秸稈粉碎發酵后翻入土中。水稻選擇生長期短、品質優良的品種,4月下旬-5月上旬開始育苗,5月下旬-6月上旬插秧,9月下旬收割。
該種植模式下,豌豆每667 m2產量1 000 kg左右,按3元/kg計算,每667 m2產值可達3 000元。有機水稻可比單作增產20%~30%,每667 m2產量可達500 kg,按30元/kg計算,產值可達15 000元。
3.1.1 種子選擇及處理
種子最好為新種,且應選粒大、整齊、飽滿和無病害的籽粒。播前曬種2~3 d可明顯提高種子發芽勢和發芽率。
3.1.2 播種
每667 m2播種量10~15 kg。于2月底、3月初直接條播,行距30~40 cm,播種深度3~7 cm,最深不要超過8 cm。播種前澆足底水,播種后覆土3~4 cm,輕踩踏一遍,使種子與土壤接觸,有利于種子吸水萌動。
3.1.3 田間管理
豌豆苗期生長緩慢,一般進行兩次鋤地除草:第1次在苗高5~7 cm時,第2次在苗高20~30 cm時。松土除草在開花期之前結束。
豌豆莖蔓易倒伏,凡栽培蔓生品種應搭架。當蔓長20~30 cm時及時搭架,并隨時理蔓,使莖蔓分布均勻,避免莖蔓倒掛和相互纏繞,以利通風透光,易于結莢。
3.1.4 豌豆秸稈發酵技術
在水稻插秧前15 d收獲完豌豆,用EM、ETS(以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為主體的多種有益微生物)復合微生物溶劑噴灑豌豆秧,包括豆莢,然后用旋耕機粉碎翻入土壤中,再噴灑一遍秸稈發酵劑或有機質發酵劑,10~15 d后澆水準備插秧。
3.2.1 品種選擇
水稻選擇生長期短、品質優的品種,如圣稻14號、圣稻19號、圣香粳2572、黑香糯等。
3.2.2 育苗
4月下旬-5月上旬開始育苗。種子首先用300倍芽孢菌素或0.1%~0.2%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3 h,然后用清水浸泡2~3 d,每天淘洗3~4次。3 d后,將種子淘洗干凈,用濕麻袋把種子包好,24 h即可催出稻芽。攤開種子,在自然條件下煉芽1 d后即可播種。為便于起苗和運輸,苗床底部鋪一層編織袋,上覆2 cm過篩營養土。營養土配制:種植過水稻的肥沃土壤+40%充分腐熟土雜肥+2%~5%的生物有機肥。營養土耙細摟平后澆水抹平,并架設小拱棚,2~3 d后即可播種。播后覆蓋0.5 cm過篩細土,小拱棚覆蓋塑料薄膜,噴灑300~500倍芽孢菌素或多抗霉素。晴天中午溫度高時可適當加蓋遮陽網,防止高溫烤苗,出苗后注意通風降溫,以防幼苗徒長。水稻秧苗在秧齡達到35~45 d,主莖葉片5~7片,葉直不披、葉色綠中透黃,株高15~20 cm,有1~2個分蘗,莖基扁粗有彈性,白根及根原基較多,無黑根、無病蟲時即可插秧。
3.2.3 整地施肥
豌豆收獲后,每667 m2施充分腐熟的土雜肥2 500~3 000 kg、生物有機肥100 kg、生物菌肥15~30 kg作基肥,同發酵處理的豌豆秧一起旋耕粉碎,然后澆水抹平。
3.2.4 插秧
時間是5月下旬-6月上旬,株行距20 cm×25 cm,每墩5~7株。
3.2.5 追肥
移栽后10 d左右追施提苗肥以促進有效分蘗,每667 m2隨水沖施腐殖酸、氨基酸、海藻鉀液體肥15~25 kg;孕穗期追施攻粒肥,每667 m2撒施生物有機肥100~150 kg、生物菌肥15~20 kg,以提高結實率,促進籽粒飽滿。
3.2.6 合理灌水
水稻生長期間,為增強根系吸收能力,促進水稻健壯生長,水分管理上以“增氧通氣、養根活根”為原則。
返青期適當深水灌溉,有利返青。孕穗期、始穗期至齊穗期保持淺水灌溉,灌溉條件較好的地區則以保持濕潤為主。分蘗期要求淺水促蘗,分蘗后期宜適當曬田控蘗,減少無效分蘗,增加通透性,促進水稻生長健壯,在曬田控蘗時不宜重曬,干旱季節要抗旱灌水,以免脫水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和食用品質。灌漿成熟期要做到干濕壯籽;黃熟期排水曬田,促進成熟;收割時,做到田間無水,以免稻谷浸泡在水中影響米質。
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等,主要蟲害有稻飛虱、稻螟、黏蟲、稻負泥蟲等。病蟲害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種植抗病蟲品種為主、藥劑保護為輔。
3.3.1 農業防治
選用抗蟲品種、培育壯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學灌水;及時清除遭受病蟲危害的植株,減少田間病蟲基數;水稻收獲后及時翻犁稻田,冬季清除田間及周邊雜草,破壞病蟲害越冬場所,降低來年病蟲害基數和病蟲害發生率。
3.3.2 物理防治
田間每公頃懸掛一盞頻振式誘殺燈,用粘蟲板誘殺趨光、趨色性害蟲。
3.3.3 生物防治
加強田間調查,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情況。在水稻生長期間,選用經由認證機構認可、無藥殘藥害的生物或植物農藥防治病蟲害,施藥后保持田間3~6 cm水層3~5 d。
如殺菌劑可用石硫合劑、波爾多液、井岡霉素、武夷菌素、芽孢菌素及銅制劑等;殺蟲劑可用蘇云桿菌、BT、印楝素、除蟲菊素、川楝素、魚藤酮、藜蘆堿、苦參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