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愛平
(天津市東麗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天津 300300)
黃瓜富含纖維素、多種維生素和礦質元素,且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其清香脆嫩,甘鮮可口,既可生食,又可烹制菜肴,是四季供應、老少皆宜的鮮菜品種,也是提高大眾生活質量的主要蔬菜品種之一,同時是“菜籃子工程”的重要內容,從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我國北部沿海地區,多在鹽堿保護地上進行黃瓜生產,鹽堿地塊不但導致黃瓜的產量低下,品質也較差,對于黃瓜常年生產,達不到理想的質量與產量要求,使黃瓜生產的高效益性狀不能體現,嚴重影響了廣大菜農的經濟收益。
為使床土和種子不受病菌侵染,播種前對苗床和種子采取土壤消毒和溫湯浸種。黃瓜大多病害是通過種子傳播的,因此在黃瓜播種前要進行苗床與種子的消毒。
1.1.1 苗床藥物熏蒸消毒法
把甲醛、線克與菌線克等熏蒸藥劑,加入苗床土壤里,并在土壤表面用薄膜蓋嚴,使藥物氣體在土壤中擴散達到殺菌、殺蟲目的。
1.1.2 藥土消毒法
配制營養土時,每立方米營養土加入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100 g,或90%敵百蟲20 g,或金雷多米爾5~7 g。
1.1.3 太陽能消毒法
播種前,把地翻平整好,用透明吸熱薄膜覆蓋緊密,晴天土壤溫度可升至50~60 ℃,密閉15~20 d,可殺死土壤中的多種病菌。
1.2.1 種子溫湯消毒法
選擇抗病品種,在50~55 ℃水中浸泡10~15 min,并不斷攪拌。水溫降至30 ℃時,停止攪拌,繼續浸泡4~6 h,用濕紗布包起來進行催芽。
1.2.2 藥液處理
黃瓜常用浸種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托布津等藥液,濃度500~600倍,浸種2~3 h,然后撈出洗凈,進行催芽。
1.2.3 藥劑拌種
將藥劑和種子拌在一起,藥劑和種子必須是干燥的,藥量一般為種子質量的0.3%,常用藥劑有五氯硝基苯、克菌丹、多菌靈等。
1.3.1 溫濕度調控
做好黃瓜苗期溫濕度調控是防止黃瓜幼苗徒長、提高黃瓜耐低溫能力、防止漚根的重要技術環節。要按照黃瓜生育特點、特性進行科學管理。在濕度管理上應根據天氣變化,看幼苗生育情況靈活掌握,尤其是在育苗后期,由于放風量逐漸加大,氣溫漸高,幼苗蒸騰量大,必須有充足的水分才能促進黃瓜正常生長。
1.3.2 苗床管理
采用營養缽育苗,播前給苗床或營養缽澆透水,待水滲下后在床面上撒1層細薄土,隨后播種、蓋土,并扣緊棚膜,密閉保溫。播種后到出苗前溫度控制在28~30 ℃,應預防苗床枯萎、灰霉、根腐、菌核等病害的發生。出苗后至移苗前白天溫度23~25 ℃,夜間15~18 ℃,苗出齊后及時間苗,剔除弱苗、病苗。移苗后到緩苗前溫度在28~30 ℃,10 cm地溫20~22 ℃,夜間15~18 ℃,如遇陰天,室內溫度比晴天要下降2~3 ℃。緩苗后溫度25 ℃左右。苗期為了穩定地溫,一般少澆水,采取覆細土保墑。定植前1周,進行低溫鍛煉,使苗床溫度接近棚室氣溫。
選擇排水良好,地勢較高的地塊建造溫室。定植前施足底肥,土壤精細整平。因栽培季節和生育期的不同,各茬黃瓜對肥料的需求總量也不同。生產上結合耕翻土地,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3 000~5 000 kg作基肥,另加草木灰40~100 kg或磷酸二銨20 kg。
早春栽培采取秸稈反應堆模式,黃瓜應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可有效提高冬天棚內地溫,并解決瓜打頂的問題,而且棚內的CO2濃度可增加4~6倍。使用秸稈反應堆技術無需增施化肥、雞糞等作底肥,大大減少了化肥的用量,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每667 m2用料量:秸稈3 000~5 000 kg、菌種6~10 kg、植物疫苗3~5 kg、麥麩180~300 kg、餅肥100~200 kg。所用秸稈為整秸稈或整碎結合的均可,一般在定植或播種前10~20 d進行操作。
采用大小行種植,一般每畦雙行。大行(操作行)寬70~90 cm,小行寬60~80 cm。在小行(種植行)位置進行開溝,溝寬70~80 cm,溝深20~25 cm。開溝長度與行長相等,開挖的土按等量分放溝兩邊,集中開溝。
全部開完溝后,向溝內鋪放干秸稈(玉米秸、麥秸、棉柴、稻草等),一般底部鋪放整秸稈(如玉米秸、高粱秸、棉柴等),上部放碎軟秸稈(如麥秸、稻草、食用菌下腳料等)。鋪后踏實,厚度25~30 cm,溝兩頭露出10 cm秸稈茬,以便通氣增氧。
將處理好的菌種,按每溝所用量,均勻撒在秸稈上,并用锨輕拍一遍,使菌種與秸稈均勻接觸。新棚要先撒100~150 kg餅肥于秸稈上,再撒菌種。有牛馬羊兔糞便的,可先把菌種的2/3撒在秸稈上,鋪施一層畜糞,再將剩下的菌種撒上。
將溝兩邊的土回填于秸稈上成壟,秸稈上土層厚度保持20 cm,然后將土整平。
在大行內澆大水,水面高度達到壟高的3/4,水量以充分濕透秸稈為宜。隔3~5 d,將處理好的疫苗撒施到壟上與10 cm土摻勻、整平。撒疫苗要選擇在早上、傍晚或陰天進行,要隨撒隨蓋,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以免紫外線殺死苗。
在壟上用打孔器(用12#鋼筋,在頂端焊接一個T形把,一般長80~100 cm)打3行孔,行距20~25 cm,孔距20 cm,孔深以穿透秸稈層為準,以通風送氧,促進秸稈轉化。孔打好后等待定植。
當10 cm土層地溫在15 ℃以上,平均氣溫超過18 ℃,早春黃瓜苗齡為5~6片葉時,選晴天進行定植。移苗時不宜深栽,以土坨略高于畦面為宜。當苗齡達3~4片葉或播后30~35 d時即可定苗。定苗采取株距27 cm,小壟行距40 cm、大壟行距80 cm,栽植在小壟兩側上部,壟高20~25 cm為宜。定植時將苗子第1片真葉向陽光一面。定植后澆水。
定植后7~10 d為緩苗期。需密閉大棚,提高地溫,高溫高濕條件有利于緩苗。此期要緊閉通風口,不宜放風,以免氣溫影響地溫,在密閉保溫的同時,以利于提高地溫。如果每天10 cm地溫15 ℃以上的時間有6~7 h,20 ℃以上有4~5 h,一般7 d即可緩苗結束。閉棚期間白天要保證棚溫達到30 ℃,溫度低時要采取多層覆蓋等措施。緩苗后,白天棚溫控制在25 ℃,夜間保持在15 ℃左右。當白天氣溫高于25 ℃時要進行通風,陰天在中午放風,時間短些,以利于降低棚內溫度。黃瓜生長要求的濕度較高,一般晴天白天相對濕度控制在55%~65%,夜間不超過85%。但濕度不能過高,防止葉片邊緣產生水滴引起病害發生。因此控制澆水量很重要,以少澆、勤澆為原則。緩苗或定苗后要及時降濕、提高地溫,促進根部生長。春、夏季土壤水分蒸發量大,幼苗蒸騰量也較大,不能過分蹲苗,應視苗情及時補充水分。
黃瓜伸蔓后,植株調整要跟上,綁蔓時注意除去側蔓和卷須,對主蔓根瓜上中部側蔓留1瓜2葉摘心。側蔓結果品種,在4~5片真葉時,摘心,留兩側蔓結瓜。當所留的主、側蔓長滿支架時,要進行打頂,并除去病葉和老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
黃瓜根系淺,吸肥能力較弱,追肥時宜采取“少量多次”和“有機無機交替施用”方式。根瓜采收后,有條件的地區每667 m2最好追施人糞尿200~500 kg,或質量好的水溶肥5 kg,或667 m2施硫酸銨15~20 kg及少量的過磷酸鈣。
結果期仍采用變溫管理,保持白天25~30 ℃,前半夜15~20 ℃,后半夜13~15 ℃,每收1次瓜追肥1次。其后,每采收1~2次果實,都要酌情補施肥料,盛果期還要增加1%尿素和0.3%~0.5%的磷酸二氫鉀葉面追肥2~3次,以延長采收期。掛果期要保持畦面濕潤,天氣無雨時,每隔7 d澆1次小水,或者在施肥后澆水,夏季澆水須在傍晚進行。及時采收有利于下次結果,并保證果實清香,品質脆嫩。在黃瓜生育后期,外界氣溫較高,放風量加大,水分蒸發快,需5~10 d澆1水。
避免氮素營養過剩,合理供應各種礦物質營養,避免偏施氮肥。施肥時氮磷鉀的科學比例是1∶1∶1,另外,不要忽略微量元素的追施。
棚室黃瓜不宜過度控水,否則易造成植株體內水分過于虧缺,要合理澆水,促進生化反應的順利進行,以減少葫蘆素C的形成,降低葫蘆素C的濃度,防止黃瓜發苦。
由于高溫或低溫的影響,會引起物質代謝紊亂,使黃瓜品質下降。溫室內應加裝保溫及通風設施,避免高、低溫的影響。
遇到連陰雨天,光照不足,加之低溫危害,黃瓜苦味變濃。因此,棚室栽培黃瓜,要盡量采用無滴膜進行覆蓋,并注意及時沖洗棚膜上的塵灰,盡量增加膜的透光量。
溫室栽培黃瓜易發生多種病蟲害,要以防為主。定植后在黃瓜生長階段,每隔7~10 d,應噴保護性殺菌劑1次,葉面、葉背及植株各部分均勻噴施,以晴天下午噴藥為好,同時及時摘除病葉、病果。
在病蟲害化學防治中,要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防治黃瓜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等病害,可用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72%克露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等藥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根據病情,上述藥劑可交替噴施,每6~7 d噴1次;在冬春季陰雨天、空氣濕度大時可使用煙劑熏蒸。防治白粉虱、蚜蟲,應及時噴吡蟲啉、阿維菌素等藥劑防治。美洲斑潛蠅為害時,噴2.5%功夫乳油2 000倍液防治,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噴霧,采收前10~15 d禁止噴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