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 學
?
我國休閑文化發展:現狀、特征與展望
◎ 秦學
摘要: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休閑文化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從休閑文化內部各要素看,主要表現為:休閑產業與休閑經濟發展迅速,休閑物質基礎漸趨厚實;休閑消費和休閑生活成為國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閑成為一種社會建制;國民休閑意識與休閑滿意度增強,休閑素質與休閑文明提高。從休閑文化總體特征上看,表現在三個方面:中西融合、與時俱進、形成“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當代休閑文化內涵與風格;多元并存與主流引導,形成“和而不同、和諧包容”的當代休閑文化格局;休閑文化整體質量不高,內部差異顯著,發展措施有所偏差。
關鍵詞:休閑文化 發展狀況 表現特征 中國
休閑文化是指一定歷史階段中,社會群體(部分或整體)在休閑生活中所形成的反映其休閑特征及社會狀況的全部物質與精神現象的總和,它表現為休閑物質文化、休閑行為文化和休閑精神文化三個方面。休閑物質文化是指與休閑生活相關的自然環境條件、物質設施及其構成的景觀與環境狀況。休閑行為文化是由人們的休閑生活表現出來的習俗傳統、制度規則、行為模式等諸要素的綜合。休閑精神文化則是指人們在休閑生活中所反映的觀念意識、心理狀態、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內在精神世界的總體狀況[1]。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休閑和生活文化源遠流長,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歷經了幾千年的傳統社會延續,休閑文化至近代發生了劇烈變化。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不僅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增加了社會財富、提高了綜合國力,而且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在休閑生活和休閑文化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健康快速發展,我國休閑產業體系已經建立,休閑經濟規模急劇擴大,國民休閑消費被大大激發,中國特色的休閑文化逐步形成。休閑物質文化、休閑行為文化和休閑精神文化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一)休閑產業與休閑經濟發展迅速,休閑物質基礎漸趨厚實
1. 旅游休閑業快速發展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旅游本質上是一種休閑方式,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新興的休閑類旅游方式層出不窮,自駕游、自助游、房車游、定制游、互助游等自主、自由、放松、新潮、深度、多元的旅游方式,是國民休閑意識增強的具體體現。在休閑趨勢引導下,近年來涌現了一大批新的旅游產業模式和形態,如郵輪旅游、分時度假、產權酒店、休閑房車、城市休閑綜合體、休閑社區等,為旅游業增加了新的活力。我國旅游業的各種供給也迅速增長,旅游對相關產業的帶動融合趨勢加強。不僅帶動了交通、通信、餐飲等行業,也越來越深入地與農業、工業、商業、文化、房地產、娛樂演藝、體育等產業融合。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旅游目的地國家和第二大旅游客源國,旅游業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并躍居世界前列。
2. 文化休閑業迅速崛起且充滿生機活力
國家在文化相關產業領域的投資大幅度增加,公共文化休閑機構數量穩步增長,效益明顯提高,政府投入增加。受眾休閑需求推動電影、網絡游戲、動漫等行業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廣播影視覆蓋大國和制作大國。2010年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到了3.88億人,94%的網民在網上看電視。我國網絡游戲產業收入已遠遠超過傳統的三大娛樂內容產業——電影票房、電視娛樂節目和音像制品發行的收入,電影電視動漫、網絡動漫、手機動漫、動漫演出、動漫衍生產業發展異常迅速。傳統出版業中休閑類出版物增加,數字出版引領文化休閑新時尚,包括在線閱讀、手機閱讀、手持式閱讀器閱讀等方式的數字圖書閱讀開始普及,國民各類數字媒介閱讀率達到了24.5%。演藝產業在變革中發展,旅游演藝進入快車道,在文化院團改革和演藝市場開放的背景下,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紛紛興起,特別是在農村和基層,民營文化表演團體已成為文藝演出市場的主體。近幾年,演藝與旅游頻頻聯姻,旅游演藝成為新亮點。目前在全國各重點旅游城市和旅游景點定時定點上演的旅游文化演出超過200臺(場),資金投入20多億元。
3. 體育休閑業增長強勁且漸成熱點
全民健身成為中國體育發展三大目標之一,體育產業化、休閑化和社會化已成為我國體育發展的總體趨勢。體育休閑服務快速發展,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日趨完善,逐漸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休閑健身需求。體育與旅游融合,體育旅游成為熱點。一批集體育、旅游、會展、商貿于一體的體育旅游項目漸成品牌,有效地促進了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提高了區域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社區體育休閑、農村體育休閑越來越受到重視,以社區體育為重點的城市體育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社區體育已成為社區居民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1年深圳世界大運會的召開,更加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城鄉體育設施建設、體育產業發展和居民體育休閑活動的開展。
4. 其他休閑產業發展迅速且異彩紛呈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休閑化趨勢加快發展,傳統產業也融入了休閑元素,附加了休閑功能,為國民休閑生活提供了廣闊的產業平臺和物質環境。主要有休閑農業、休閑工業、休閑商業、休閑房地產業、休閑保健業、休閑教育業、休閑餐飲業。休閑農業包括休閑種植業、休閑林業、休閑漁業、休閑畜牧業,休閑工業主要有休閑服裝業、休閑用品制造業、休閑食品工業、休閑裝備制造業和工業觀賞服務業,休閑商業主要有休閑步行街、休閑商業城、會展中心、大型shopping mall等,休閑房地產業包括休閑房地產建筑業、休閑房地產經營管理業(休閑物業管理),主要有休閑住宅、休閑會所、度假地、產權酒店、酒店公寓、養老酒店、培訓基地等。這些“非核心”休閑產業,在各自的主體產業領域內融入了休閑元素后,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綜合效益和產業價值迅速提升,對核心休閑產業起到了有力的協助和推動作用。[2]
(二)休閑消費和休閑生活成為國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閑成為一種社會建制
近年來我國逐漸進入到“休閑時代”的門檻,休閑消費成為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手段。我國居民人均GDP在2003年就超過了1000美元,2009年接近3700美元,正處于旅游業爆發性增長階段,廣東、浙江等發達地區超過了6000美元,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個城市更是率先突破了1萬美元。我國居民的休閑消費正處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經歷的加速升級階段,城鄉居民的休閑消費向大眾化、多樣化、高層次發展,休閑消費占據了國民消費總額的半壁江山:115天的節假日消費占全年銷售額的50%;周末消費占每周銷售額的50%;每晚6時以后的消費占全天的50%。旅游度假、體育健身、文化娛樂、餐飲購物、保健療養等休閑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休閑成為國民的重要生活方式,并有望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環節”。2011年我國居民休閑消費中最核心部分的規模大致在28568億元,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5.53%,相當于GDP的6.05%。其中國內旅游休閑的總人數約為22.53億人次,國內旅游休閑的總花費約為16200.54億元人民幣,城鄉居民家庭文化娛樂類的休閑消費支出為4081億元,城鄉居民全年休閑體育消費總額約為2874億元。[3]
“國家倡導、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公眾參與”的全民休閑成為一種社會建制,休閑納入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頒布實施了旅游、文化、體育等行業的一系列發展政策和措施,引導行業規范發展,引導國民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休閑生活方式。2006年4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杭州舉辦的“世界休閑博覽會”和“世界休閑高層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積極發展休閑服務,不斷提高生活質量》的主旨演講,這是中央政府首次闡述對休閑服務和休閑業的態度。2009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加快發展旅游休閑消費”,12月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明確部署“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旅游”“制定國民旅游休閑綱要”;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適應群眾生活的多樣化、個性化需要,增加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休閑旅游、教育培訓、家政服務等消費,引導消費結構升級”。
為進一步適應社會休閑發展的大好形勢,2008年國家實施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推行帶薪休假制度,增加了五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國民休假制度更加合理,除此以外,目前全國約有38個少數民族節日由當地政府或人大做出了放假規定。人們更加注重旅游和休閑方式的選擇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國務院亦頒布了《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有效地保障了公眾的休假權利。2011年我國正式將每年的5月19日定為“中國旅游日”。2009年以來,先后有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江西、北京等地推出了地方性的“國民休閑計劃”,許多地方政府向居民發放旅游休閑消費券。國家旅游局牽頭有關部門正在制訂全國“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相關金融機構推出了“旅游消費信貸”。此外,休閑相關行業部門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國民休閑活動的開展,營造優良的休閑文化。2011年以來,隨著國家戰略逐步轉到以“民生”為主軸的發展方向上來,一系列惠及休閑發展的新政策陸續出臺;受政策面的有力支撐,我國休閑發展正在走向內生性轉型、機制性增長、資本性驅動、科技性引領和持續性發展的新路徑;隨著收入增長,我國國民休閑需求逐步多樣,休閑消費呈現新高,休閑發展環境得以全面改善。在產業層面,休閑領域成為投資熱點,各路資本都將投資重心放在文化、旅游、體育等休閑領域上,百億以上的投資屢見不鮮,相關投資呈排浪性增長。特別是地方及民間投資層面,休閑領域的投資異常蓬勃,涉及投資金額超過1萬億人民幣。休閑產業已與城市經營、地產增值等緊密結合在一起,休閑產業正在構建新的發展模式,巨量資本所產生的力量,將迅猛地重塑休閑格局、加劇產業競爭、創新休閑業態。新的休閑方式正成規模,小型豪華酒店、租車自駕、“微旅游”、虛擬旅游、房車旅行、做周末農夫、微博、團購、在線視頻、在線社交、秒殺、電子閱讀、看3D電影、過圈子生活,每一種新的休閑方式的背后,都是全新的生產方式、供應體系和對新休閑趨之若騖的海量人群。[4]
(三)國民休閑意識與休閑滿意度增強、休閑素質與休閑文明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生了急速轉型,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加重、競爭加劇、壓力加大,許多人在學習、工作、家庭、人際關系等方面面臨著很大的壓力,身體“亞健康”和各種“生活方式病”困擾著人們。通過休閑,包括運動休閑、娛樂休閑、康體休閑、文化休閑等休閑生活,個人收到了身體放松、情緒調劑、精神愉悅、心智發展、興趣和愛好提升、特長與個性張揚、人際關系恢復的效果,促進了個體身心和美、家庭和睦、人際和平、社會和諧;通過休閑活動,人們增強了休閑意識、提高了休閑技能、培養了良好的生活方式、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增強了幸福感;通過休閑文化建設,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弘揚與傳承,優良的生活風尚逐漸建立起來,和諧的社會風氣逐漸形成。近年來,正確的休閑意識、理性的休閑消費、高雅的休閑行為、健康的休閑內容、科學的休閑方式、文明的休閑方式漸成社會主流風尚。國民的休閑素質總體提高,盡管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現象,但是整個社會風尚在休閑中得以凈化、提升。休閑文明越來越深入人心、潤澤社會,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于一體,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文明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國民休閑意識、休閑素質和休閑文明成為休閑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西融合,與時俱進,形成“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當代休閑文化內涵與風格
今天我國的休閑文化,是基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融入了西方文化,與時俱進而成的社會主義休閑文化。它的“體”是古今兼備、中西融合、生機勃勃,它的“魂”仍然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魅力無窮,而它的“靈”則是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今天的中國人,無論是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質生活方面,還是在休閑、娛樂、學習、運動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可以選擇和享用的物質財富和精神產品可謂琳瑯滿目、眼花繚亂。休閑生活和休閑文化中既有古人的智慧,更有今天的創造,既有中國的精髓,也有外國的光鮮,形式多樣。像中醫保健療養、傳統養生文化、傳統的體育項目、西方的現代娛樂、中國的“唐裝”、西方的“西服”、中國的轎子、西方的奔馳、中國的古裝戲、歐美的科幻電影、中國的古民宅、西方的現代建筑……盡管如此,但是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休閑觀念、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交往習俗等無不受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潛移默化,表現出獨有的東方特色。無論中國人走到世界哪個角落,舉手投足、言談舉止間無不閃現出中國儒家文化的“魂”,具有非常強烈的身份識別和民族印記。當代中國人的休閑生活,盡管包含有西方生活方式的某些內容,但那種內向穩重、簡單平靜、中庸和貴、講究氣氛、追求和諧的休閑倫理、休閑風尚和休閑境界是很難改變的。
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建基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科學地指出了當前和未來休閑文化建設的方向和路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思想、理論和目標,為我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休閑文化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開辟了新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我國的休閑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休閑消費和文化娛樂需求,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促進了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二)多元并存與主流引導,形成“和而不同、和諧包容”的當代休閑文化格局
在全球化與東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國休閑文化表現出復雜多樣、多元并存的特點。不同于改革開放前的“大一統”式休閑文化,當代我國社會成為一個世界休閑文化的“大熔爐”,古今中外各種文化背景下的休閑方式在我國都有表現,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休閑方式異彩紛呈、相映成趣。開放地區、繁華都市里西方最現代、最新潮、最激蕩的休閑方式屢見不鮮:迪斯尼(樂園)、迪斯科、爵士樂、賽馬、高爾夫、蹦極、博彩、瑜伽……中國傳統的休閑方式也隨處可見:太極養生、沐浴保健、琴棋書畫、觀花賞鳥、云游山水……當代最普遍的休閑娛樂方式更是遍布城鄉各地:廣場舞、KTV、網絡交流、在線娛樂、動漫游戲、休閑購物、假日旅游、周末度假……偏遠閉塞地區的安逸休閑生活也受到關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兒”。都市人的現代娛樂,光怪陸離、激動人心,鄉村地區的觀光休閑,引人入勝、浪漫恬靜;沿海地區的濱海度假、親水嬉戲、海底探秘人潮涌動,平原水鄉“小橋流水、烏篷穿梭”韻味無窮;山區高處覽勝、林中游憩、攀巖探險魅力無限。知識分子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商人的觥籌交錯、度假放松,農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得其樂。我國56個民族,孕育了56種休閑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飲食、服飾、語言、音樂、舞蹈、婚喪、節慶、禁忌、娛樂方式,彼此包容、相得益彰。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和群體,有自己的宗教生活習慣和禁忌,有各自的休閑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彼此尊重、和諧共處。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多元化的休閑文化和而不同、和諧包容、和睦共處。在傳統社會,儒家思想所熏陶的休閑文化成為這個大家庭的文化主脈,包容著不同文化的各自成長,引領著不同文化的現代化走向。在當代,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休閑文化統領多元休閑文化的發展,成為未來我國主流文化和價值體系。
(三)休閑文化整體質量不高,休閑文化內部差異顯著,休閑文化發展措施有所偏差
研究發現,我國居民的休閑生活內容整體上比較單一,休閑活動主要以家中的各項活動居多,而在家中,則以看電視、上網、做家務為主;戶外健身、旅游、度假等動態、有益身心的活動偏少。休閑生活空間比較狹小,盡管有外出旅游的時候,但總體上限于家中、小區,戶外活動較少。居民對休閑生活和休閑文化的滿意度不高[5]。居民中仍有一部分人,休閑生活方式不文明、不健康、不科學,甚至有丑陋、庸俗、邪惡的生活風氣滋長。一些人“玩物喪志”“飽暖思淫欲”“今朝有酒今朝醉”“大吃大喝、鋪張浪費、奢侈豪華、追求虛浮”,物質生活放縱、精神文化生活貧乏,缺乏明確、高雅的生活理想、信念和目標,休閑生活中缺乏高雅的思想情趣和品位,低俗生活方式蔓延。
我國是地域廣闊、東西南北差異很大的多民族國家,人口眾多又分布不均,社會轉型導致社會分層加劇,導致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群體、不同民族的休閑發展極不平衡,休閑文化差異性顯著。東中西部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不同家庭和社區之間、不同組織和團體之間,在休閑意識、休閑觀念、休閑素質、休閑行為、休閑品位、休閑滿意度等各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休閑形成了不太“和諧”的局面。
從近年來各地大力發展旅游休閑產業、提高居民休閑生活的政策措施的效果來看,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休閑文化的硬件建設“硬”,軟件建設“軟”現象較為突出。近年來,各地都興建了一大批旅游休閑、體育、文化娛樂設施,像各類城市公園、游樂園(場)、城市廣場、體育館、游泳館、會所、健身房、旅游度假區、酒吧、影劇院、歌舞廳等等。城市越來越“綠化、亮化、美化”,農村各種休閑娛樂文化設施也逐漸多了起來。但是在組織城鄉居民有效開展休閑活動方面,做得很不夠,許多休閑娛樂場館、設施“門可羅雀”甚至常年關門。政府和社會不太重視對居民的休閑教育與培訓,即使是有限的宣傳與引導,也是不系統、不規范、投入不足。一些群體和個體的休閑權利得不到保障,一些群體的休閑機會被剝奪,休閑公平問題日益突出。
我國休閑文化建設,成就與不足并存,任重道遠。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前無古人、舉世矚目,其開創的理論領域和實踐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我國的休閑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展望未來,我國的休閑文化建設,繼往開來,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為綱領,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先進休閑與生活文明為借鑒,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標準,以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我國休閑文化將發展到和諧、成熟、文明的高級形態,中國特色休閑文化體系得以建立,與社會其他發展要素和諧共進,成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重要支撐和重要表征。
參考文獻:
[1]秦學.和諧文明視域下休閑文化與生活風尚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5.
[2]劉德謙等.《2010年中國休閑發展報告(休閑綠皮書NO.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12-22.
[3]劉德謙等.《2012年中國休閑發展報告(休閑綠皮書NO.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7-8.
[4]劉德謙等.《2012年中國休閑發展報告(休閑綠皮書NO.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4.
[5]張雅靜.休閑文化生活支持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67-98.
(責任編輯:陳丁力)
Leisure 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Features and Prospect
Qin Xue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past 30 years, enormous achievement has been seen in China’s leisure culture development. Firstly, leisure industry and its relevant economy have provided a solid foundation. Secondly, leisure consumption and leisure activities have become people’s basic lifestyle and thus a social format. Thirdly, people’s sense of leisure and their level of satisfaction have greatly enhanced, while the whole nation’s leisure quality and civilization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features of China’s leisure culture includes: Chinese and Western leisure cultures combining together while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forming a modern style; harmonious because of its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 and mainstream guidance; room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areas or groups and ineffective development measures.
Keywords:leisure 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features; China
作者簡介:秦學,廣東財經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休閑文化與生活方式、旅游規劃與管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構建國民休閑與生活教育體系的理論與路徑研究》(GD13CGL16)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12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6.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