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張琴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031-01
《北師大版語文新課標》(1-2年級)第一條中提出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試問,同一種信息需要你掌握,有兩種接受方式供選擇,其一是一段精彩生動的視頻,其二是一段密密麻麻的的文字,你會選擇哪一種?我在本校學生中做了一個小調查,發現90%的學生喜歡前者。當然,教師必須運用各種與課文有關的視聽課件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但是決不能忽視課堂中通過閱讀課文獲取信息這一古老卻扎實有效的渠道。蘇步青說:“語文是學習的工具,是基礎,就像蓋樓房需要打基礎一樣。”語文學科是基礎性工具性的學科,閱讀能力是基礎中的基礎,低年級學生通過閱讀來識字,通過閱讀熟悉課文,與老師互動……閱讀作用不可小覷。
當今社會互聯網快速發展,從某種方面來說在滿足了廣大青年和學生的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實際上也限制了閱讀能力的發展。加上他們自身閱歷和邏輯思維的局限,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已漸漸不愿意拿起書本來讀書。好像視聽感官體驗豐富的同時,閱讀能力退化了一樣。
針對以上分析的種種現象,下面就我本人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低年級學生愛上閱讀談談體會:
一、給課文譜曲
乍一聽,啊呀,怎么回事,難道你要讓老師才成為作曲家嗎?其實我這里的給課文譜曲是指給朗讀的文章做朗讀標記,下面就一年級上冊課文《豆兒圓》為例:
豆兒∧圓▲,豆兒∧肥▲,
豆兒∧住在∧豆莢內。
秋天∧到,豆莢∧開,
粒粒∧豆兒∧跳▲出來。
※集合∧排隊∧動作快▲,
跑進∧爸爸的∧大口袋﹋
“肥”“圓”是豆子的特征,重音突出表示。在“集合”前標一快讀符號,表明這半句要讀的快速跳躍一點,目的是體現收割過程的迅速和收割時的喜悅,“大口袋”后面作一顫音,將回味、抒情的語氣送出,表達出對豐收成果的展示和對勞動價值的欣賞之情。這樣一段文章的朗讀就有規可依,教師也可做到心中有數,當然這個規的制定要既要綜合各種權威觀點,也必須參考有經驗的前輩的見解,更需加上自己獨特的理解,甚至還要聽取學生本人對朗讀的恰當處理。上面提到的顫音就是采取了學生的寶貴意見。
二、讓課文升溫
有了譜了“曲”的段子就不愁怎么唱了,但在實際學習閱讀的情境中總會遇到這種情況,課文文質兼美,老師也是滿懷信心的站在臺上,聲調時而高昂激烈,時而低緩纏綿,學生在臺下正襟危坐著,眼睛望著書本,看似全神貫注,實際上他們完全沒有被你抑揚頓挫的精彩朗讀所打動,只是望著書本而已,因為他們沒有用眼神和你聲情并茂的朗讀信息去交流。實質上他們接受你的朗讀信息后,表情沒有一絲變化!
他們需要注入一點火花,去點燃心中的閱讀激情,什么火花?
唱和,賽讀和展演。
1、唱和
一開始采用啟應的方式,就是老師讀上半句,學生接下半句。
2、賽讀
事無賽不歡,賽讀從初讀時就貫穿在課堂中,像男女比賽,小組比賽,但賽前不限定精確內容,而是給定一個范圍,下面就一年級下冊課文《丁丁和牽牛花》的閱讀做例談談:
師:(表揚后總結)丁丁的愿望是讓王奶奶不出家門就能看到牽牛花。
教師帶讀此句,以加深學生印象。
師:同學們你們剛才表現得很不錯,為了證明你們的實力,我們男、女生分別來讀讀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你們先自己認真讀讀看,我有可能叫男生讀第三自然段,也有可能叫女生讀第三自然段,所以你們兩段都要精心預備哦!
比賽讀完后教師評價分出優勝組,這一次是男生表現比較好,教師給予獎勵。
3、展演
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這是課中要求,課后開展朗讀表演,我要說的這種朗讀表演不是一學期象征性地舉行一兩次,而是每個單元結束后在單元內的每篇課文中選取相應的的片段進行比賽表演,并對優勝者給予獎勵,而使學生閱讀的基本功得到扎實的訓練。也更是復習鞏固了課文中的朗讀訓練果實。
三、為課文美化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同時一定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以下環節中這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放慢語速,變換聲調):牽牛花發生嫩葉后,發生了一件奇妙的事,丁丁做了一個夢,在夢里牽牛花對他說話了:--------除了課文中所說的話,猜猜看牽牛花還有可能對丁丁說什么話?生:我長藤了,可是樓上那么高,我從哪里往上爬呀!
生:牽牛花爬不上去,很著急。
生:丁丁給了牽牛花竹竿,牽牛花一下子就順著竹竿爬到了王奶奶家樓上,跟王奶奶打招呼,王奶奶很高興。讓樂°
關于丁丁的夢就是一個良好的素材,兒童的愿望純真,牽牛花在夢里還會說話,可以夢見現實中暫時不能實現的美好愿望,通過努力能實現的夢是夢想成真,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大豐富,如夢般甜美,讓人難以忘懷。課后還可以試著說說牽牛花在夢里還說了些什么?通過延伸環節,更能加深對課文理解。
經過一學期的訓練,看著這些低年級學生在識字量不多的情況下,能夠愿意拿起書本閱讀課文,而且對閱讀感興趣,以此為樂。正如孔老夫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