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尚琴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075-02
語文新課程標準載明:“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可見,閱讀教學和閱讀能力的培養必然成為現代語文教學的核心;也逐漸成為教育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其實,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為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重視語文課程的思想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怎樣在平常的教學中滲透文章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風尚,健康的審美情趣,為社會培養綜合素質人才打好基礎?最好的途徑就是對文章采取多種形式的閱讀。
“文章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作者寫文章是“情動而詞發”,讀者讀文章是“披文以入情”。雖然“以讀為本”的口號倡導已久,但是在轟轟烈烈,熱鬧非凡的朗讀中并未獲得更多的朗讀能力,表現在農村小學生的朗讀水平上,添字,漏字,讀破句的現象比比皆是,讓人哭笑不得。即使有些孩子在課堂上讀得搖頭晃腦、像模像樣,也是對所學課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朗讀水平參差不齊,并未有清風拂面的感覺。
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做到讀得正確,讀得流利、讀出神韻,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行走在前沿的教師們,應該在閱讀中下功夫,在教學中注重讀的技巧,給學生的心靈充氧,讓學生的夢想起航。
一、讓范讀成為“讀”的音符
對于長期從事農村教育的教師,都有一個同感,要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篇課文,效果是不盡人意的,讀書時的聲音就不像平常說話的語氣,老是一個調子——小和尚念經,特別表現在低年級。針對這樣的情況,堅持聽教師范讀是讀好課文的關鍵,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一直注重教學中的范讀,常常根據課文不同內容進行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認真地聽讀后,直接感知教師的停頓、重音、語調、節奏,從而琢磨如何將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在具體的教學中,只要教師因勢利導,掌握時機,范讀這一教學手段便能在低年級的朗讀訓練中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如教學《三個兒子》一課中三個媽媽的對話時,學生很難讀好三個媽媽的對話,筆者著重把“一個媽媽”“又一個媽媽”“另一個媽媽”之間的對話按語調的變化進行朗讀,讀出前兩位媽媽驕傲、滿足的神情。另一個媽媽的什么也沒說,留出足夠的停頓,把“什么也沒說”的語速做夸張似的放慢,再讓學生進行模仿、跟讀,掌握其中的朗讀技巧。
二、讓插圖成為“讀”的前奏
低年級的教材都配有形象逼真與教材內容相匹配的插圖,經常利用這些插圖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對課文的理解。如對人教版《可貴的沉默》中兩幅截然不同的插圖,筆者先讓孩子們觀察課本的第一幅插圖,讓他們看好圖中人物的表情、動作、并用合適的詞語形容當時教室的場面(熱鬧、興奮、七手八腳、 爭先恐后……),緊接著又出現第二幅圖畫,學生想想該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鴉雀無聲、沉默、垂頭喪氣),接著讓學生質疑,為何會呈現兩種不同的情境,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請大家趕快盡情地朗讀,在書中尋找答案。這樣,學生很快受到圖畫的感染,受到視覺的沖擊,無需老師的指令,迫不及待地進入文本,進行激情朗讀。
三、讓誦讀成為“讀”的旋律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是誦讀的重要性,誦讀“注于目,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它有助于聽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便于培養學生積累豐富的詞匯和良好的語感,是學生實現個性化閱讀的重要途徑,由于低年紀的孩子,剛剛接觸語言文字,對課文很難做到正確有感情地朗讀,筆者選課文的優秀兒歌、童謠、古詩及課文的精彩片段來引導學生誦讀,達到“熟讀成誦,爛記于心”的效果。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先讓同學們朗讀,于是教師再次配樂誦讀,問學生讀得怎么樣?得到學生的認同后,又帶著學生再次激情高聲朗讀,通過幾次反復的閱讀后,直到學生會背誦為止,用這種方式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增強學生閱讀的自信心和獲得閱讀的成就感。這樣的誦讀指導,給了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不架空,不做作,不淺薄,是一堂具有濃厚語文味的教學。
四、讓對話讀的成為“讀”的樂章
小學的語文課本,故事性的文章篇幅占了課文的絕大部分,最受孩子歡迎,究其原因是文章中的人物對話。學生能夠正確讀準動情、生動的人物對話,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對讀好課文的其它語句具有促進作用,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如《陶罐和鐵罐》一文,我讓學生通過分角色仔細地朗讀,并且讀出陶罐謙虛,鐵罐傲慢的語氣,再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陶罐和鐵罐》這個故事,孩子們在積極地參與,表演中,在對話讀中把鐵罐驕傲自滿的語氣表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真是“學生不是無情物,只未讀到動情處”。
五、讓默讀成為“讀”的最強音
默讀也是一種朗讀,是不出聲的朗讀,由于默讀不出聲,省去了發音的動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響,保證環境的安靜便于集中思考并且不易疲勞,易于持久。三年級的孩子也有了一定的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可以從孩子們的默讀方面進行訓練,幫助他們在有限的時間中掌握大量的信息,擴大知識視野。如教學《爭吵》,由于文章篇幅較長,在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后,對于他們爭吵后,各自是如何表現這部分的學習,筆者就采用了讓學生默讀,并標注批注,展開討論:安利柯怎樣后悔的?同學們七嘴八舌說開了:“我覺的很不安,氣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該那樣做”,“啊,要是我沒罵他,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該有多好啊!”,“但是,要我向他承認錯誤,我覺的太丟臉”, “我在外面等你”他們倆都這樣說倆人的想法一樣嗎?為什么?學生能很快地找出答案:“克萊諦本身沒錯,卻對我如此寬容,如此大度?!边@段內容的學習,完全是讓學生靜心默想后進行的課堂教學,把讀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默讀的學習方式,感悟各自爭吵后的各自心理活動及做法。這種“放一手,退一步”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擺脫了教師的束縛,達到“自求得之”的“忘師”境界,給學生一個默默讀書的機會,一個靜靜思考的時空,使他們讀、思并舉,在張弛有度的語文課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飛揚。學生暫時的凝神靜思絕不是枯死的沉寂,是為形成新的高潮而醞釀、蓄勢。
六、讓教師的評價成為“讀”的點綴
語文課堂教學中,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讀后的評價也不可忽略。學生朗讀后,只憑直觀的判斷“不錯”、“真棒”,會使學生失去閱讀的興趣,也難以提高朗讀水平,并且在評價語上要注意技巧,比如可以課文中出現的修辭語,幽默語等。如《海底世界》一文的教學,有一段寫海底動物的“竊竊私語”,學生讀得特響亮,筆者聽后,就微笑著說:你這么大聲的朗讀,小動物都被你嚇跑了。”這樣,學生在愉悅的朗讀氛圍中,領悟到朗讀的一些方法。
讀,作為語文教學的永恒主題,她有著非凡的魅力,“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白x”與語文的關系非常密切,可以這樣說,語文,姓“語”,名“文”,字“讀”。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讀書方式里,需要我們教育者擦亮眼睛,剝開迷霧,將讀的內涵看個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曉解“讀”的要義,尋求讀的全新對策,讓讀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讓讀在學生、教師、作者之間架起一道繽紛的彩虹,讓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