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國光
摘 要:自讀自悟要追求實效,初讀,將課文讀正確,整體感知全文;再讀,將課文讀流利,理解課文中詞句;研讀,將課文讀出感情,談獨特的理解與感受;練讀,將課文讀入心,積累語言文字。在不同層次的讀中,教師同樣鼓勵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只有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他們學起來才生動,才有活力,才有效果。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學生的學習特點,發揮他們的心理活動優勢,有啟思有質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識的內化,才能學生促進自主學習,才能充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自讀自悟;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170-01
讀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和主要內容,特別是在語文學習的活動中,讀更是重中之重。它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充分且必要條件之一,無論是學習拼音還是后來的字、詞、句的教學乃至接下來的篇章的學習,很大程度上都需要通過讀來進行和完成的,特別是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對句子、文本內容的理解、尤其是對重點難點句子以及含義深刻句子的理解,更離不開“讀”這一有功之“臣”。
文本的教學中,“重朗讀,重感悟,重積累”是當前我們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的教學理念。老師通過課堂教學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意識、精神等內在的動機需要,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忘我地投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中。在這種狀態下的學習才是真正的自主學習、有實效的學習。如何進行這一教學理念,本人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讀,悟的前提是熟知課文
新課程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自主探究的能力。預習,最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學生自主閱讀,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通過預習,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大體有所了解,就可以節省教學時間;另一方面,預習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預習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1、學生根據教師教給的方法和自己的預習習慣進行自學。2、教師根據班級具體情況和本篇課文的特點,布置思考題讓學生進行預習。
二、讀,讓悟的目標明確
任何活動都應指向明確的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盲目地將文本放手給學生,去自由“挖掘”,學生很容易“找不著北”,雖然“自主”了,但是一無所獲。語文課堂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我要“學什么”,然后再去考慮“我要怎樣學”。學習目標有共性目標,也應該有個性目標;目標的呈現方式可以是合作討論,也可以是自主發現;目標的檢測標準要注意實效性和發展性。我們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倡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但也不能偏離目標漫無邊際的隨意發揮。
三、自讀自悟,如何抓好“悟”
新課程給我們提出了“重朗讀,重感悟,重積累”的新閱讀教學理念。自主學習,則應貫穿閱讀教學始終。
對于“感悟”一詞,筆者有個人的見解。“感”是對文本直接接觸和感受,整體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文本的深層把握和領悟,這也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在理解文本這個層面上筆者認為,自主學習就是“以讀促悟”,引導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不論我們的教學手段如何的變幻無窮,我們必須意識到朗讀能激發學生的情感,特別是讓學生對文中重點詞句的朗讀與理解,促進他們的感情得到升華,學生會再次帶著感情去讀,頗有一種“再入桃花源”的意境,如此一來,自然“胸有成竹”、“筆下生花”了!
四、自讀自悟要重視個性化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閱讀實踐”。我們在課堂上雖然給予了學生思索的空間,但往往無心傾聽學生的心聲。
語文教學也在呼喚創新教育,需要張揚個性,凸顯人性的光輝。尊重學生,教師就應鼓勵他們個性化、多角度、有創意的去閱讀;匯報交流時,教師更要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與感受。
正確的,有靈性的答案,我們要予以充分的肯定,不合理的,甚至“風馬牛不相及”的答案,我們也應按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引導,切忌簡單甚至粗暴的扼殺學生的個性特點。避免造成“千人一面”的不良后果。
精讀課文的教學,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課文的仔細閱讀,問一問學生讀懂了什么?建立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這些"對話"反過來,又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細讀,發展了學生的語感。要保證學生細讀的質量,細讀必須體現以下三個特征。
1、讀思結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問題有時可以是教師點撥的,但更需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有意識地將課文與先前的生活經驗、閱讀經驗聯系起來,就能找到所學課文的異點,從而發現問題。有了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讀書,目標明確,就讀有所得,讀有所悟,達到大綱所要求的"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2、讀議結合。課堂就是同學們交流的平臺,讀書要與討論交流相結合,要強調師生、生生互動。當前,《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少不了課堂的交流。沒有交流,與文本的對話就無法開展,交流會促使閱讀活動更加深入,交流也會使學生在一些閱讀誤區中返回過來。教師適時點撥、導讀,正確處理"自主感悟"與"價值觀導向"之間的關系,肯定正確,糾正錯誤,平等對話,又發揮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讀議結合,以議促讀,以讀促悟,以悟導讀,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自由地開展閱讀活動。如《畫風》一課,學生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討論他們是如何畫風的,讀出相關語句。有的同學在讀“誰能畫風”這句話時讀出了得意的語氣,在讀“我能”這句話時讀出了自信的語氣,語調比較高,聲音較大。他的朗讀獲得同學們的好評。這樣,通過讀議結合,讓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在瑯瑯的讀書聲中,課文的優美意境、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學生的語感得到了培養。
3、讀練結合。閱讀教學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各種訓練都要以讀為基礎。練習并非都是要學生拿起筆來寫,通過比較讀、對比讀、換詞讀、刪詞讀等的精心設計,都是體悟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有效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