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芝
摘 要:數學語言的正確表達,不僅能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而且還對語文等學科起著輔助作用,讓學生在數學課上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實是鍛練了說話能力,訓練了他們的膽子。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384-01
數學學習活動基本上是數學思維活動,而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工具,所以掌握數學語言是順利地、有成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之一。我們應當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將它看成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才能更好地鍛煉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和準確性。下面就實踐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學會收集數學信息,從中感悟數學語言
數學語言不同與語文語言,有一定的區別,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數學閱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有關的數學術語和符號,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分析邏輯關系,才能達到對書本的本真理解。同時數學有它的精確性,每個數學概念、符號、術語都有其精確的含義,沒有含糊不清或易產生歧義的詞匯,結論錯對分明,因此數學閱讀要求認真細致,同時必須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學好數學,使數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得到落實,使數學不再感到難學,我覺得必須重視數學閱讀,學會收集數學信息,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書看得多的人,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對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時這樣也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教學思想。
二、創設情境指導方法,訓練學生會說
說話也是一門藝術,要求說話者能準確、明了把自己的思維活動,通過數學語言顯示給聽眾,不能模棱兩可,含糊不清,所以教師還要經常指導學生“說”的方式、方法,從而使學生都會說,說得正確。會說,是學生思維能力提高的表現。
1、教師做出說的示范。可塑性強是小學生的一大特點。我們知道,任何創造都離不開“原型啟發”。學生口頭表述能力的形成,也離不開“模仿—創造”的過程。因此,我們教師課堂用語的精煉、嚴密,具有啟發性。特別是有關數學概念的表述,數學問題的闡述,就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感染學生,給學生以“示范”,使學生仿有“范例”。為達到會說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有計劃地示范、滲透、指導說的方法。再次我們還要給學生指導一些發言的技巧,例如語言表述時的節奏、速度、語氣變化等。在學生形成一定的口頭表述能力時,進一步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話進行表述。
2、訓練學生學會聽。要學會一種語言,第一步就是聽。只有身臨其境,置身于語言環境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學生不僅能專心聽老師講話,而且還要認真地聽課堂上每個同學的講話,要聽后作出思考,也就是對別人所說的話作出判斷,有自己的見解,養成聽的好習慣。
3、對學生的說作出要求。數學語言與其它語言不同,因為在數學的“詞典”中,只有“記敘”,沒有“描寫”,也沒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張”。所以我們要求學生把數學語言說得完整、準確、簡潔和有條理,一定要言簡意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帶水,更不要添枝加葉。
(1)完整性。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統的,思維單一,語言不完整,不會有意識地說一句完整的話。根據學生的這種弱點,訓練時要求學生先想后說,訓練學生說得規范化,表述問題過程要用完整的句子來表達。
(2)準確性。數學的科學性決定了它的語言的準確性。無論是下定義,還是做判斷,都要求用詞恰當,科學合理,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偏差。 要求有條理、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3)條理性。數學的邏輯性決定了它的語言的條理性。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導、法則的歸納,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律。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是要學生學會利用判斷和推理,“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再把思考過程完整地敘述出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訓練學生會說算式的算理,敘述要有條理性,要求學生說出“知道……和……可求……”或“要求出……必須知道……和……”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讓學生掌握了說的方法。
三、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中形成數學語言
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表率。因為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通過教師語言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
比如:在教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的乘法運算定律的簡便運算時:44×25=?我教給學生的一種算理:44×25=11×(4×25)是根據三年級學過的把一個數分解為兩個數的乘積,再運用乘法結合律。我講述后,又請幾名學生復述這種算理并且出了幾題類似的題目讓學生自己說。接著再問,還有比其它的解題方法呢?既讓學生鞏固這種算理,又再次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轉為學生講,老師聽的輕松氛圍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還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
四、采取各種形式,讓學生發展數學語言
1、小組討論。小組討論是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在每個小組中選出小組長、記錄員等,當學習中有疑難時,便可請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討論后請一名代表交流。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學生為了表達本組的意見,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使全身心都處于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發表見解、培養語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別是新授課時,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語言及時地總結。如名數之間的化法:
綜上所述,數學語言的正確表達,不僅能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而且還對語文等學科起著輔助作用,讓學生在數學課上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實是鍛練了說話能力,訓練了他們的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