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文
?
綜合護理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范立文
【摘要】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遼寧省鞍山市長大醫院呼吸內科收治的90例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實施綜合護理臨床效果明顯,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關鍵詞】綜合護理;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應用價值
遼寧省鞍山市長大醫院,遼寧鞍山114001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空氣質量問題日漸突出,增加了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其生命質量明顯降低[1]。呼吸系統疾病病變集中在氣管、支氣管、肺部以及胸腔等部位,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病情較輕伴咳嗽、胸痛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患者因嚴重缺氧,可發生呼吸衰竭,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甚至出現病死[2]。相關研究表明,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加強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其治療效果,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3]。本研究就綜合護理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90例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33~85歲,平均(51±6)歲;疾病類型:支氣管擴張12例,支氣管哮喘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5例,肺癌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34~84歲,平均(50±6)歲;疾病類型:支氣管擴張13例,支氣管哮喘14例,COPD 14例,肺癌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平喘、化痰等常規治療。同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基礎護理、遵醫囑指導、注意事項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具體如下。
1.2.1監測生命體征由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病情重且發展快,患者若出現如呼吸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等并發癥時,護理人員應及時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幫助患者減少疾病痛苦,從而維持正常生命體征[4]。同時,護理人員應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呼吸、心率、意識、血壓等變化情況,并隨時記錄數據,為進一步評估病情提供依據。
1.2.2心理干預由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病情較重,且對于病情多不了解,易出現焦慮、緊張以及情緒低落等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需在疾病治療前了解患者心理狀態,耐心向患者解釋疾病的發生及發展、疾病相關注意事項以及如何預防并發癥,引導患者的情緒朝向積極方向發展;同時,應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慮,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促進疾病康復[5]。
1.2.3環境護理保持病室環境清潔,溫濕度適宜,將室溫保持在22~25 ℃,濕度為50%~60%,及時通風,減少病房人員流動,定期清洗、消毒患者衣物、床單,努力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安全的病房環境,以減少患者因煩躁不安而引發的其他不良反應;嚴格無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1.2.4通氣護理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通氣護理是指當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時,護理人員要及時給予患者吸氧,掌握氣霧劑的正確使用方法,避免感染;為患者做機械通氣時應及時清理呼吸道內分泌物,保持氣道通暢,同時濕化氣道保持氣道凈化;正確為患者進行痰液引流,鼓勵其咳嗽,經常改變體位,正確指導并協助家屬為患者進行拍背,以促進有效排痰。
1.2.5藥物護理嚴格遵醫囑用藥,控制好患者的血藥濃度情況,按劑量使用,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6];建立兩條以上靜脈通道,保證藥物的吸收和治療,利于及時搶救治療。
1.2.6飲食護理為了保證患者每日攝入足夠營養,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少食多餐,多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應根據患者病情隨時調整飲食,同時注意保持口腔衛生。若進食過程中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應立即停止進食,待呼吸順暢后再進食。
1.3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消失,各項身體指標均恢復正常,生命體征穩定,呼吸順暢;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各項身體指標有一定恢復,生命體征平穩,呼吸順暢;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均無變化,生命體征不穩定,呼吸困難癥狀加重,病情不斷加重[7]。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并對兩組患者的護理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分析。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8%(44/4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4%(38/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比較
由于呼吸內科疾病發病率高,且病程較長,易反復發作,病情變化快,病情嚴重時可導致患者病死。同時,呼吸內科患者較易受到感染,其加重了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難度。若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不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會導致感染或其他并發癥發生,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身體恢復,因此更需要護理人員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全面系統的綜合護理,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本研究中綜合護理內容涉及病情監測、心理、環境、藥物、通氣、飲食等方面的護理。其中生命體征監測能夠及時發現患者病情變化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預防,以提高預后能力;心理護理可減輕或消除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環境護理可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利于疾病恢復的環境,能夠提高患者的舒適度,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同時還能避免交叉感染發生;通氣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狀況;藥物護理可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飲食護理可保證患者的營養攝入,利于其早日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總之,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實施綜合護理臨床效果明顯,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玉梅.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3,3(23):121-121.
[2] 劉精霞.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2(17):336-337.
[3] 徐光輝,于冬.系統化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2015(2):23-24.
[4] 葉任秋.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應急護理干預措施[J].中國當代醫藥,2011,41(19):78-79.
[5] 李瑩.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護理干預的應用體會[J].中外醫療, 2012(7):158-158.
[6] 蔡亞男.護理干預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應用效果分析[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4):289-289.
[7] 李俊娥.25例外科手術后并發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河南醫學研究,2013,22(2):285-286.
【中圖分類號】R473.56
【文獻標志碼】A【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