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紅
新常態下農村“三資”管理的思考
●向紅
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施,和國家對“三農”投入的不斷增大,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成為鄉鎮財政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筆者的工作實際,在分析當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現狀的基礎上,分別從責任主體、基礎工作、制度執行和民主監督方面找出“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并給出改進建議。
新常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
當前,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施,和國家對“三農”投入的不斷增大,鄉鎮財政工作面臨著新課題、新任務。如何做到突出重點,使鄉鎮財政更符合新常態的要求?筆者認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鎮財政所一定要“抓住牛鼻子”,打好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攻堅戰,必須建立健全長效實用的制度和科學規范的工作流程,給“三資”管理裝上“鐵籠子”,以適應新常態、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2010年5月,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實施了農村財務管理制度改革,實行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服務制。近六年來,在黨委政府的牽頭領導下,基層財政干部排除了方方面面的干擾和困難,嘔心瀝血地辛苦工作,各鄉鎮的農村“三資”管理水平都普遍提高,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加強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機構建設。全縣依托各鄉鎮財政所建立了農村“三資”代理服務中心11個,實行“三資”委托代理服務全覆蓋。各代理服務中心基本實現了機構、場所、人員、經費“四到位”。
二是對農村“三資”建立了臺賬,實行卡片式動態管理,有利于資產資源的盤活。2010年5月,縣經管局下發了全縣農村集體“三資”清理和監管代理工作方案,按照縣紀委的統一部署,全縣各鄉鎮對村集體所有的資金、資產、資源進行了全面清理,并對集體所有的資產資源進行登記、歸檔,建立了農村集體“三資”臺賬。
三是統一實行農村“三資”電算化核算,信息化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斷提高。利用專門軟件進行村級“三資”管理和會計核算,改善了村級財務管理的工作條件和核算手段,推進了村級“三資”管理的信息化、科學化、現代化,使各村的財務活動趨于透明和公開,成為“陽光財務”。
(一)干部財經紀律觀念不強,村級“三資”管理責任主體不明
1、紀律觀念不強。當前該縣有些鎮村主要領導干部雖有領導能力,但缺乏必要的財務基本知識,財經紀律觀念不強,對“三資”管理也不重視,有的認為“三資”管理就是財政部門的事兒。雖然有村“三資”管理辦法及相關制度,也培訓學習過,并三令五申,但有的干部覺得給村集體辦事理直氣壯,不需要那么多程序,監督是多余的;有的認為資金是爭取來的,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造成主觀上不能按規矩核賬報賬。
2、責任主體不明。對于基層財政干部,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兩位一體的職責不好把握。財政干部首先是“三資”使用管理的財務代理人員,同時也是“三資”使用管理的監督管理人員。
(二)村級“三資”管理基礎工作不夠扎實
1、貨幣資金和村級收入管理不嚴。一是有的村長期突破備用金限額,現金支付成習慣,大額支出不轉賬;二是有的村對外爭取的資金采取現金結算,入賬不及時,坐收坐支;三是有的村非財務人員保管或經手現金,將集體資金直接轉存到主要村干部私人賬戶或外借的現象時有發生。
2、賬簿建立不全,會計核算隨意。一是有的村級沒有按要求建立健全現金和存款日記賬、債權債務明細賬以及資產資源臺賬。登記核算想當然,現金存款混合、跨年滾動、隔頁空行等錯誤較為普遍;二是資金余額長期不與代理機構對賬和簽章確認,責任意識不強;三是有的代理中心對村級收支跨年度報賬,會計核算不準確。
3、村級收支票據管理不規范。白條便條收款,支出無正規稅務發票或使用過期發票報賬。
(三)規章制度執行不嚴格
1、村級開支審核把關不嚴。一是村級原始憑證不規范,白條入賬現象依然存在;二是村級招待費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少數村呈現上升趨勢;三是村干部待遇偏低,有待于進一步改善,各項補助名目繁多、標準不一、審批把關不一,有待于統一規范;四是部分村收支預決算流于形式,有收不抵支、債務抬頭的現象。少數村在項目資金投入或其他資金來源有限的情況下,盲目上項目搞建設,新增了村級債務。如修建通村公路,每公里約需資金28萬元左右,國家補貼15萬元左右,村級配套缺口13萬元,在籌資籌勞不落實的情況下必然增加債務,長期拖欠農民工資。
2、村級公益事業項目管理存在被動性和局限性。一是個別村對大的工程項目決算辦理不及時,報賬資料不全,如無報批和議事記錄、無完工驗收結算情況等。二是財政專管員對項目建設不專業,監管質量不高,或沒有參與項目監督和驗收,監管力度不夠。三是扶貧項目管理難度大。扶貧項目屬報賬制管理項目,村向鄉鎮、縣扶貧主管部門申報時有合同、發票、驗收報告等相關資料,報賬后資金直達項目(承包人),從事“三資”直接監管的鄉鎮財政所,難以切入監督,這就給管理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四是安全飲水項目難以核算。有的項目承包人只是承包了集中建池和分散建池部分,但管材費、設計費和資料整理費都是承包人一張發票管總,導致往來核算不準。
3、資產資源管理不規范。一是部分村對外單位贈送的資產沒有及時全面登記造冊,并按市場估價后入固定資產賬;對報廢損毀的資產沒有及時按照相關程序進行賬務處理。二是個別地方對集體資產、資源處置把關不嚴、程序不到位。
(四)村內民主監督流于形式
1、民主理財走過場。少數村民主理財主體錯位,理財活動主持人、記錄人、參加人以村“兩委”成員為主,民主理財成員被動參與;有些村民主理財走過場,理財記錄程序化、審核意見模糊化、理財簽章空白化;多數村僅僅對財務收支原始單據進行了“一簽三審”,對村級預決算、產權交易、項目建設的審核等重要經濟活動事項沒有開展理財監督。
2、財務公開重形式。一是對公開的內容審核不到位,簽章不齊全,僅僅加蓋了村委會公章,缺少理財小組審核蓋章;二是公開形式簡單、籠統,內容不完整。
產生以上問題的因素有多方面。筆者認為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關鍵是健全完善各項制度,夯實財務管理基礎,完善民主監督和監管代理機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人、管事。當務之急是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湖北省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辦法》(鄂財農村發〔2014〕10號),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
(一)強化責任主體和各部門的職責,增強監管整體合力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的系統工作,必須切實加強領導,明確責任主體和各個環節的職責,才能真正發揮實效。
一是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負有直接責任;鄉鎮人民政府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負有具體責任。
二是財政、農業、民政和經管等部門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中要各負其責,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財政、農業部門負責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日常工作的組織、指導和監督,制定管理監督措施,完善規范工作程序;經管部門負責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審計監督工作,指導鄉鎮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審計工作,指導督促基層組織進一步完善農村集體資產臺賬和資源登記簿,加強經濟合同管理;民政部門負責指導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公開、公示工作,完善公開、公示辦法。
三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委會)是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責任主體,既是所有者和直接受益者,也是各項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必須切實加強“三資”管理各個環節的工作,特別是財務管理的基礎工作。村務監督委員會要切實履行村內民主監督職責,加強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監督。
四是農村會計服務中心或財政所村級財務代理會計作為專業代理機構和法規制度的監督執行者,要按照委托協議明確職責,承擔起會計代理服務和產權交易服務工作,寓監督于管理和服務之中。
(二)完善統一“三資”管理制度,切實做到有章可循
2010年5月,縣紀委、縣經管局制定了14個關于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制度。2015年元月,縣農村局印發《農村村級集體“三資”監督工作手冊》,每個村每個財政專管員都有一本,這個手冊也就是該縣現在“三資”管理制度的匯編。可隨著社會發展和形勢改變的需要,原來的制度有不適應的地方,有必要進行繼承性地完善和改進。筆者建議,縣財政局有必要按照省新“辦法”的總體要求,結合該縣實際,健全完善一套統一的“三資”管理制度,以便各鄉鎮在“三資”管理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按章辦事。
一是健全完善資金管理制度。對村級收支規范票據、收入全額繳存統管專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小額支付單、村級招待費、會議費、村干部補助標準等最好作出硬性規定,以便各代理中心統一審核核算。包括收入管理、支出審批、財務預決算、票據管理、財會崗位責任、財務公開等制度。
二是健全完善資產管理制度。包括資產清查、資產臺賬、資產評估、承包租賃出讓、資產經營等制度。
三是健全完善資源管理制度。包括資源登記、招標投標、資源承包租賃、集體建設用地收益管理等制度。
四是村級公益事業項目建設管理制度。項目管理是村級管理中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特別是需要農民籌資投勞的項目,現各地大部分勞動力都在外出務工,投工、籌款十分困難,使項目建設按照《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規范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實施辦法》(長政發〔2014〕27號)、《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政府投資項目審計監督辦法》(長政發〔2014〕26號)、《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招投標管理實施辦法》嚴格要求還有些不規范。尤其是50萬元以上的工程項目,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規范、細化管理辦法,加強監管。
(三)不斷夯實各項財務基礎,切實規范財務行為
1、認真落實集體“三資”管理相關規定。村集體每年底必須開展“三資”清理工作,健全完善“三資”動態管理臺賬;加強預決算管理,按照以收定支、保障重點、略有結余的原則編制和審核村級年度預算方案,嚴格預算執行和支出控管,嚴防新增村級債務。
2、嚴格收款票據和收入管理。切實加強票據繳銷與資金入賬銜接審核,各項幫扶資金應直達村級專用賬戶,嚴格備用金限額管理,規范現金和存款日記賬建賬核算工作,及時結賬對賬,確保資金安全并及時足額入賬。
3、健全村內民主監督約束機制。民主理財小組要切實履行職責,村內重要經濟活動必須經民主理財小組審核把關,并詳細做好理財記錄。按照及時、完整、真實、規范的要求,認真做好財務公開工作,接受村民監督和質詢答疑。
4、嚴格支出管理和財務核算。堅持定期報賬結賬制度,把好收支憑據審核交接關口。確保每筆支出內容真實、要素齊全、標準合規,一支筆審批和民主理財審簽到位,杜絕白條子和違規票據入賬,規范賬務處理,及時提供財務報表和財務公開資料。
(四)改革完善監管模式,創新“三資”管理體制機制
1、實行村級財務代理服務社會化。公開擇優選用有資質的社會中介機構,實行有償服務或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代理村級財務核算;財政部門則專心從事指導、監督和考核,提升監管質量。
2、全面提高“三資”管理和監督人員素質。一是加強村財會人員和民主理財人員培養。提高村干部和民主理財人員待遇,健全考核機制,吸引有能力的年輕人加入財務和資產管理。二是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鄉村從事“三資”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綜合素質,為管好用好集體“三資”打下堅實基礎。
3、加強監督檢查,順暢審計渠道。一是加強群眾監督,實行村級財務民主理財制度,村級民主理財小組依法履行監督責任,對村級財務有知情權、監督權,對村級財務開支有審核權,對不合理的開支有否決權;實行財務公開制度,如實向群眾公開公布,接受群眾的監督,將集體財務活動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二是加強業務監督和執法檢查。縣、鄉(鎮)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村級財務管理的業務指導和各項規章制度落實情況的檢查。要定期組織開展村級財務檢查,防微杜漸,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三是各鄉鎮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對村級的審計監督。加強審計監督是強化村級財務管理的重要措施。審計既是懲治和防止腐敗的一把“利劍”,又能給群眾一個明白,減少干群矛盾,有利于維護農村的穩定和發展。鎮政府、鎮紀委、財政所要成立村級“三資”審計小組,結合村級換屆工作,每3年組織一次村干部的任期和離任審計;結合財務公開工作,把群眾最關心、反映最強烈的問題組織專項審計,審計結束后,審計組要向鄉鎮黨委、政府提出審計報告,黨委、政府要對審計報告進行審查復核,出具審計建議書,并將審計結果及時向群眾公布,接受群眾的監督。對違反財經紀律的干部要進行誡勉談話,追究責任,不能勝任工作的要依法予以調整。對涉及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機關查處。■
(作者單位: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財政局)
1.董繼理.2011.如何加強農村“三資”管理[J].中國監察,2。
2.李曉斌、顧新、熊竟凱.2015.農村“三資”管理滿意度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成都市龍泉驛區的實證調查[J].農村經濟,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