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繼成
關于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融合的思考
——基于貨幣價值屬性與企業價值管理的視角
●武繼成
財政部于2014年10月下發了《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4〕27號),將會計的管理作用提高到落實會計強國戰略,全面提升會計工作總體水平,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高度。而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的本質區別依舊難以從理論上厘清,實際工作更是難以區分。本文旨在,通過對價值探討、西方相關理論研究沿革、中西相關學科與實踐比較,提煉出貨幣價值尺度和價值儲藏兩大屬性,得出管理會計為企業信息決策型價值管理、財務管理為企業資源配置型價值管理的區分,且在辨證聯系思考的基礎上,結合新經濟、信息化,通過辨析管理和金融對價值創造的作用傳導原理,指出圍繞企業價值最大化二者高度融合的路徑。
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價值管理貨幣價值
長久以來,會計與財務的關系一直在領域內被爭論不休,曾經提出了“大會計”、“大財務”的相關觀點。結合管理實踐,會計的核算、反映職能或者說傳統的會計與財務的區別是很明顯的,通俗講就是“做賬”與否。但是一旦將會計的管理職能表述的時候,則與財務管理的區分就顯得比較困難,而獨立的財務學是金融學的分支還是管理學中與會計并列的管理分支,也一直困擾著理論界和實務界,特別是相關的大學教育實踐中,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教材交叉的內容相當多,相關基本的理論基礎、學科建設、實踐應用等都存在需要厘清和夯實的必要。
本文正是基于此,試圖從貨幣的價值尺度和價值儲藏兩大屬性職能出發,結合中美財會相關研究理論與實踐情況,提出立足于價值尺度及企業信息流基礎上管理會計的信息決策型價值管理和立足于價值儲藏及企業資金流基礎上財務管理的資源配置型價值管理,并且圍繞公司價值最大化、財務會計信息價值重塑等提出二者相互區分、相互融合以滿足發展中的公司治理需求,便于應用于企業管理實踐,提高公司科學治理、科學決策、科學管控能力。
政治經濟學講商品的價值為凝結在商品中的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的價值決定該商品的價格,商品的價格圍繞商品的價值上下波動;而西方經濟學認為受供給與需求的影響產生均衡價格,對價值的研究基于效用性;價格、交易成本、公司組織等也構成了傳統微觀經濟學關注的重點;相關理論研究集中服務于商貿活動。
在西方資本市場相對成熟的前提下,為滿足資本市場交易需求,近現代西方財務管理的研究核心在于定價,資產定價、期權定價、企業市場價值定價及其因素分析等,1996年契格齊斯的“Real Options: Managerial Flexibility and Strategy in Resource Allocation”更是提出了公司價值是一套期權組合的理論,逐漸使得財務學術界對企業定價由兩部分形成了共識,一是可以準確預期的現金流量;一是企業所具有的各種生產技術、管理、品牌資源等“能力”可被視為一套期權組合,實質是就是企業未來經濟流入的能力,生動詮釋了金融市場的作用之一就是對未來定價、對交易風險定價。特別是對于企業或者公司價值的分析與管理顯得尤為突出,提出了VBM、EVA、DCF等價值管理理念和價值評價模型。
貨幣時間價值是指貨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增值,也稱為資金時間價值。基于貨幣時間價值的現值理論、貼現模型實質上構成了近現代財務管理的重要理論突破和方法。從量的規定性來看,貨幣的時間價值是沒有風險和沒有通貨膨脹下的社會平均資金利潤率,在計量貨幣時間價值時,風險報酬和通貨膨脹因素不應該包括在內。
而筆者也認為,貨幣本身并無價值,其時間價值實質為貨幣作為資產或者資本投入生產經營后獲得的產品價值的體現。而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天然具有兩大價值屬性,一方面為具有支付手段、流通職能的價值尺度或者計量屬性,其服務于衡量和表現商品價值且用于商品交易等;另一方面為具有貨幣暫時性退出流通領域充當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而儲存起來的價值儲藏屬性,該屬性延伸出了儲蓄和投資,使得貨幣具有了時間價值。
基于此筆者認為,無論是傳統財務會計還是管理會計,實質上都是立足于貨幣的價值尺度或者計量屬性,是對生產經營活動的價值化反映,構成企業核心價值——數據信息流,基于此誕生了財務會計的價值反映信息和管理會計的信息決策型價值管理,二者實現了“信息系統論”和“管理活動論”的辯證統一;而后者價值儲藏屬性,為價值在空間和時間的轉移提供了可能,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轉移集中體現在了資金流上,典型的就是通過資本市場,溝通了籌資者和投資者,通過企業籌資、股利分配實現了空間轉移;而通過企業投資和運營資金實現了時間上的配置和安排,這些一起構成了企業籌資、投資、營運、股利分配等系列資金流,基于此貨幣或者資金作為生產要素之一奠定了財務管理的資源配置型價值管理。
(一)西方管理會計演進
從發展歷程看,西方管理會計是隨著經濟社會環境、企業生產經營模式以及管理科學和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成本決策與財務控制階段(20世紀20年代—50年代),1922年,H.W.奎因斯坦撰寫了《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入門》,在書中,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管理會計”概念;二是管理控制與決策階段(20世紀50年代—80年代),1952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年會正式采用“管理會計”來統稱企業內部會計體系,標志著管理會計正式形成,自此現代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這一階段管理會計完成了從“為產品定價提供信息”到“為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提供信息”的轉變,由成本計算、標準成本制度、預算控制發展到管理控制與決策階段;三是強調企業價值創造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等,管理會計發展了一系列新的決策工具和管理工具,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宏觀性的決策工具和管理工具;二是精細化的決策工具和管理工具。
(二)西方財務管理演進
西方學者對財務管理學框架的認識是大同小異的,即:一個目標函數、四個模塊的內容和一個財務管理工具箱組成。其中,一個目標是公司價值最大化;四個模塊的內容包括投資決策、融資決策(或資本結構)、股利決策和營運資本管理;財務管理工具箱里有四把工具,即會計報表與比率、現值、風險收益模型和期權定價模型。西方財務管理的萌芽時期可追溯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地中海沿岸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先后經歷了融資財務管理時期或籌資財務管理時期(20世紀初至30年代)、守法財務管理時期或法規描述時期(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資產財務管理時期或內部決策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財務管理深化發展時期(20世紀70年代以后),朝著國際化、精確化、電算化、網絡化方向發展。
從對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的演進歷程可以看出,二者往往是在一樣的經濟背景或環境下,關注的重點不同,或者對同一問題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一樣,如50年代對公司價值的認識,前者關注到了價值鏈、作業成本等內生性因素,而后者關注的為資本結構、股利政策等外延性因素,前者重管理,后者重治理。
而內部控制的研究更能體現出這點,按照內控的沿革,萌芽為內部牽制,重要的一環為會計記錄,之后內部控制提出并完善為內部管理控制和內部會計控制結合,一直到由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AICPA)、內部審計協會(IIA)、財務經理協會(FEI)、美國會計學會(AAA)、管理會計學會(IMA)等多個專業團體共同發起組成“Treadway委員會發起委員會”,簡稱COSO提出的內控框架結構論。而國內以《財務控制新論——兼論現代企業財務控制的再造》(湯谷良,2000)、《會計控制新論——會計實時控制研究》(閻達五、張瑞君,2003)、《內部控制:從財務報表導向到價值創造導向》(李心合,2007)、《財務管理學的困境和出路》(李心合,2006)為代表的相關研究成果也體現出這種借鑒性、互生性和融合性。
目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知識經濟、網絡信息等新格局,二者研究的理念、方向、領域乃至方法更是表現出了相互借鑒、相互應用的趨勢,如精細化,精益管理,數理模型應用,一直以來都是財務管理關注的重點和核心,盡管目前有人仍持有異議,比如對“人”因素關注不夠等,然而并不能阻止管理科學、金融工程等學科前進的步伐。
四、五十年代美國分別成立了管理會計學會、金融學會,而美國相關的學科為商學,商學下有會計、創業、財務/金融/財政、信息系統、國際、管理、營銷、非盈利組織、生產/操作、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等,而我國中國會計學會下分別有管理會計與應用專業委員會和財務管理專業委員會,同時也有類似的財務學會,我國的會計學作為二級學科在管理學類下的應用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與其并行的有企業管理(含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金融學作為二級學科在經濟學類下的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
可見美國商學下的會計和財務服務于經濟與企業管理實現了高度統一,而我國無論是商學院、經管學院還是會計學院也都存在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相互區分又高度融合的情景。2012年中國會計學會財務管理專業委員會與中國財務學年會聯合一起召開年會,當年的《會計研究》第12期,做了《中國財務與會計的和諧發展研究》的專題報道;而2014年“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財務與會計專業委員會2014年年會”和“第一屆全國財務系系主任聯席會議暨第一屆中國財務與會計學術年會”在廈門大學召開,足見會計與財務因服務于經濟與企業管理而唇齒相依,相協相進。
(一)管理的價值傳導與管理會計的信息決策型價值管理
企業產品價值、公司價值最終要通過貨幣化予以價值體現,而管理學永恒的命題在于如何通過管理,通過創新,提高效率,提高效益,促使企業價值增值,基于管理學基礎上的管理會計目前也正值企業價值創造階段。
信息流基礎上管理會計的信息決策型價值管理,實質為企業內外部信息決策管理,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為建立規劃、決策、控制和評價的系統化管理體系,作用機制正是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決策管理優勢,通過與戰略目標、組織規劃、內部控制、價值鏈管理等結合形成戰略會計、全面預算、財會內控、績效評價、目標成本、作業成本等管理工具,通過成本確定和成本計算、決策規劃分析、計劃預算的編制、執行預算并對執行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等管控活動,達到服務于企業控制、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
(二)金融的價值傳導與財務管理的資源配置型價值管理
基于貨幣價值儲藏屬性基礎上不難理解,基于金融學基礎上的財務管理一度的研究重點為公司價值的計量,而金融學界也認為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金融的真正價值在于價值挖掘和交易成本的降低,而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投融資、股利分配等既面向外部金融市場,又是企業內部金融,存在價值交換籌劃的空間,所以傳統意義上企業財務管理的價值化管理集中體現在企業資金管理,“現金為王”也正是基于此。
資金流基礎上財務管理的資源配置型價值管理,實質為企業內外部金融管理,遵循成本收益原則、收益和風險原則,主要包括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經營活動及利潤分配活動。
(三)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圍繞企業價值管理的辯證統一與融合
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一個為價值尺度與計量,一個為價值儲藏,都服從服務于企業價值增值,都圍繞價值創造,而價值創造的過程實質為勞動力、資本、管理乃至信息等資源再造的過程,也是企業經濟流入能力增加的過程。正如資本論所言,一種是勞動的過程,一種是資本增值的過程,而知識經濟、信息化又賦予其更多的內涵,比如管理提高效率的實質為超必要勞動時間,途徑為創新等。
價值尺度職能服務于價值儲藏職能,基于價值尺度職能的管理會計的信息決策價值管理客觀上要求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辯證統一,比如新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引用,不僅僅是計量變革對成本計價的時效性反思,同時也是對企業價值歷史成本價、市價乃至未來價值的反思,正如有專家指出,財務會計不是也不應是無法對企業未來價值進行計量,而只是遵從于客觀和準確,這正是理論上財務會計信息價值重塑的根本,也是西方財務或者管理的集中訴求。而通過企業管理會計實踐,比如小到輔助賬,大到預算報表、ERP等,無不在遵循一種融合和統一,即財務會計信息與管理會計信息融合,核算與預算的信息共享,ERP,財務業務一體化。
信息本身也是資源,管理會計也可以看作是利用信息資源進行管理活動,而財務管理中無論籌資還是投資也都涉及到決策問題,所以二者在實務中互相支持、互相促進,價值創造是源頭,價值反映是基礎,價值積累是目標。所以二者的一致性主要體現在一是目標的一致,都是公司價值最大化,而且會逐漸體現在企業未來經濟流入能力上;二是途徑和手段的一致,比如公司治理模式,西方財務管理曾一度研究治理結構對公司價值的影響,而管理會計至今也在研究委托代理理論基礎上的公司治理結構與績效考核等問題,這也正是微觀經濟學、信息經濟學所研究的課題在應用經濟學領域的應用。也正因此,注定作為公司價值管理核心部門的財務部門勢必需將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進行高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利用信息決策型價值管理和資源配置型價值管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正如財政部對管理會計寄予的厚望所描述的,服務于單位(包括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下同)內部管理需要,通過利用相關信息,有機融合財務與業務活動,在單位規劃、決策、控制和評價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湖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樓繼偉.2014.加快發展中國特色管理會計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J].中國注冊會計師,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