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俊
(中共南寧市委黨校 科研處,廣西 南寧 530007)
?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研究綜述
王文俊
(中共南寧市委黨校 科研處,廣西 南寧 530007)
發展中國家傳統產業面大量多,且能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生影響,故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極其重要。對國內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進展,以便發揮政策體系、科學技術、產業集群、績效評價、區域經濟合作等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進一步推動作用。綜合而言,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產業轉型升級的相關理論;二是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間的關系;三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因素、升級路徑。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產業集群;創新驅動
我國傳統產業的發展不同于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是在傳統產業進入成熟期后,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間能夠實現較好的銜接。由于我國處于工業化中期,而且是在傳統產業還未成熟的基礎上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跨越發展”的趨勢,現階段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與發展的雙重任務,Porter (2002)、Dallas(2002)和Chesbrough(2006)等認為,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傳統產業是關鍵,有的傳統產業甚至是發展中國家的支柱產業。我國傳統產業面大量多,按行業分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制造業33個行業中有17個行業屬于傳統產業,占比51.52%,不論是在創造產值、解決社會就業方面還是在增加財政稅收方面,傳統產業的貢獻率均超過50%,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著支撐作用(薛國琴、項辛怡,2013),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東部、東南沿海地區,依托傳統產業的發展獲得了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但大部分傳統產業面臨產能過剩和節能減排的雙重壓力(莫艷萍,2016)。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但并非所有的傳統產業都能夠或者應該實現轉型升級,需要借助一定的決策方法對傳統產業進行篩選,確定不同產業的具體轉型路徑(熊永清、曾丹,2011)[1]。因此,對國內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研究進行梳理,以期對“十三五”時期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啟示。
傳統產業是一個相對概念,目前對于傳統產業的定義眾說紛紜。臺冰(2007)認為使用傳統技術規范進行生產活動的產業就是傳統產業,它在工業化過程中起支柱和基礎作用(劉世錦,2005)。劉寧寧等(2013)[2]認為傳統產業是指發展時間較長,生產技術基本成熟,經濟高速增長后發展速度降低,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逐漸下降,資源利用率和環保水平較低的產業。熊勇清(2013)[3]認為傳統產業時以運用傳統技術為主體,并以生產傳統產品為主的產業,且這一概念具有動態性和相對性,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內涵有所不同。從我國當前情況來看,傳統產業主要是指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和重化工業階段發展起來的一系列產業群,在統計分類上大多屬于第二產業中的原材料工業以及加工工業中的輕加工工業,具有消費驅動性、產業跨越性、技術穩定性、較快下降性和產業有形性等特點,這一概念得到業界的普遍認同。在產業轉型升級概念界定上,Gereffi(1999)和Poon(2004)認為產業升級是企業提高更具盈利能力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領域的能力的過程。Ernst(2001)則認為產業升級可分為產業間升級和產業內升級(包括要素間升級、需求升級、功能升級、鏈接上的升級)。王柏玲、李慧(2015)認為產業升級是一個以節約資源和生態保護為導向,在長期內適應外部市場環境不斷開發和創造需求,根據要素稟賦動態變化調整要素投入,融合最新科技革命、并通過持續進行技術創新來逐步培養競爭力的過程。
目前產業轉型升級影響力較大的理論有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產業組織與競爭理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Industry Life Cycle Theory)是指產業出現到退出經濟活動的整個時期,這一過程一般分為初創、成長、成熟和退出四個階段,在這一過程中研究產業內廠商數量、競爭程度、產品創新、價值鏈創新、關系網絡創新等動態變化的理論。為延長或形成新的產業生命周期,必須進行轉型升級。通過實證分析,學者們建立了A-U模型、G-K模型、K-G模型等,突出了創新或技術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并逐漸將技術內生化。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由經濟學家James moore在《哈佛商業評論》(1993)首次提出,之后在其著作《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進行了闡釋,他認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相互作用的經濟體,包括政府、投資方、生產方、銷售方、中介結構、消費者等,尤其是生產和消費網絡的經濟體,這些經濟體構成產業的商業生態系統,產業的生態系統穩定與否對產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另外,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產業也急需重構其商業生態系統。產業組織與競爭理論認為產業組織與競爭有著密切的關系,某一區域通過優化產業組織形式,將產業內資源重新進行配置、優化整合,以實現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在分析方法上,有側重產業內部競爭結構的波特的“鉆石模型”、側重產業組織競爭力的結構—行為—績效(SCP)法,側重內部環境與戰略目標結合的SWOT方法等,均得到了廣泛的運用[4]。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在理論研究方面,關于傳統產業高新技術改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擴散方面,具體而言,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的特性、高新技術滲透傳統產業的有效路徑、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要素重配置效應、高新技術產業的高效益性和關聯帶動作用、高新技術運用的案例剖析和經驗總結等方面。Peanl Ral Monel提出邏輯曲線,說明技術的發展遵循“S”形曲線,Razita進一步研究了傳統產業技術發展的影響因素(Sturgeon,Biesebroeck and Gereffi,2008)[5]。高新技術具有附加值高、關聯度好、滲透性強、綜合性高等特點(吳曉波、曹體杰,2005)[6],其發展可以有效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傳統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通過產業創新培育更多的新興業態(Sturgeon,Biesebroeck and Gereffi,2008)、通過合作創新延長傳統產業鏈、通過空間創新形成特色產業園區等,有利于實現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的不斷融合,是高新技術滲透傳統產業的有效路徑(程強、武笛,2015)。張銀銀、鄧玲(2013)[7]將創新驅動過程分為前端驅動、中斷驅動和后端驅動,創新驅動作用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各個環節,通過學習、擴散和滲透效應,實現傳統企業轉型升級。Razita(1991)[8]對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要素重配置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從生產率、資源配置情況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上看,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并沒有成為經濟集約型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研究認為技術進步固然重要,但也要充分注重資本投入和使用的質量、經濟部門間的協調發展、建立規范、完善的要素市場、改善經濟環境和加強產業政策引導(邵一華,2001),才能提高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要素重配置效應。在高新技術產業的高效益性和關聯帶動作用研究方面,高新技術產業對傳統產業的帶動作用日益顯現,這點可以從傳統產業部門與高新技術產業投入結構和消耗規律中得到驗證(趙玉林、汪芳,2007),同時傳統產業改造對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具有逆向支撐和引導作用(吳曉波、曹體杰,2005)。Razita(1991)和Coats(1976)[9]則對傳統產業運用高新技術進行轉型升級的案例進行剖析。胡平等(2002)對國外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經驗進行總結,結合中國國情為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參考。在實踐方面,不少國家通過有針對性地調整傳統產業結構、增加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加強轉型升級的政策性引導等舉措,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美國采取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并舉的發展路徑(Razita,1991),德國通過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所有制多元化(安筱鵬、陳凌虎,2002)[10],意大利、我國福建采用傳統產業集群內的高技術擴散模式(MacLachlan,1998;林紅、肖慶文,2010)[11,12],英國采用傳統產業和新技術嫁接模式(王啟明、張芝年,2007)[13],法國、我國廣東采用信息技術升級傳統產業模式(Coats,1976;許慧珍,2014)。
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市場需求前景大、資源能耗低、就業機會多、帶動系數大、綜合效益好等特點,既能對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支撐作用、又能引領未來發展的方向,故成為各國積極培育和發展的重點。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關系緊密。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的途徑來看,在傳統產業基礎上“嫁接”或“裂變”,或是兩種方法的融合(Lange etc.,2009;張銀銀、鄧玲,2013),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產生置換效應、溢出效應和聯動效應,對傳統產業的發展具有拉動作用(黎春秋、熊勇清,2011),傳統優勢產業通過創新驅動、市場拉動、投資拉動、政策和制度保證等四個維度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生影響(王維、柳琳琳、喬朋華,2016)[14]。我國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處于正向非對稱互惠共生狀態(馬榮華,2015),如果能對二者共生關系中存在的共生單元不穩定、共生關系不對稱、共生界面不完善和共生環境不健全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則能加快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李少林,2015;馬榮華,2015)[15,16]。在我國傳統產業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的情況下,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能顧此失彼,而是應該促進二者的協調互動發展(陳愛雪,2012)。在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機理及階段方面,陸立軍、于斌斌(2012)[17]認為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融合發展要經歷相互適應、協調發展和分化替代三個階段,產業融合發展的程度及趨勢受政府和龍頭企業策略選擇的影響。熊勇清(2013)認為我國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時間邏輯上,存在“雙峰逼近”階段、“協調發展”階段、“良幣逐劣幣”階段,并就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雙輪驅動”的有效途徑進行了探索,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董樹功(2013)認為通過資源轉移和市場共享,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兩者實現協同發展。苑清敏、賴瑾慕(2014)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需要經歷無耦合、協調發展、發展極限、衰落退化、重組進化等階段。正確分析和判斷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機理及階段是政府制定政策與進行正確引導的基礎(苑清敏、賴瑾慕,2014)[18]。
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是要素稟賦動態變化和選擇的過程(王柏玲、李慧,2015)[19],在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熊永清、曾丹(2011)認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綜合考慮“國家需要”(符合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區域需要”(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現實基礎”(符合區域現有產業基礎和能力并在操作上可行),在這三方面謀求平衡,尋找最佳結合點。劉慧等(2003)從理論上闡釋了信息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機制及實現途徑,并提出信息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可分為產品信息化、企業信息化和產業信息化三個層次進行。程淑佳等(2007)[20]提出了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的動力機制包括市場需求拉力、市場競爭壓力、技術創新和技術中介的推動力、政府行為支撐力,各動力相互關聯、相互促進。Frankerl and Romer(1999)和洪銀興(2001)通過分析發現貿易結構升級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孫文遠(2006)和張輝(2006)基于地方產業集聚特征和企業發展階段,提出基于產品價值鏈分工的產業升級方式和戰略。Drucker and Feser(2012)根據企業層面數據分析認為,產業集聚能夠有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制度學派強調有效的制度設計,認為制度升級是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王柏玲、李慧,2015)。雖然有關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因素很多,但技術進步、市場化水平、產業集聚、對外開放程度、環境管理能力等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因素(祁明德,2015)[21]。
我國傳統產業大部分面臨產能過剩和節能減排的雙重壓力,轉型升級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各地應根據自身傳統產業的特點、動力因素等選擇合適的轉型升級路徑。傳統的產業升級包括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許樹輝、谷人旭,2013)[22]、運用產業之間協調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唐曉云,2012)、用制度創新和社會環境優化保證產業升級(候雪、周秋月,2003)等路徑。隨著全球化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成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快速發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劉寧寧、沈大偉、宋言東,2013),產業集群的升級方式包括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工藝升級和價值鏈升級(Humphrey and Schmitz,2002;桑俊、易善策,2008;王海杰、吳穎,2014)。夏若江、胡振紅(2008)研究發現,市場治理模式和準科層治理模式是傳統產業嵌入全球價值鏈的主要模式,該模式有利于產業集群從多方面集聚資源,提升價值創造力,這樣只要具備了足夠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即使處于落后地位的傳統產業也容易實現產業集群價值鏈升級。萬文海、孫銳(2016)[23]提出借助O2O,通過產業鏈轉型升級、價值鏈轉型升級、創新鏈轉型升級、生產要素組合轉型升級等四個路徑,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要注重綠色發展(陸義敏,2015)。另外,學者賴紅波、丁偉和程建新(2013)[24]突破以往對產業轉型升級聚焦“企業端”而忽略“客戶需求端”的現狀,從“客戶需求端”對產業轉型升級進行分析,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他認為國內高端市場大多被跨國企業所占據,本土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不能產生最優解決方案,基于“帕累托改進”的原理,從弱關系和“結構洞”理論出發,他提出通過關系網絡升級推進企業轉型升級,而且這也符合中國國情。極少數學者從績效評估的角度提出產業轉型升級下一步轉型升級的路徑。
(一)發揮政策體系的倒逼作用
政策體系除了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起引導作用外,也要發揮其倒逼作用,通過加強資源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對“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高資源)的企業形成壓力和約束,避免資源浪費;完善環境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推動環境稅的征收,迫使企業合理有效地使用環境要素,避免環境污染;完善結構性稅負制度,落實“營改增”,推動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或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轉變,或推動產業的區域轉移;完善科技成果權益保護機制、強化科技成果的轉化機制,把知識產權和利益分配作為加大產學研合作的經濟杠桿,驅動技術含量低的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完善土地空間集約節約利用的政策引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讓市場定土地價值和發展項目,推動“產業集聚升級、控量提質減排”,倒逼企業集約節約用地。
(二)發揮技術的推動作用
產業轉型升級與當地資源要素相匹配,在尊重市場規律的情況下,要充分發揮技術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李克強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目標,即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而產業轉型升級是其途徑,技術的演變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因此,要發揮技術的推動作用,就要建立科研資金支持機制,政府將科研資金優先支持產學研結合開展的高新技術研發平臺,支持以企業為中心,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機構建立的技術創新合作行為;建立嚴謹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推動核心技術專利化、標準化,嚴厲打擊各種侵權行為;完善產學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和保障機制,使參與方的利益得到合理有效的保障;加強宣傳教育,提升企業和公眾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目前,“互聯網+”成為產業轉型升級新的引擎,要把“互聯網+”產生的新思維和新方法融入到區域產業的發展中,各區域要把握機遇、創造環境,為 “互聯網+產業”發展提供機遇。
(三)注重產業集群化發展
產業集聚是各種生產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和有效集中,體現了生產力在空間布局上的優化,產業集群是指以產業領域相互關聯的企業及其支撐體系在一定地域內發展并形成有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它有利于企業成長、降低外部成本、節約用地、節能減排。產業集群有空間集聚、企業集聚、行業集聚三種形態,理想的產業集群是三種的統一,現實中應將產業園區和產業集聚進行整合,構建理想的產業集群。針對我國目前產業園區空間分散、園區內分工模糊、企業游離于園區之外等問題,則需要以經濟開發區、產業示范區、產業園區為平臺,通過加強產業集聚、對產業園區進行整合、引導園區內企業細化分工、加強管理與服務、共享公共基礎設施等增強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四)注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績效評價
產業轉型升級的績效評價是為了發現轉型升級存在的問題,是下一步工作改進的依據,尤其是動態評估。對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績效評價,要立足區域來分析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存在的影響因素,結合區域傳統產業發展的現狀以及評級指標體系建立的代表性、系統性、引導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科學的方法構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評價模型,根據所獲取的各評級指標的數據,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績效進行評價;加強對評價結果的運用,產業轉型升級績效評價結果要想起到對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就必須通過網上公布、行業簡報、新聞報道等對評價結果進行反饋,形成公眾了解和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氛圍,通過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各行業,為行業下一步轉型糾正方向;通過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政府各部門,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制度優化奠定基礎。
(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目前區域經濟合作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關系也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產生的吸引力以及市場推動產生的驅動力是當前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兩大動力,通過跨區域并購,資源型產業存在向資源富集地區轉移,加工型企業存在向配套措施完善的經濟發達地區轉移的跡象,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等,促進區域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各區域政府部門首先要轉變地方保護主義觀念,通過充分協商建立經濟合作機制;明確區域產業分工,發展規模經濟、形成產業集聚,尤其是各區域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通過深化產業分工,避免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形成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提升競爭力的態勢;加大基礎設施的合作潛力,推動區域內、區域間的交通一體化是發展產業合作的首要任務,通過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 熊永清,曾丹.區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決策方法探討[J].決策參考,2011,(17):42-42.
[2] 劉寧寧,沈大偉,宋言東.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國內研究綜述[J].商業時代,2013,(34):109-111.
[3] 熊勇清.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互動耦合發展研究[J].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4] 黃平,曾紹倫.白酒產業轉型發展研究綜述[J].釀酒科技,2015,(6):113-117.
[5] T.Sturgeon,J.Van Biesebroeck and G.Gereffi.Value Chains,Networks and Clusters:Reframing the Global Automotive Industry[J].Journal of Economic,2008,(11).
[6] 吳曉波,曹體杰.高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機理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3):7-9.
[7] 張銀銀,鄧玲.創新驅動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機理與路徑[J].經濟體制改革,2013,(5):97-101.
[8] Razita Carcofa.Techonology Tranfer in the United States: Industrial Research a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and the Techonology Needs of U.S.Industry [J].Technologic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1,(3):397-410.
[9] Coats J.F.the Role of Formal Models in Technology Assessment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76,(9):139-190.
[10] 安筱鵬,陳凌虎.國外企業信息化的進程及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2,(3):57-63.
[11] MacLachlan.Maquiladora Myths:Locational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Mexico’s Expor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Professional Geogrpher,1998,(3):315-331.
[12] 林紅,肖慶文.晉江市產業轉型升級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0,(7):48-55.
[13] 王啟明,張芝年.英國:采用高新技術 更新傳統產業[N].經濟日報,2007-01-27(3).
[14] 王維,柳琳琳,喬朋華.戰略性新興產業驅動要素測量工作開發——傳統產業關聯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14):1-6.
[15] 李少林.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協同發展——基于省際空間計量模型的經驗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5,(2):25-32.
[16] 馬榮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互惠共生研究——基于共生經濟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9):61-65.
[17] 陸立軍,于斌斌.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演化及政府行為:理論與實證[J].中國軟科學,2012,(5):28-39.
[18] 苑清敏,賴瑾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動態耦合過程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60-64.
[19] 王柏玲,李慧.關于區域產業升級內涵與發展路徑的思考[J].遼寧大學學報,2015,(3):73-80.
[20] 程淑佳,高潔.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運行機制[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5):19-21.
[21] 祁明德.珠三角企業轉型升級績效研究[J].社會科學家,2015,(12):68-71.
[22] 許樹輝,谷人旭.欠發達地區技術創新的產業升級效應研究——以韶關制造業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3,(2):61-68.
[23] 萬文海,孫銳.傳統產業借力O2O進行創新性轉型升級的路徑與政策研究——以福建鞋服產業為例[J].甘肅社會科學,2016,(3):250-255.
[24] 賴紅波,丁偉,程建新.基于“帕累托改進”視角的本土企業轉型突破與網絡關系升級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22):105-109.
[責任編輯:安 錦]
Literature Review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WANG Wen-jun
(Research department,Nanning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the CPC,Guangxi Nanning 530007,China)
Traditional industries have reached a widespread scope and a large numbe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had an impact on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s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ies will let us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nd let policy system,science and technology,industrial cluster,performance evaluation,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play a role in further promoting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In general,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mainly focus on three aspects,one is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second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or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third is power factor and upgrading path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raditional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driven
2016-07-23
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6BMZ091)
王文俊(1980-),女,湖北鐘祥人,中共南寧市委黨校科研處特約理論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戰略管理、區域經濟研究.
F124
A
2095-5863(2016)05-0019-06